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通过对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各段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30侧正常成人湿头颅标本进行解剖:模拟手术状态下该入路操作,将尸头侧卧位固定在头架上,乳突后横(纵)切口,开2.5cm-3cm骨窗,切开硬脑膜,测量分开岩裂-桥脑裂前后时手术野显露范围变化,以及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暴露情况;显微镜下解剖岩裂和小脑桥脑裂上、下支;对岩裂、桥脑裂上、下支、岩静脉、小脑动脉、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等相关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照相。结果:该入路可显露的解剖结构上至天幕前侧缘,下到枕骨大孔颈静脉结节,内侧到桥脑和中脑的侧方。可显露桥小脑角区包括岩静脉、小脑上中下三个神经血管复合体。岩裂-桥脑裂分离前后距离在统计学具有差异性。结论:该入路是对经典乙状窦后入路的补充和扩大,具有切口小、脑损伤小,充分利用小脑的自然间隙,不牵拉或少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增加了操作空间;该入路在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方面在解剖学上具有可操作性;该入路在同等条件下使后颅窝相关区域的组织结构显露更大,为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切除提供了解剖学空间。  相似文献   
2.
1982年初至1994年7月,我们采用侧卧位后颅窝开颅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12例及面肌痉挛55例。术后出现颅内积气9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男5例,女4例。年龄19~48岁,平均32岁。左侧病变4例,右侧5例。其中8例出现于三叉神经痛术后,1例出现于面肌痉挛术后。  相似文献   
3.
手术切除颅内巨大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 女,29岁。因“生育后出现发作性左侧上肢抽搐伴头痛5年,加重1月”为主诉入我院,查体:神志清楚,行走困难.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右,伸舌偏左,左侧肢体肌肉萎缩,肌张力下降,上肢肌力Ⅱ级,下肢肌力Ⅲ级,左侧指鼻试验及轮替试验不能配合检查,左侧肱二头肌、三头肌反射增强,左侧巴氏征(+),颈稍硬,脑膜刺激征阴性。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胶质母细胞瘤(GBM)组织照射60 Gy后基因表达谱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含13 929条人类全长基因cDNA表达谱芯片BioStarH-141s(2004)对两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进行放疗前及放疗60 Gy后检测,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人脑胶质母细胞瘤放射治疗60 Gy后与放射治疗前比较,表达差异基因中改变最明显的功能群是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如IGLV1-44、SLPI、CXCL14等上调。细胞增殖、细胞调亡、细胞周期、DNA修复系统也有部分基因发生明显变化,如MLL5上调、POLR2B下调等。结论:提示对胶质母细胞瘤组织照射60 Gy后基因表达谱改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阐明放射敏感性差异机理,为放疗前或放疗早期寻找到预测放射敏感性分子标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角区巨大型脑膜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侧脑室三角区巨大型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顶枕入路手术切除。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13例,Ⅱ级切除3例,Ⅲ级切除1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例,交通性脑积水1例,癫疒间1例,对侧肢体麻木2例,视野缺损3例。随访1~10年,无复发。结论顶枕入路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减轻牵拉,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从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远端到脉络膜前动脉之间的与动脉分叉不相关、小而不规则的动脉瘤很少见,而且有与假性动脉瘤相似的特点。它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囊,被血块包绕,容易撕裂。作者报告2例此类病例,描述了术中所见和处理过程,强调了将此类小泡样动脉瘤与囊状动脉瘤区分开来的重要性。它们有完全不同的临床过程和病理发现,并说明了有关的手术技巧和处理要点。2例病人入院时头颅CT均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初次血管造影均无明显异常。1例入院1周后再次血管造影,发现左侧ICA远端有1个水泡样不规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性脑膜瘤的治疗策略,为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多发性脑膜瘤,全部采取手术治疗,其中一期手术7例,二期手术6例,三期手术2例.15例患者全部存活,全切9例,6例术后对残余肿瘤行放射治疗.结论 根据多发性脑膜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采用合理的显微手术及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控制多发脑膜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分析小脑水平裂(cerebellar horizontal fissure,CHF)、小脑桥脑裂(cerebello-pontinefissure,CPF)与三叉神经、小脑动脉(cerebellar artery,CA)、岩静脉(petrosal vein,PV)之间关系,为CHF-CPF手术入路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例(20侧)成人整颅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察CHF、CPF与三叉神经、CA、PV之间解剖学关系,测量相关数据并行拍照记录。结果 CHF可分离长度(31.01±6.29)mm,可分离深度(11.75±3.41)mm;CPF可分离长度(20.33±2.49)mm,可分离深度(7.49±1.66)mm;分离前CHF-CPF可提供手术野最宽径(3.67±1.51)mm,三叉神经感觉根入桥脑处(root entry zone,REZ)暴露困难,分离后可提供手术野最宽径(18.52±3.80)mm,REZ暴露良好;CHF-CPF交界点距PV主干(13.63±1.59)mm,距小脑上动脉(SCA)(14.40±6.77)mm,距小脑前下动脉(AICA)(9.76±7.40)mm,距小脑后下动脉(PICA)(23.58±3.81)mm。结论经CHF-CPF入路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手术在解剖学上具有可操作性,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岩静脉及其属支,三叉神经入桥脑处显露充分,使减压更加彻底。  相似文献   
9.
的探讨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根据头颅CT影像学特征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1)A组血肿以脑室系统为主,脑室外血肿量小于30ml者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2)B组血肿以脑室系统为主,脑室外血肿量大于30m1者行血肿清除术+对侧脑室外引流术;(3)C组血肿以脑实质内为主,为单侧脑室积血,第Ⅲ、Ⅳ脑室无铸造形,脑室外血肿量大于30ml者行血肿清除术。结果A组恢复良好率59.40%,不良率18.7%,病死率21.9%;B组恢复良好率58.40%,不良率20.8%,病死率20.8%;C组恢复良好率57.1%,不良率23.8%,病死率19.1%。结论对脑出血破入脑室者根据头颅CT影像学特征,并结合脑室内、外血肿情况综合分析,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1990-01~2001-06,收治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11例,现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3例。年龄6~46岁,除34、46岁各1例外,余9例均为16岁以下。机动车损伤9例,自行车意外2例。枕部着力10例,枕颞部着力1例。伤后原发短暂昏迷或意识障碍5例,1例伴中间清醒期;6例伤后无明显意识障碍。伤后头痛、头胀6例,反复呕吐4例,颈项抵抗5例,锥体束征2例,视乳头水肿2例,共济障碍2例,7例表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嗜睡。入院时GCS记分7分3例,8~12分7例,13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