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4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证实波氏假性霉样菌及尖端赛多孢子菌腹腔局部感染能否引起系统性疾病。方法 采用该菌的不同浓度孢子注射小鼠腹腔 ,记录并统计分析小鼠平均生存时间 (MST)以及该菌在小鼠的肝、脾、肠、肾、肺、脑分离阳性率 ,感染小鼠各脏器病理切片HE及PAS染色。用扫描电镜观察尖端赛多孢子菌临床株在马铃薯培养基(PDA)上的生长物。结果 发现各动物模型组内各菌株组间MST及各脏器菌分离阳性率无差异 ,但不同动物模型组间存在差异。感染小鼠各脏器经病理检查发现孢子、菌丝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电镜观察尖端赛多孢子菌临床株可见尖端单生孢子 ,无子囊果 ,无有性阶段。结论 波氏假性霉样菌及尖端赛多孢子菌致病力与是否具有有性阶段无关 ,多次 1× 10 7CFU/ml孢子连续腹腔内攻击免疫抑制小鼠可制备较稳定、可靠的系统性感染小鼠模型 ,并证实了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 ,可由局部感染该菌导致全身性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沈××,男,36岁,教师。 主诉:左小腿反复发生痛性红斑结节伴溃疡十一年。 现病史:1965年左小腿内侧红、肿、热、痛,但无全身畏寒发热,继则发生豆大梭形结节,略高出皮面,鲜红,触痛,此起彼伏,吸收后不留痕迹,但左内踝持续水肿、酸胀感、沉重、疼痛。先后在两个医院以“丹毒”、“结节性变应疹”治疗无效。1966年转来我院门诊,给皮质激素、血管扩张药、维生素和中药“脉管炎汤”治疗无显效,不断新发结节且溃  相似文献   
3.
From July 1 994to June 1 999,5 4 5 onychomyco-sis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Itraconazole and com-pleted their treatment courses with complete follow-up in out- patientdepartment.The recovery rate was83.1 4% and 79.2 3% in fingernail and toenail dis-eases respectively.But following phenomena werefound:( 1 ) Some new nails stopped growing in cer-tain length,even if the treatment continued;( 2 )Some damaged nails reappeared soon after the treat-ment ceased;( 3) Some damaged nails with deep- co…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960-2006年间从浅部真菌感染病例中分离所得致病菌的情况。方法归类、统计1960年1月至2006年12月(1991年9月至1992年7月缺如)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真菌室分离鉴定自皮肤、黏膜浅部真菌感染中的病原真菌。标本来自全院各临床科室门诊、住院患者、湖北省地县及邻近省市有关医院。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生理及生化实验方法。结果菌株合计11989株,鉴定出23个种,16个属。可分为皮肤癣菌、念珠菌及酵母菌(含马拉色菌)、非皮肤癣菌之丝状真菌3大类。除去可能为污染菌的非皮肤癣菌之丝状真菌(287株)外,其余11702株菌中,以念珠菌(5642株,48.2%)和皮肤癣菌(5279株,45.1%)为主,酵母菌占3.8%(449株),马拉色菌占2.8%(332株)。在种属水平上排序,菌株数处于前3位的真菌种类依次为红色毛癣菌(3865株,33.0%)、白念珠菌(3110株,26.6%)和非白念珠菌(2532株,21.6%)。皮肤癣菌分离自掌跖、指趾间以外光滑皮肤损害的最多(1787/5279,占37.7%),数量最多的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紫色毛癣菌。念珠菌大多分离自黏膜部位(4099/5642,72.7%),白念珠菌数量占第1位。结论1960-2006年间从浅部真菌感染中分离所得致病菌以念珠菌和皮肤癣菌为主,红色毛癣菌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女性16岁Vohwinkel残毁性掌跖角皮症患者。掌跖部渐进性角化过度病史16年,双手足第五指、趾戒指状紧缩环2年。X线片示局部骨质异常。无鱼鳞病,听力正常,其父有类似疾病史。  相似文献   
6.
患了皮肤病.就诊时医生却叫患者去做与皮肤病无关的检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时候,皮肤病是其他疾病外在的表现。作为患者,生了皮肤病后.自然要想到治疗皮肤病本身。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想一想.自己身体其他部位有没有不适.最近哪个地方感觉不舒服.等等。并在就诊时,把这些情况也如实向医生反映,以便医生做出最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7岁,农民。5年前左头顶部长出一无痛性绿豆大小暗红色结节,逐年扩大、隆起,并延及左颞部。近3个月结节、肿块迅速增大,并出现溃疡。肿块经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基底细胞上皮瘤,肿瘤细胞巢之间和坏死组织内有褐色菌丝、孢子、芽生孢子。真菌培养为深橄榄黑色酵母样菌落,潮湿有光泽,边缘一圈灰色短绒毛状菌丝。方块小培养镜下见褐色分支分隔菌丝,其顶端与侧缘有成直角长出的棘状分生孢子梗,梗尖端有鼻状突起,顶尖及其周围有成堆光滑的椭圆形小分生孢子,梗远端可见清晰的多个环痕,鉴定为棘状外瓶霉,并经DNA序列分析证实。依据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鉴定及基因鉴定结果,确诊为棘状外瓶霉致暗色丝孢霉病伴基底细胞上皮瘤。经光动力学治疗10次,中途合用伊曲康唑后临床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中国8个地区每10年全年临床分离的原病真菌作动态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华北、东北、西北及台湾8个地区34个单位所收集的1986年、1996年及2006年全年按统一方法培养出的病原真菌作分析。结果1986年共分离9096株,1996年19009株,2006年33022株。间隔10年的调查分析显示:2006年以念珠菌属尤以白念珠菌占首位。总的趋势念珠菌和霉逐渐增多,1986年共分离计27个属、种,1996年共分出108个属、种,而2006年则分离到117个属、种病原真菌,多数为念珠菌和曲霉。结论通过调查1986年、1996年、2006年全年结果提示:病原真菌中念珠菌属所占比率不断增加,从1986年6.3%升至1996年的34.7%,2006年更升至45.9%,在念珠菌属中,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之比也渐下降。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源性感染与致病菌耐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医院感染率、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致病细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收治的SLE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用K-B纸片扩散法对致病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SLE患者感染率为16.1%,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念珠菌属;高耐药菌种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结论:医源性感染是SLE的常见并发症及死亡的重要原因,应定期进行病原学监测,依据药物敏感性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患儿女,8岁,因头部多发性脓肿20d入院。于就诊2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发际红斑,继之出现脓疱、糜烂和渗液,逐渐播散到整个头部,小片状脱发,未予治疗。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弥漫性红斑伴瘙痒,继之出现全身红斑,瘙痒显著。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病史,有家养狗接触史。体检:体温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