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3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建立并验证血浆渗透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重症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电子病历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STEMI重症患者,提取患者的一般信息、实验室检查、合并疾病及用药情况等,筛选STEMI重症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  结果  利用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白蛋白(AL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肌酐(Scr)、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血浆渗透压为STEMI重症患者是否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 < 0.05),据此7个预测变量绘制列线图,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其区分度、校准度较好,决策曲线分析(DCA)显示阈值概率5%~95%时,临床使用该模型是可以获益的。  结论  构建的包含7个变量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作为评估STEMI重症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参考工具。  相似文献   
2.
心脏再同步治疗60例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规律及防范对策。方法1999年7月至2006年1月,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男性3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9.8±9.1)岁]接受CRT或CRT-D植入手术,其中52例双心室起搏。在最短1个月、最长66个月、平均22个月的随访期内追踪患者临床表现、死因以及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干预。结果随访期内17例死亡(28.3%)的原因分别为心脏性猝死7例(11.7%,含1例手术失败)、心力衰竭恶化8例(13.3%,含1例手术失败)、中风1例(1.7%)、车祸1例(1.7%)。31例次并发症(51.7%)中7例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11.7%)、2例冠状静脉窦夹层或穿孔(3.3%)、4例膈肌刺激(6.7%)、1例心律失常风暴(1.7%)、5例术中急性左心衰竭(8.3%)、4例导线脱位(6.7%)、3例阈值升高(5%)、3例交叉感知(5%)、2例囊袋积血(3.3%)。改行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尖双部位起搏的6例患者,QRS波变窄程度和心力衰竭改善程度均不如双心室起搏显著,且3例死于心力衰竭恶化。5例CRT-D患者无心脏性猝死。结论严格把握适应证、提高左心室导线植入成功率、优化起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等,可确保患者在获益于CRT治疗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射频消融术对患者左心房功能中远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2月以来于我科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共20例,均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分别测定患者舒张末期左房容积、左房压和左心房射血力,比较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后6个月,患者舒张末期左房容积显著减小(P<0.05),左房压无显著变化(P>0.05),而左心房射血力显著增加(P<0.05)。结论心房纤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后6个月,患者的左心房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心电学异常往往合并心衰共存于心肌病患者中 ,异常的心电顺序使心脏收缩和舒张不协调 ,从而损害心功能。近来短期和长期研究发现应用心脏起搏可使心脏活动再同步、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认为心脏再同步化疗法是严重心衰合并心电学异常患者的一种理想的非药物辅助治疗选择。其潜在的机制包括 :心脏整体活动的再同步化 ,拮抗神经内分泌活性、逆转心脏重塑 ,抗心律失常等。该方法有严格的适应证 ,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文章综述了心脏失同步化的病理生理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技术关键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电学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方法12例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8例,持续性房颤4例)接收手术,阵发房颤采用Pappone术式,持续性房颤采用联合Pappone及Nademanee术式。术后随访5—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达到消融终点,1例患者复发房颤。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采用Pappone及Nademanee术式治疗房颤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四明  黄涛  盛守权 《安徽医药》2011,15(7):869-87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变化与其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6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栓形成组)、2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和36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hs-CRP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并对发病后症状与体征发展变化进行评定,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性卒中与完...  相似文献   
7.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98.15%,该部位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同时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30.45±18.24msvs153.11±20.10ms,P<0.001)。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3岁,因“反复阵发心悸5年,再发1次”入院。院外ECG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置入标测电极时发现电极走行异常,左锁骨下静脉造影确认患者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电生理检查证实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房室结慢径改良后心动过速未在发作。结论: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的存在增加了房室结慢径改良的难度,采取间断放电,缓慢升高电压方式或使用Swartz鞘管支撑,可增加消融导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顽固性心力衰竭的长期疗效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18例顽固心力衰竭患者入选为CRT组,另选与之各项临床特征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的18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有CRT的适应证。CRT组施行右心房双心室或单纯双心室起搏并动态随访、优化起搏参数,同时两组患者皆给予正规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结果CRT组患者平均随访1~48(24.7±12.4)月,对照组平均随访1~38(20.9±10.5)月。CRT组辅以常规药物治疗,因心力衰竭住院事件减少,因心力衰竭死亡率下降,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心脏重塑进程延缓,所有指标变化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CRT结合药物治疗更可使某些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以上多方面受益。合理用药、动态随访和个体化参数优化是保证起搏系统稳定发挥CRT功能和患者充分受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活动平板心脏负荷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83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活动平板心脏负荷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 83例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 (无心肌梗死病史 )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并于 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 ,将两者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 79.5 % ,特异性41.0 % ,阳性预测率 61.45 % ,阴性预测率 3 9.7% ,假阴性率 2 0 .5 %。中高危人群活动平板阳性预测率 82 .1%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 62 .7% ;低危人群活动平板阳性预测率 18.8%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 12 .5 % ,P<0 .0 0 5 ,可认为两组人群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是诊断冠心病较理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结合冠心病易患因素综合分析 ,对确诊冠心病拟诊患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可为选择适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高危患者提供重要依据 ,提高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效率 ,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诊疗风险和卫生资源耗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