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顺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需求,打造一流在线课程,广西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在学银在线平台上建立课程《虫族入侵———人体寄生虫学》,为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非医学生的通识教育提供学习资源。在构建理念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在课程内容上,包含微课、PPT、随堂测验、病例分析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在课程管理上,教师借助平台的多种功能实时与学生开展互动,起到督学的作用;在课程考核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开展综合性评价。自课程上线运行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感染某些病原生物体如寄生虫、病毒和细菌等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胎儿先天性感染。妊娠期病原体感染引起不良妊娠的机制之一是损伤胎盘,而胎盘局部的细胞因子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对可通过胎盘的寄生虫、病毒和细菌在妊娠期感染引起的胎盘组织细胞因子改变及其免疫调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HIF⁃1)在小鼠妊娠早期感染弓形虫后母胎界面的表达及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将20只妊娠C57BL/6小鼠(体质量为16~20 g)随机分为4组,即12 d对照组、12 d感染组和18 d对照组、18 d感染组。在小鼠孕6 d时,给予12 d感染组、18 d感染组小鼠腹腔注射弓形虫PRU株速殖子150个/只,孕12 d、孕18 d对照组孕鼠则注射等量PBS。于孕12 、18 d分别处死相应对照组和感染组小鼠,取各组孕鼠胎盘和子宫组织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孕鼠胎盘和子宫中HIF⁃1α、HIF⁃1β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HIF⁃1α和VEGF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此外,设置孕12 d感染组和孕18 d感染组PBS阴性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孕鼠胎盘和子宫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结果 与孕12 d、孕18 d对照组相比,孕12 d、孕18 d感染组孕鼠出现畸胎、胎盘发育不良等不良妊娠结局。HE染色结果显示,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孕12 d、孕18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迷路区细胞分别出现肿胀和瘀血,且均出现血窦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两组小鼠子宫组织均有柱状上皮细胞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孕12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中HIF⁃1α、HIF⁃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F = 132.6、286.9,P 均<0.05),子宫组织中HIF⁃1α、HIF⁃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F =111.5、55.2,P均< 0.05);孕18 d感染组小鼠胎盘和子宫组织中HIF⁃1α、HIF⁃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F = 215.8、418.9、156.8、200.1,P 均< 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孕12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中VEGF⁃A、VEGF⁃B和VEGF⁃C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F =426.2、104.6、566.9,P 均<0.05),子宫组织中VEGF⁃A、VEGF⁃B和VEGF⁃C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F = 95.8、502.4、610.0,P均<0.05);孕18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和子宫组织中VEGF⁃A、VEGF⁃B和VEGF⁃C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F =521.9、100.6、275.9、224.6、108.2、333.4,P均< 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孕12 d、孕18 d感染组小鼠胎盘迷路区HIF⁃1α分别呈强阳性和弱阳性表达,子宫组织中HIF⁃1α均不表达。结论 小鼠孕早期感染弓形虫后,胎盘组织中HIF⁃1α表达呈现孕中期上升、孕晚期下降的趋势,且与VEGF⁃A、VEGF⁃B、VEGF⁃C表达变化趋势相反;推测HIF⁃1α通过抑制VEGF表达而抑制小鼠妊娠期间胎盘血管生成,导致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感染人芽囊原虫后引起肠道屏障损伤的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感染1、3、6、9周组(感染组),每组6只。各感染组大鼠经口感染人芽囊原虫2 × 108个/鼠,对照组大鼠经口灌胃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分别于感染后1、3、6、9周收集7 h大鼠尿液检测肠道通透性,随后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取盲肠组织检测肠道细胞通透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盲肠细胞紧密连接跨膜蛋白基因Occludin、Claudin?1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水平;以原位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法)检测盲肠细胞凋亡。 结果 对照组及感染1、3、6、9周组大鼠尿液中乳果糖与甘露醇排出率比值中位数分别为0.29、0.72、0.44、0.46和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12.09,P < 0.05)。感染组大鼠肠上皮细胞可见虫体入侵并出现上皮损伤,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对照组及感染1、3、6、9周组大鼠盲肠组织中Occludin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4、0.62、0.71、0.68和0.96,Claudin?1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3、0.61、0.63、0.76和0.86,Bcl?2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8、0.70、0.75、0.74和1.03,Bax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1.57、1.33、1.35和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2.86、2.85、3.37和4.45,P均< 0.05);盲肠组织凋亡染色阳性细胞数中位数分别为1.00、13.00、9.00、3.50个和1.0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22.95,P < 0.01)。结论 人芽囊原虫感染可能通过引发大鼠肠道上皮细胞凋亡而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导致肠道通透性增高,进而破坏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粪类圆线虫iPGM蛋白(SsiPGM)的结构和功能。方法从NCBI蛋白质数据库中获取SsiPGM的氨基酸序列,利用ProtParam、ProtScale、ProtComp、SignalP、TMHMM、NetPhos、SOPMA、SWISS-MODEL、ABCpred、SYFPEITHI等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分析预测SsiPGM蛋白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亚细胞定位、信号肽序列、二级和三级结构、磷酸化位点和B细胞抗原表位等结构;通过Pairwise Sequence Alignment Tools在线分析SsiPGM与其他物种来源iPGM间的序列一致性;使用MEGA X程序对不同物种来源的iPGM进行多序列比对并构建邻接树,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SsiPGM蛋白由51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式为C;H;N;O;S;等电点5.9,不稳定系数31.28,脂肪族氨基酸指数78.43,平均疏水性-0.234。所以该蛋白是一种亲水性且稳定位于细胞质中不含信号肽的非分泌蛋白,共含有28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则卷曲(Cc)和α-螺旋(Hh),分别占38.1%和33.08%,其次是β-折叠(Ee)19.73%和β-转角(Tt)9.09%;该蛋白含有7个T细胞表位和21个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SsiPGM蛋白与秀丽隐杆线虫、旋盘尾丝虫和犬恶丝虫的iPGM亲缘关系较近,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1.7%、81.5%和80.7%。结论SsiPGM蛋白含有多个T细胞和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可作为研发粪类圆线虫病新型靶向药物的候选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孕早期弓形虫感染小鼠中分化簇CD47及其配体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在孕中、晚期的动态表达。方法 以C57BL/6J小鼠(6~8周龄)构建孕早期弓形虫感染小鼠模型,将孕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10只。感染组孕鼠于孕6.5 d(Gd6.5)时腹腔注射150个弓形虫速殖子,正常对照组孕鼠同一时间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Gd12.5、Gd18.5时,收集各组孕鼠子宫和胎盘组织,并记录妊娠状态结局。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两组孕鼠子宫、胎盘组织Gd12.5和Gd18.5时病理损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各组孕鼠子宫、胎盘组织中CD47、SIRPα、TSP⁃1、主要表面抗原1(SAG1)及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4和IL⁃13 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47、SIRPα和TSP⁃1在孕鼠子宫、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孕鼠孕期出现弓背、耸毛、颤栗和精神萎靡状态,个别出现阴道流血和流产等现象。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组孕鼠子宫、胎盘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淤血和坏死等病理损伤。Gd12.5和Gd18.5时,感染组孕鼠流产率均较对照组升高([χ2] = 20.405、28.644,P 均< 0.001)。qPCR检测结果显示,Gd12.5和Gd18.5时正常对照组和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 CD47、SIRPα、TSP⁃1、SAG1、INF⁃γ、IL⁃2、IL⁃4和IL⁃13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F)= 37.511、29.337、97.343、53.755、67.188、21.145、8.658、13.930,P均< 0.001];与对照组相比,Gd12.5时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CD47、SIRPα和TSP⁃1表达水平升高(P 均< 0.01),而Gd18.5时表达降低(P 均< 0.001);Gd12.5和Gd18.5时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均有SAG1 表达(P 均< 0.01);此外,Gd12.5和Gd18.5时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INF⁃γ和IL⁃2表达水平均升高(P 均< 0.001),IL⁃4和IL⁃13表达下降(P 均< 0.001)。Gd12.5和Gd18.5时正常对照组和感染组孕鼠子宫组织中 CD47、TSP⁃1、SAG1、INF⁃γ、IL⁃2、IL⁃4和IL⁃13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 (F′、F)= 14.951、25.977、18.711、48.595、39.318、14.248、15.468,P 均< 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d12.5和Gd18.5时感染组孕鼠子宫组织中CD47和TSP⁃1表达水平均升高(P 均< 0.01),但SIRPα表达无变化(P > 0.05);Gd12.5和Gd18.5时感染组孕鼠子宫组织中均有SAG1 表达(P 均< 0.01);Gd12.5和Gd18.5时感染组孕鼠子宫组织中INF⁃γ和IL⁃2表达水平均升高(P 均< 0.001),IL⁃4和IL⁃13 表达水平下降(P 均< 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Gd12.5时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CD47表达水平与IFN⁃γ(rs = 0.735)、IL⁃2(rs = 0.655)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 均< 0.05),与IL⁃4(rs = -0.689)、IL⁃13达水平(rs = -0.795)表呈负相关(P 均< 0.05);Gd18.5时胎盘组织中CD47表达水平与IFN⁃γ表达水平(rs = -0.745)、IL⁃2(rs = -0.816)呈负相关(P 均< 0.05),与IL⁃4(rs = 0.704)、IL⁃13表达水平(rs = 0.802)呈正相关(P均<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Gd12.5和Gd18.5时正常对照组孕鼠子宫、胎盘组织中CD47、SIRPα和TSP⁃1均呈弱表达;Gd12.5时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CD47、SIRPα和TSP⁃1呈强表达,子宫组织中CD47和TSP⁃1呈强表达。结论 孕早期弓形虫感染可致小鼠孕中、晚期母胎界面出现CD47及其配体SIRPα和TSP⁃1异常表达,可能与虫体在母胎界面免疫逃逸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价值。 方法 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及答题考核评价教学效果,用t检验作统计分析。 结果 课程满意度问卷显示,实验组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习兴趣、促进师生的沟通以及生生的合作,没有增加学习负担。从考试成绩来看,实验组学生的总成绩以及综合性试题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批判创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西南宁市大学生对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的情况,为制定健康宣传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南宁市5所大学的在校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85份有效问卷显示,仅41.66%的大学生知道肝吸虫病的存在,其中医学生和男性的知晓率分别显著高于非医学生和女性。94.03%的大学生愿意了解该病的相关知识,最关心的是如何预防;大学生对于改变自身不良行为习惯的正确态度持有率达91.46%,非医学生(P=0.018)和女性(P0.001)更愿意通过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来预防该病。非医学生较医学生更多存在饮食危险因素(P=0.001),而女性存在行为危险因素和饮食危险因素的比率均显著高于男性(P=0.041和P0.001)。结论应加强华支睾吸虫病相关知识在非医学生和女性大学生群体中的宣传,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科学地预防华支睾吸虫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灵敏的可用于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Bh)感染诊断实验室方法。方法比较改良洛氏-鸡蛋-血清双相培养法(modified Locke-egg serum medium culture method,mLES培养法)与碘液直接涂片法对Bh的检出率;比较普通洛氏-鸡蛋-血清双相培养基(Locke-egg serum medium culture method,LES培养法)与mLES培养法中Bh形态、最低检出限、生长曲线及厌氧条件形成时间。结果检查397份临床粪便标本,mLES培养法Bh阳性率为5.54%(22/397),碘染法阳性率为1.01%(4/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央空泡型是Bh存在两种培养基中的主要形态。mLES培养法48hBh最低检出限(10~2/5ml)优于LES培养法(10~3/5ml),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组内Bh密度在不同时间点有差异、时间与分组交互作用及培养基种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第6d,其余各时间点两种培养基中人芽囊原虫生长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LES培养法前3dBh密度高于LES培养法。mLES培养法先于普通培养基达到厌氧环境。结论 mLES培养法简便、灵敏,可用于诊断Bh的体外培养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programmed death protein?1, PD?1)及其配体PD?L1在小鼠妊娠早期弓形虫感染后母胎界面的动态表达,及其与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的相互调节作用。方法 将20只孕0 d母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即孕12 d对照组(12 dpn组)、孕12 d感染组(12 dpi组)和孕18 d对照组(18 dpn组)、感染组(18 dpi组)。在妊娠第6天时对12 dpi组、18 dpi组孕鼠给予150个弓形虫PRU株速殖子腹腔注射,12 dpn组、18 dpn组孕鼠则注射等量PBS。于小鼠妊娠第12天和第18天分别处死4组小鼠,计数胎盘、胎儿数量并称重。取各组孕鼠胎盘和子宫组织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胎盘、子宫组织中PD?1与PD?L1、弓形虫表面抗原SAG?1及细胞因子IFN?γ 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PD?1与IFN?γ表达的相关性。设置12 dpn、12 dpi、18 dpn、18 dpi组以及12 dpi PBS阴性对照组、18 dpi PBS阴性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孕鼠子宫、胎盘组织中PD?1表达水平。结果  12 dpi组和18 dpi组孕鼠均出现胎盘和胎儿发育不良等不良妊娠结局,且胎盘重量和胎儿体质量均低于12 dpn组、18 dpn组 (t = 5.52、11.44、12.63、11.67,P 均< 0.01)。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显示,12 dpi组和18 dpi组孕鼠胎盘组织蜕膜及连接区连接疏松,胎盘及子宫组织中均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淤血。经qPCR检测发现,12 dpn、12 dpi、18 dpn组和18 dpi组小鼠胎盘和子宫组织中PD?1、PD?L1、IFN?γ和SAG?1表达均存在差异(F = 22.48、51.23、9.61、47.49、16.08、21.52、28.66、238.90,P 均< 0.05),其中12 dpi组小鼠胎盘(P均 < 0.05)及子宫组织中(P均 < 0.05)中PD?1、PD?L1、IFN?γ和SAG?1表达水平均较12 dpn组升高。与18 dpn组相比,18 dpi组小鼠胎盘组织中PD?1和PD?L1表达水平均下降(P 均< 0.05),胎盘和子宫组织中IFN?γ和SAG?1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0.05)。与12 dpi组相比,18 dpi组孕鼠胎盘和子宫中PD?1和PD?L1表达水平均下降(P均< 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D?1在12 dpi组孕鼠胎盘组织中浸润的炎性细胞上有表达,在18 dpi组中表达不明显;PD?1在12dpi组孕鼠子宫上皮呈强阳性表达,而在18 dpi组呈弱阳性表达。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2 dpi组孕鼠胎盘(rs = 0.99,P <0.01)、子宫(rs = 0.97,P <0.01),18 dpi组孕鼠胎盘(rs = 0.82,P < 0.05)、子宫(rs = 0.81,P <0.05)中 IFN?γ与PD?1 mRNA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 小鼠妊娠早期感染弓形虫后,胎盘和子宫中PD?1/PD?L1表达呈孕中期显著上升、孕晚期下降的动态变化,且与同期 IFN?γ表达趋势一致,其中PD?1与IFN?γ表达呈正相关;故推测在孕鼠妊娠中、晚期,母胎界面PD?1/PD?L1通路与弓形虫感染所诱导的IFN?γ有相互调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