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尘肺患者在服用螺旋藻药物前后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方法用直接硫酸巴比妥酸测定方法及黄嘌呤氧化酶测定方法,对30例Ⅰ期尘肺患者在服用螺旋藻药物治疗前后血清MDA、SOD的含量变化。结果服用螺旋藻药物1个月后的矽肺患者血清MDA含量明显要比不服用螺旋藻的矽肺患者血清MDA含量低(P<0.01)。而血清SOD的活力在服用螺旋藻后要比服用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服用螺旋藻药物后,能减轻二氧化硅在肺泡巨噬细胞生物膜的类脂质发生的过氧化反应及产生自由基,能减少机体SOD清除剂的损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Ⅱ期颅骨成形实施时间对脑外伤颅骨缺损患者的影响,分析实施早期颅骨成形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2010年6月因脑外伤后遗留颅骨缺损采用钛网行颅骨成形术5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在颅骨缺损后1~2月行颅骨成形31例,在颅骨缺损后3~6月行颅骨成形28例。对出院时患者的症状、并发症及出院6个月后患者钛网修补的疗效和日常生活运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早期组患者症状缓解率为83.87%,常规组患者症状缓解率为60.7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钛网修补的疗效均为优;早期组患者在ADLⅠ~Ⅱ级方面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后颅骨缺损的早期颅骨成形有助于患者症状的缓解、神经功能的康复、日常生活运动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无颅内感染及高颅压的情况下,应尽早对颅骨缺损患者实施颅骨成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外伤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因素,为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防止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急性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DTIH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137例急性颅脑损伤无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DTIH组中发生迟发性硬膜外血肿69例,迟发性硬膜下血肿41例,迟发性脑内血肿27例;依据GOS分级,Ⅰ级15例,Ⅱ级1例,Ⅲ28例,Ⅳ级41例,Ⅴ级52例;引起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原因主要为颅骨骨折出血、蛛网膜颗粒出血、脑挫裂伤出血、桥静脉出血及凝血异常致颅内血肿。结论:脑外伤后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原因与患者年龄、GCS评分、有无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度凝血功能异常有关,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者预后较未发生迟发出血者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患者伤情与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伤组)的临床资料,并对同期120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D-二聚体检测,对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GCS评分及GOS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 160例外伤组患者中纤溶蛋白降解产物(FDP)阳性者123例,阳性率高达76.87%,D-二聚体含量>12.6 mg/L均死亡。患者的颅脑损伤越重,D-二聚体含量越高,FDP阳性率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P<0.05)。结论 D-二聚体含量增高及FDP阳性表明患者体内有血栓形成及纤溶系统的激活,是判断患者的伤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动态监测对指导治疗、防治脑梗死及迟发性颅内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性胼胝体血肿的损伤机制、病理机制,总结创伤性胼胝体血肿的临床表现特点、临床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方法,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对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2004年2月-2011年5月所收治的创伤性胼胝体血肿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3创伤性胼胝体血肿患者采用保守治疗5例,手术治疗8例;按GOS结果分级标准对13创伤性胼胝体血肿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估:Ⅰ级(死亡)1例(7.69%),Ⅱ级(植物生存)1例(7.69%),Ⅲ级(重残)3例(23.07%),Ⅳ级(中残)3例(23.07%),Ⅴ级(良好)5级(38.46%)。结论胼胝体血肿合并有弥漫性轴索损伤存在,病情重,治疗任务繁重,患者预后差,动态症状及体征和头颅CT监测,规范化地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小脑幕切开治疗脑疝后大脑后动脉梗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脑幕切开对小脑幕切迹疝后大脑后动脉梗塞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2例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患者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33例患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小脑幕切开术。结果术后动态CT显示小脑幕切开组发生大脑后动脉支配的枕叶及部分颞叶脑梗死明显低于小脑幕未切开组。结论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小脑幕切开可以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严重腹部创伤中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诊治,以阻止MODS功能衰竭期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21例严重腹部创伤并发MODS病人的病例进行分析;从中探讨影响MODS发生、治疗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本组发生MODS的21例腹部严重创伤病人中,经加强监测,并给予及时正确处理,使MODS发生逆转并阻止MODS功能衰竭期发生。结论 正确的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抢救治疗、重视对各器官功能的监测、保护及重视营养支持是防治MODS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导致脑外伤后抽搐的因素及临床鉴别要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71例,依据病程中是否出现肢体抽搐症状分为非抽搐组583例,抽搐组88例.比较2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流浪者昏迷评分、治疗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各级概率.结果 2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流浪者昏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Ⅰ,Ⅱ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格拉斯哥预后分级Ⅲ,Ⅳ,V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外伤后抽搐可增加伤残率,降低临床痊愈率;外伤后肢体抽搐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药物试验性治疗确定,可采取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导致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创伤性特急性后颅凹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创伤性特急性后颅凹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创伤性特急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5例,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12例,均急诊手术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65min;按GOS分级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本组中5例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12例行脑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肺部感染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治疗后疗效良好7例、中度残疾3例、重度残疾2例、死亡5例,病死率29.41%;死亡原因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有关。结论创伤性特急性后颅凹血肿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病死率高;及时手术及保证抢救过程中"无缝衔接",对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