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和肺的损伤程度与内源性bFGF和TGFβ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两类生长因子在内脏损伤与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n=16)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缺血45min,再灌注6h和24h)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内源性bFGF和TGFβmRNA表达水平.结果肠缺血45min再灌注6h时,对肝、肺的损伤最严重,而此时内源性bFGF和TGFβ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达峰值;再灌注24h,肝,肺的损伤已基本恢复,内源性bFGF和TGFβmRNA表达量也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内源性bFGF和TGFβ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肝、肺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表明这两类生长因子在内脏损伤后可能存在促进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烧伤后创面组织原癌基因c-fos、c- myc 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的表达顺序及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深Ⅱ度烫伤模型,将42 只大鼠分为7 组,即正常对照组、烫伤后3 h、6 h、1 d、3 d、7 d 和14 d 组。用SP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烫伤后不同时间点内源性c-fos、c- myc 和bFGF蛋白的表达规律及分布特征。结果:烧伤可以诱导c-fos、c- myc 和bFGF表达,但三者的表达模式不尽相同,正常皮肤即有c-fos 表达,伤后3 h 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 天以后降至最低水平,其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细胞胞浆及真皮成纤维细胞的胞核内。c- myc 的表达在伤后3 天达最高值,阳性信号分布于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而bFGF则在伤后6 h 开始出现,伤后第1 天达最高值,主要分布于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结论:烧伤可以诱导皮肤创面组织原癌基因c-fos、c- myc 及bFGF的表达,其表达具有时相与部位分布特征。三者表达的时相性提示在烧伤后早期原癌基因与生长因子基因之间具有相互调控作用,而这种调控作用对后期组织修复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缺血—再灌注肌肉损伤中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缺血再灌注肌肉损伤中的作用及缺血再灌注肌肉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运用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观察止血带致大鼠右后肢缺血再灌注腓肠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特征与规律,并以左后肢作自身正常对照。结果:正常肌肉肌细胞完整,无程序性死亡细胞;再灌注4小时,肌细胞深度蓝染,程序性死亡细胞率为0.70±0.07;再灌注24小时,肌细胞蓝染程度减轻,其程序性死亡细胞率为0.48±0.08,与再灌注4小时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再灌注24小时,重度程序性死亡细胞率为0.12±0.08,与再灌注4小时(0.36±0.09)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能致肌肉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以再灌注4小时最重,再灌注24小时较4小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fos与c-jun两种原癌基因在溃疡与增生性瘢痕创面表达的特征与规律以及与不同组织修复结局发生的关系。方法16例标本均取自于外科手术患,其中增生性瘢痕8例,溃疡创面8例,取增生性瘢痕患中的5例的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法(ABC法)检测c-fos与c-jun两种原癌基因在3种组织切片的分布特征。结果在正常对照皮肤c-fos与c-jun的阳性表达主要见于表皮基底细胞和少量皮下成纤维细胞,但在相应部位c-jun的表达较c-fos为弱。在增生性瘢痕,c-fos与c-jun均出现强阳性表达,主要见于成纤维细胞。在溃疡组织,c-fos与c-jun的联合表达多见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部分炎症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胞浆。结论 增生性瘢痕与溃疡创面c-fos与c-jun表达量与部位同正常皮肤差异有显性意义,提示这两种原癌基因在影响调控组织修复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缺血-再灌注诱导bcl2基因表达及其对肠道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肠道组织原癌基因bcl2表达的特征、规律以及与肠道细胞凋亡发生的关系。方法:将16只Wistar大鼠分成正常对照、肠系膜上动脉夹闭缺血45分钟、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分钟与再灌注6小时和再灌注24小时4组。用免疫组化法和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技术)分别观察以上各组肠道组织细胞bcl2基因表达与凋亡发生的关系。结果: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可以导致肠粘膜细胞凋亡发生增加与激活bcl2基因表达。在正常肠道bcl2表达为阴性,缺血可诱导bcl2表达,并且在bcl2表达增加的同时凋亡细胞逐渐减少。与再灌注6小时组相比,再灌注24小时肠道组织bcl2表达不仅强度明显增加,而且还有分布广泛与涉及多种组织的特点。结论:缺血再灌注激活bcl2基因表达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凋亡机制之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减轻肠道凋亡现象可能与其激活和上调bcl2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外源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肝功能与肠组织P物质(SP)含量的影响及其与组织损伤修复的关系。方法: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bFGF治疗组(每只大鼠4μgbFGF)。生理盐水对照组及bFGF治疗组动物于再灌注后2、6、24和48小时活杀,检测小肠组织SP含量及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  相似文献   
8.
基因治疗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自美国第一例基因治疗以来,发展迅速,得到了社会和科学家的重视,不但在一些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白化病等方面引起了重视,也在一些非遗传性疾病如癌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治疗等方面得到了应用。组致修复有其自身的特点,创面经过炎症期、肉芽期等几个时期逐渐愈合。研究发现,部分伤口中某些生长因子半衰期较短,以及一些酶活力增高,致使生长因子浓度相对降低,伤口迁延不愈,形成慢性难愈合创面,而另一些创面由于生长因子浓度的持续增高,细胞增生过度,则形成瘢痕或瘢痕疙瘩,因此修复质量是创伤治疗的核心。自基因治疗技术发展以来,为创伤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致肠道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表达的变化特征与规律,探讨这两种因子基因表达变化与肠道修复的关系。方法:利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分钟与再灌注6小时与24小时动物模型,用原位杂交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两种因子mRNA表达水平、定位及时相变化。结果:在正常小肠粘膜,bFGF与TGFβ的mRNA表达均为弱阳性,主要位于小肠绒毛的固有层。缺血45分钟,小肠粘膜bFGFmRNA的阳性信号消失,而TGFβmRNA的表达量却明显增加;再灌注6小时与24小时,两种因子mRNA表达量接近于伤前。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肠道内源性bFGF与TGFβ基因表达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与创伤本身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后期组织修复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肠缺血再灌流对肺bFGF与TGFβ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造成缺血再灌流动力模型,用原位杂交和RT-PCR技术检测肺内源性bFGF和TGFβ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观察肠缺血再灌流损伤后肺内源性bFGF和TGFβ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这两种生长因子与肺损伤修复的关系。结果:在正常肺泡上皮细胞和微静脉中,bFGF和TGFβ均有一定表达。缺血45min时,TGFβ表达量显著增加,而bFGF无明显改变。再灌注6h后,两种因子基因表达水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