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3.
目的:通过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中Th1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细胞)的数量评估患者自身的细胞免疫功能.方法:采用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我院1192例已确诊的HIV患者及340例非HIV患者,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4+T的数量,对比分析门诊及住院、各年龄段患者CD4+T细胞数量的不同.结果:HIV感染者的CD4+T细胞数量明显低于非感染组,HIV感染者中住院患者的CD4+T细胞明显低于门诊就诊患者,HIV感染者30-49岁年龄段的CD4+T细胞数量明显高于50-69岁年龄段(均P<0.05).结论:CD4+T细胞可用于判断评估HIV感染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有助于指导临床抗HIV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的水平差异以及骨代谢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骨质疏松无骨折患者134例,骨质疏松伴骨折患者118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126例和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116例受试对象血清中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collagen type I N-terminal peptide,P1NP)、骨钙素(N-terminal midfragment of osteocalcin,N-MID)、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isomer of the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rossLaps)、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vit)D)、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的水平。结果:三种不同类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中PINP及β-Crosslaps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PTH增高性骨质疏松组增加最为明显;各组受试对象中女性患者血清25-OH(vit)D水平均明显低于同组男性患者(P0.05),PINP、β-CrossLaps、N-MID的水平与同组男性患者相比均呈增加的趋势;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TH与25-OH(vit)D呈负相关,PINP与N-MID,β-CrossLaps与N-MID,PINP与β-CrossLaps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分析骨代谢标志在不同类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差异及骨代谢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可合理评价骨组织的转换率,有利于早期发现骨代谢紊乱,能更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发展,减少骨质疏松合并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PI3K/Akt信号通路在S100A6介导的人骨肉瘤细胞143B的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方法:首先制备重组的人S100A6蛋白(recombinant human S100A6, rhS100A6);rhS100A6与PI3K抑制剂(LY294002和wortmannin)单独或同时处理143B细胞,其中rhS100A6的终浓度为30 mg/L,LY294002和wortmannin的终浓度分别为10 μmol/L和05 μmol/L;采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143B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总Akt(total Akt, t-Akt)及磷酸化Akt(phosphorylation of Akt, p-Akt)蛋白的表达变化,MTT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 结果:(1)成功制备rhS100A6蛋白,rhS100A6显著增强143B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P<005);(2)rhS100A6上调143B细胞中Akt的磷酸化;(3)与rhS100A6组相比,rhS100A6与LY294002或wortmannin联合处理组143B细胞的p-Akt减少(P<005),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降低,在不同时点细胞的增殖率下降103%~697%,细胞迁移率下降379%~4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100A6促进人骨肉瘤细胞143B增殖和迁移的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检测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MIP-3α)和白细胞介素17A(IL-17A)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探讨其意义。 方法:选取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或AMA-M2阳性、肝功异常初诊患者,其中确诊PBC 4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0例,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各组MIP-3α及IL-17A血清水平;回顾性分析相关自身抗体水平。 结果:与HC组相比,PBC组、CHB组、SLE组患者血清IL-17A、MIP-3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IL-17A的cut off值为86 pg/mL时,诊断PBC的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62%;MIP-3α的cut off值为39 pg/mL时,诊断PBC的敏感性为71.7%,特异性为81.1%;MIP-3α与AMA-M2联合检测辅助诊断PBC的敏感性为97.8%,诊断效能达86.8%。 结论:MIP-3α联合AMA-M2有助于PBC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黑色素瘤的小鼠模型上,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处理对黑色素瘤细胞体内转移的影响。方法皮下注射小
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以构建小鼠黑色素瘤皮下移植瘤模型;待肿瘤最长径长至7~10 mm时进行HIFU处理,并设置实验对
照组(荷瘤鼠辐照HIFU但保持治疗头功率源开关关闭,即假照组);治疗后每3 d测量肿瘤长径和短径,共观察3周,绘制肿瘤曲
线,统计生存率和转移率,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血液中黑色素瘤细胞3个标志物的相对表达量以监测血液中循环黑色
素瘤细胞的数量,它们分别是黑色素瘤相关抗原A3(MAGE-A3)、T细胞1识别的黑色素瘤抗原(MART1)以及同源转化成对框
基因转录因子PAX3);在HIFU治疗后14 d,通过尾静脉注射再次移植B16-F10细胞,观测其肺转移率。结果(1)各自的中位生
存时间及95 %可信区间(CI):假照组分别为19.00 d和17.14~20.86 d,HIFU组则分别为26.00d和24.76~27.25 d,生存率差异显
著(P<0.01);从治疗后第20天起,两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差异明显,从HIFU处理后第20天开始,包括处理后第23、26天,辐照组
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假照组(P<0.05);(2)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IFU组小鼠在治疗后第7天的MAGE-A3、MART1
和PAX3三个指标都明显低于假照组(P<0.05),在治疗后第14天其MAGE-A3的表达量仍然明显低于假照组(P<0.05);(3)在
HIFU治疗后14 d通过尾静脉再次移植相同肿瘤细胞,HIFU组肺转移灶的数量明显低于假照组(P<0.05),肿瘤转移抑制率为
42.4%。结论HIFU处理能够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在体内转移的发生,其机制可能涉及减少肿瘤细胞从原发灶的脱落和瘤细胞在
肺部的定植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垫江地区儿童呼吸道病原体流行情况,为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382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入院时检测的血常规、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结果及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的11项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结果。结果:病毒IgM抗体总检出率为51.65%(1973/3820),以流感病毒B(Influenza virus B,INFB)、流感病毒A(Influenza virus A,INFA)和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为主;在1973例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患者中有321例患者存在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为16.27%;女性患儿阳性率高于男性患儿(χ2=9.67,P=0.002);学龄前组与学龄组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较高,婴儿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病原体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其它三个季节(χ2=25.62,P=0.00);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组SAA水平最高,明显高于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组(P<0.05),INFA组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明显高于其它4组,其中INFA组以单核细胞(Monocytes,MONO#)增高为主,RSV组以淋巴细胞(Lymphocyte,LYMPH)增高为主。结论:INFB,INFA和MP是垫江地区儿童最主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季节病原体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且感染不同类型病原体后实验室检测结果也有所差异,应针对性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感染和合理诊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不同诊断方法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以优化临床检测方法.方法 回顾性选择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症状患者197例.采用内镜、14 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细菌培养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方法检验效能.结果 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受试者129例,阴性68例,阳性率为65.48%;ROC曲线分析显示,内镜检查、14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查、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56、0.838、0.939与0.985;灵敏度依次为72.87%、88.37%、90.69%、94.57%,特异度依次为69.12%、72.06%、85.29%、95.59%,准确率依次为71.57%、82.74%、88.83%、94.92%,其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内镜检查、14C尿素呼气试验及血清学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512、14.737、4.898,P<0.05).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对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效能较高,可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筛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