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内科学   26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顺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需求,打造一流在线课程,广西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在学银在线平台上建立课程《虫族入侵———人体寄生虫学》,为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非医学生的通识教育提供学习资源。在构建理念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在课程内容上,包含微课、PPT、随堂测验、病例分析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在课程管理上,教师借助平台的多种功能实时与学生开展互动,起到督学的作用;在课程考核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开展综合性评价。自课程上线运行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西南宁市在校学生和医院就诊者人芽囊原虫感染状况。方法随机抽取广西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若干名,以及医院就诊者,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和碘染色法对以上人群进行粪便检查人芽囊原虫包囊。结果本次共调查5 346人,人芽囊原虫感染者895人,总感染率为16.74%,男、女性总感染率分别为13.56%和22.90%。从性别分布看,两组人群女性感染率均高于男性,尤以医院就诊人群中的女性更为明显。在校大学生3个年级共调查1 433人,其中男性为563人,女性为870人;人芽囊原虫感染者共214人,感染率为14.93%;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14.74%和15.06%。医院就诊者3 913人,其中男性2 962人,女性951人;人芽囊原虫感染者共681人,感染率为17.40%;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13.34%和30.07%。该人群感染者的年龄分布为,0~年龄组人芽囊原虫感染率最高,达87.18%;50~及60~年龄组感染率次之,分别为58.87%和56.20%。结论广西南宁市在校大学生和医院就诊者人芽囊原虫的感染率较高,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儿童及老年人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感染小鼠肠道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和IL-23的表达情况。方法30只BABL/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免疫抑制剂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免疫抑制剂组小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2 mg/只,日1次,连续5 d;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实验组每鼠经口感染107个人芽囊原虫,免疫抑制组和对照组每鼠经口灌服0.5 ml生理盐水。感染人芽囊原虫5 d后,剖杀小鼠,分别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制作成组织切片,HE染色检查小鼠肠黏膜病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各肠黏膜中IL-17和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肠道黏膜有不同程度炎症改变。IL-17和IL-23在实验组小鼠不同肠黏膜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免疫抑制剂组和对照组(P<0.05),而免疫抑制剂组与对照组IL-17和IL-23在小鼠不同肠黏膜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在实验组小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回肠黏膜(P<0.05),IL-23在实验组小鼠十二指肠、空肠黏膜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回肠和结肠黏膜(P<0.05)。结论IL-17和IL-23参与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且IL-17与IL-23在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有一定的相互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体寄生虫学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或消灭病原寄生虫所致人体寄生虫病,以及防制与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健康。本学科属形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独立操作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多看活体寄生虫标本,使学生通过实验能较好地理解大课的授课内容。目前,大多数寄生虫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使得寄生虫标本的采集变得困难,制作出使学生和教师都满意的实验标本的任务变得艰巨。如何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突出的矛盾,是我们实验技术人员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科室现有的教学资源,积极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溶组织内阿米巴又称痢疾阿米巴,常寄生于人体结肠的回盲部,在肠内引起阿米巴痢疾或肠炎,同时可侵入肝、肺、脑、泌尿生殖道和皮肤等器官组织,引起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痢疾可分为急性阿米巴痢疾和慢性阿米巴痢疾,急性阿米巴痢疾表现为腹痛、腹泻、高热、寒战和恶心呕吐,大便呈果酱样,有腐败腥臭味,此时大便排出的是阿米巴滋养体时期,而慢性阿米巴痢疾一般无临床症状,此期又称健康带虫者,80%~90%阿米巴患者属于此期,从患者大便...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推进了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进程。In ternet网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它的出现为获得、分享和利用广泛的医学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很大影响和冲击。随着计算机技术与In ternet的飞速发展.必将使医学教学在教学内容及手段上产生根本性的改变[1]。因此,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的变革,开展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探索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构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师备课质量1.1查找资料、收集素材。通过浏览In ternet上的国内外主要医学网站,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网络上查找所需要的教学素材,如寄生虫学专业网站(h ttp://www.pathob io.sdu.edu.cn/jpkc/w ebs ite.h tm)、寄生虫病控制学习网站(h ttp://www.dw supp ly.net/paras itos is/Pages/Corre lativeS ite/getS ite.aspx)等提供了丰富的链接。教师通过上网获取各种与医学教学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域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同工酶及蛋白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观察不同地域的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的生化特点。方法应用浓度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状电泳(CG-PAGSE)和美国Bio—Red Gel Doc 2000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对湖南、江西两地卫氏并殖吸虫成虫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和蛋白质(PT)进行检测。结果两地虫株的EST几乎一致,MDH、LDH的酶带数、相对迁移率接近一致,仅见酶带蛋白含量及等级区带存在一定差异;ALP的酶带数、相对迁移率稍有差异,而酶带蛋白含量及等级区带的差别较明显;PT的蛋白带数目、相对迁移率、等级区带基本一致,而区带蛋白含量存在较明显差别。结论湖南、江西两地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的同工酶及蛋白质呈多态特征,提示存在型内分化及不同生物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不同宿主华支睾吸虫的同工酶研究,了解其在不同宿主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应用浓度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板状电泳(CG-PAGE)对50 d虫体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进行电泳观察,通过凝胶成像软件对酶(蛋白)带的迁移率、相对浓度分布、光密度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来自不同宿主(大鼠、犬、豚鼠、兔、猫)的虫体主要酶带特征基本相同,但次要酶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不同宿主的华支睾吸虫同工酶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实验结果为华支睾吸虫在不同宿主中的发育、生理、生化提供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HIF⁃1)在小鼠妊娠早期感染弓形虫后母胎界面的表达及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将20只妊娠C57BL/6小鼠(体质量为16~20 g)随机分为4组,即12 d对照组、12 d感染组和18 d对照组、18 d感染组。在小鼠孕6 d时,给予12 d感染组、18 d感染组小鼠腹腔注射弓形虫PRU株速殖子150个/只,孕12 d、孕18 d对照组孕鼠则注射等量PBS。于孕12 、18 d分别处死相应对照组和感染组小鼠,取各组孕鼠胎盘和子宫组织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孕鼠胎盘和子宫中HIF⁃1α、HIF⁃1β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HIF⁃1α和VEGF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此外,设置孕12 d感染组和孕18 d感染组PBS阴性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孕鼠胎盘和子宫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结果 与孕12 d、孕18 d对照组相比,孕12 d、孕18 d感染组孕鼠出现畸胎、胎盘发育不良等不良妊娠结局。HE染色结果显示,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孕12 d、孕18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迷路区细胞分别出现肿胀和瘀血,且均出现血窦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两组小鼠子宫组织均有柱状上皮细胞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孕12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中HIF⁃1α、HIF⁃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F = 132.6、286.9,P 均<0.05),子宫组织中HIF⁃1α、HIF⁃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F =111.5、55.2,P均< 0.05);孕18 d感染组小鼠胎盘和子宫组织中HIF⁃1α、HIF⁃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F = 215.8、418.9、156.8、200.1,P 均< 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孕12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中VEGF⁃A、VEGF⁃B和VEGF⁃C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F =426.2、104.6、566.9,P 均<0.05),子宫组织中VEGF⁃A、VEGF⁃B和VEGF⁃C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F = 95.8、502.4、610.0,P均<0.05);孕18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和子宫组织中VEGF⁃A、VEGF⁃B和VEGF⁃C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F =521.9、100.6、275.9、224.6、108.2、333.4,P均< 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孕12 d、孕18 d感染组小鼠胎盘迷路区HIF⁃1α分别呈强阳性和弱阳性表达,子宫组织中HIF⁃1α均不表达。结论 小鼠孕早期感染弓形虫后,胎盘组织中HIF⁃1α表达呈现孕中期上升、孕晚期下降的趋势,且与VEGF⁃A、VEGF⁃B、VEGF⁃C表达变化趋势相反;推测HIF⁃1α通过抑制VEGF表达而抑制小鼠妊娠期间胎盘血管生成,导致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白鲜碱对皮肤浅部真菌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采用液基稀释法测定白鲜碱对红色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白鲜碱(25.0、12.5 μg/mL)作用的红色毛癣菌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序列进行处理和生物学信息分析,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本体论(GO)功能显著性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等。结果 液基稀释法结果表明,白鲜碱对红色毛癣菌的MIC为50 μg/mL。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对照组与白鲜碱 25.0 μg/mL组比较,差异基因总数为890个;其中上调表达384个,下调表达542个。白鲜碱作用后红色毛癣菌的差异基因主要表现于细胞膜结构、膜固有成分、氧化还原酶活性、对药物的反应和细胞色素复合体等。白鲜碱作用后红色毛癣菌在代谢途径、MAPK信号通路、ABC转运蛋白合成、色氨酸代谢等富集通路相关基因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白鲜碱对红色毛癣菌的抑菌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影响红色毛癣菌的能量代谢、降低耐药性等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