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食管癌患者和体检健康者的外周血标本,用Ficoll试剂提取单个核细胞(PBMC),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术前、术后1 d、术后7 d的食管癌患者及体检健康者调节性B细胞(包括B10、Br3及Breg)的表达水平。结果食管癌患者CD5+CD19+细胞、B10细胞和Breg细胞表达水平分别为(3.20±0.35)%、(2.52±0.37)%和(8.39±0.92)%,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1.77±0.25)%、(1.57±0.28)%和(2.96±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r3细胞(6.07±0.46)%与健康人对照组(5.93±0.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食管癌患者B10、Br3细胞术后1 d表达水平明显升高,Breg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7 d与术前比较,CD5+CD19+细胞、B10和Breg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后1 d与术后7 d比较,仅CD5+CD19+、B10、Br3细胞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的表达水平呈现动态变化,可用于手术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2.
胸椎直接数字X线摄影与传统X线摄影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直接数字X线摄影(DR)在胸椎的应用,以及与传统胸椎摄影的对比。方法抽取我院DR胸椎摄影影像和传统胸椎摄影照片各89例,由3位副主任医师及2名主管技师对影像进行分析,用2种方法统计:①按照片质量分甲、乙、丙、废片;②以胸椎侧位分为上、中、下3段显示比例评定。根据2种方法综合评价。结果按照片质量评定:DR影像甲片率74.1%、乙级片率20.2%、丙级片率5.7%、废片率0%;传统照片甲片率45%、乙级片率41.6%、丙级片率11.2%、废片率2.2%;按部位显示评定:DR影像上段胸椎显示率87.6%、中段显示率100%、下段显示率76.4%;传统照片上段胸椎显示率15.3%、中段胸椎显示率75.3%、下段胸椎显示率51.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5.823P<0.001)结论DR胸椎摄影的诊断图像质量明显好于传统胸椎摄影,尤其是上段胸椎显示率明显提高。DR系统成像快捷,操作简单,有利于提高放射科工作效率,有利于放射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桡骨接近完全融合时与融合遗迹的影像学鉴别方法。方法18岁以下研究组31例,每1例均有同日同次2张左手腕部正位片和分别倾斜30。和45。2张斜位X线片,共124次曝光片。18.0岁以上对照组,每例有1张手腕部正位片,其中6例另有1张手腕部斜位片,共17次曝光片。合计42例141次曝光片。对比分析两组间桡骨远端缺口形态、与桡骨关系、低密度骺线是否存在及尺骨融合情况。结果研究组:桡骨未完全融合者其缺口均深入桡骨轮廓之内,尺骨茎突基底部均存在低密度骺线及缺口,多位置和多角度观察发现低密度骺线者8例。对照组桡骨远端缺口位于桡骨轮廓之外并能未深入桡骨轮廓之内,且缺口内缘为正常骨皮质封闭。桡骨致密融合线未见显示7例(64%),尺骨已完全融合。结论与融合遗迹不同,在多位置和多角度片中如能发现桡骨低密度骺线存在、明确缺口位于桡骨轮廓之内和尺骨茎突基底部尚未完全融合,即可确定桡骨尚未完全融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颌骨良性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颌骨良性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骨良性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结果:38例良性肿瘤性病变均为边缘清楚肿块,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其中,含牙囊肿5例,根尖囊肿7例,常有硬化缘,囊内密度均一,内含牙根或病齿.角化囊肿10例,多向舌侧膨胀,分房大小均匀.造釉细胞瘤10例,呈分叶状,有切迹,多向颊侧膨胀,分房大小不均,相邻颌骨骨质吸收缺失或增生硬化.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例,均为骨质膨胀性破坏,其内骨结构紊乱,正常骨小梁消失.结论:颌骨良性肿瘤性病变各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CT扫描对其病变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桡骨干骺开始融合早期的X线表现。方法:在1009例骨龄司法鉴定案例中,选择桡骨发育状态介于CHN法等级8前后者457例,每1例各有两张手腕部正位片及斜位片,16例另有两张左腕关节正侧位片,共计1860次曝光片。于不同位置片观察桡骨低密度骺板及两侧高密度线的X线影像表现。结果:桡骨干骺开始融合的早期X线表现为骺板密度开始增高、见尚无明确骨小梁结构的柱状骨桥形成、骨桥骺侧和干骺侧高密度线模糊、不连续。位置和角度的轻微变化可影响骨桥的显示。结论:无骨小梁结构的骨桥出现是干骺开始融合早期最重要的X线表现。对骺板及其两侧高密度线的描述和配套高质量X线片是骨发育等级划分和确定必不可少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老年脓毒症41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分析老年脓毒症患者临床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以提高老年脓毒症的诊治水平。方法根据脓毒症诊断标准入选的41例老年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分析两组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原发病、基础疾病等临床特征。结果在老年脓毒症病例中,死亡组较存活组平均年龄大、基础疾病多、白细胞计数高、血清白蛋白浓度低、有意识改变、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患者增加,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老年人脓毒症原发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感染占63.4%。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脓毒症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检测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2, PAR2)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表达。 方法: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TF活性分析方法,在mRNA、蛋白质及活性水平检测35例RSA患者和35例健康非孕或健康孕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AR2和TF的表达。 结果:与健康非孕或健康孕妇比较,RSA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AR2和TF在mRNA、蛋白质及活性水平均显著升高,且PAR2和TF mRNA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864,P<0.05),PAR2蛋白质水平与TF活性水平间有正相关关系(r=0.942,P<0.05)。 结论:RSA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高表达PAR2和TF,为进一步研究PAR2和TF在RSA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精子质量及形态学的临床应用. [方法]采用CASA系统对354例男性不育症精液标本进行分析. [结果]男性不育症患者职业以厂矿工人为主(67.2%),就诊年龄20~39岁占90.9%,精子活力低下率(弱精症、少弱精子症)占男性不育症患者的51.4%. [结论]精子质量分析是评价男性生育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精子形态学异常是影响男性生育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特应性皮炎(AD)的病理变化及其对呼吸道过敏性炎症产生的影响,探讨其形成机制。方法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AD组和丙酮对照组各10只;AD组以7%二硝基氯苯(DNCB)致敏小鼠腹部皮肤,0.5%二硝基氯苯及40恤g鸡卵清蛋白(OVA)激发小鼠背部皮肤;对照组相同时间相同部位涂以丙酮;两组均以1%OVA雾化吸入诱导小鼠气道炎症。观察两组小鼠皮肤及肺部病理改变,收集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对BALF进行细胞计数,并用ELISA方法测试BALF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干扰素-γ(IFN-γ)和卵清蛋白IgE(OVA—IgE)含量变化。结果AD组小鼠皮肤病理表现为表皮真皮层增厚,炎症细胞浸润;而对照组皮肤正常。AD组肺部组织炎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BALF中细胞数AD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明显,IL4、IL-5、IFN-γ和OVA—IgE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血清中IL-4、IL-5与OVA.IgE含量较对照组增高。结论特应性皮炎因皮肤受到过敏原刺激能导致全身过敏反应,当吸入同种可溶性抗原时,能使气道炎症加重;其机制可能与Th1/Th2比例失衡,嗜酸性粒细胞、特定性IgE和Th2细胞浸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后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疗效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为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予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对照组仅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两组的疗程均为8周。采用SCORAD计分系统对AD临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尺度(VAS)评分法对瘙痒程度进行评价,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比较。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05%和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221.65±43.51)明显低于对照组(294.35±60.21)和治疗前(376.21±119.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376.21±119.34和353.32±13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可明显提高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疗效,显著降低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