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 CD4+ CD25+ CD127-调节性 T 细胞在慢性丙型肝炎(HCV)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 HCV 患者67例,并根据是否吸毒分为吸毒丙肝组35例和非吸毒丙肝组32例;健康体检人员32例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中 CD4+ CD25+ CD127-调节性 T 细胞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方法检测其HCV RNA 含量。结果慢性 HCV 患者中的吸毒感染组与非吸毒感染组的外周血中 CD4+ CD25+ CD127-调节性 T 细胞在 CD4+ T 细胞中所占比率分别为:3.84±1.95%、4.44±1.67%,明显低于对照组6.10±1.65%( P <0.01);而吸毒组与非吸毒组慢性 HCV 患者血液 CD4+ CD25+ CD127-调节性 T 细胞的表达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V 患者抗病毒治疗前血液 CD4+ CD25+ CD127-调节性 T 细胞的表达值明显低于治疗后和正常对照组( P <0.01)。结论 HCV 患者治疗前患者外周血 CD4+ CD25+ CD127-调节性 T 细胞的表达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在治疗有效后升高,说明CD4+ CD25+ CD127-调节性 T 细胞参与了 HCV 患者的机体免疫过程,而 CD4+ CD25+ CD127-调节性 T 细胞在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可能成为监测 HCV 患者体内细胞免疫状态和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首次调查福建省五个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状况,并探讨HBV基因型与HBV,相关肝病临床的可能相关性。方法:收集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三明市、莆田市等地区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HBV基因型,应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对应分析研究HBV基因型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431份HBV DNA阳性的血清中基因B型275例(63.8%),C型100例(23.2%),D型及其混合型共51例(11.8%)。未见A、E、F型。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泉州和三明地区HBV基因B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福州地区(P=0.002;P=0.006);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重型肝炎都是以基因B型为主要基因型;基因C型在肝硬化中所占比例(47%)显著高于无症状携带者(14.5%)和重型肝炎组(14.7%)(P=0.009,P<0.001);基因B型的e抗原阳性率(52.4%)显著低于C型(56%)(P=0.008);基因D型患者e抗原阳性率(30.8%)也低于C型(P=0.051)。对应分析表明HCC与基因D型及其混合型关系密切。结论:①福建省HBV感染以基因B型为主,其次是C型,也存在基因D型的流行。②福建省部分地区基因型B和C的分布可能存在差异。③基因B型在年轻患者中可能与重型肝炎的发展有关;基因C型在年长患者中可能更易导致肝硬化。④基因D型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血清HBsAg、HBeAg、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180例HBsAg、HBeAg、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90例)和治疗组(9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保肝、降酶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基础上每日口服拉米夫定100mg,疗程1年。结果:对照组、治疗组患者ALT复常率分别为77例(85.6%)、79例(87.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7例(7.8%)血清HBV DNA阴转,5例(5.6%)血清HBeAg阴转,2例(2.2%)出现HBeAg/抗-HBe血清转换;治疗组78例(86.7%)血清HBV DNA阴转,64例(71.1%)血清HBeAg阴转,44例(48.9%)出现HBeAg/抗-HBe血清转换;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5~P<0.001)。结论:拉米夫定能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促使患者HBeAg转阴、HBBeAg/抗-HBe血清转换;但也有部分病例治疗无效和出现YMDD病毒变异。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1岁,农民,因纳差、乏力、尿黄1个月,皮肤黄染20天,嗜睡1天于1997年11月29日入院。查体 T:37℃,P:80次/分,R:20次/分,BP:16/10kPa,神志不清,嗜睡状,全身皮肤、粘膜、巩膜重度黄染,心肺正常,腹平、肌软,肝浊音界正常,腹水征阴性。急查肝功能:Alb:31g/L,Glb:32.2g/L,TBil:414.8μmol/L,DBil:398μmol/L,ALT:777U/L,AST:257U/L,PT:22秒.乙肝两对半:“大三阳”,且抗HBc-IgM阳性。诊断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予以肝复肽、门冬氨酸钾镁、谷氨酸钠、肝脑清及鲜血浆、人血白蛋白治疗,1周后神志恢复正常但黄疸未见减退,加用激素退黄治疗半个月后出现咳嗽、低热、胸闷,胸透提示:右下肺炎,应用先锋铋抗感染治疗半个月后咳嗽、气喘加剧,胸片提示:浸润型肺结核,心包积液,心脏彩超示:心包积液。予以心包穿刺,第1次抽出血性液体420ml,用菌必治加强抗感染和链霉素、乙胺  相似文献   
5.
报道189例小儿乙肝,按直系亲属有无HBV感染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阳性组74例(39.2%),母亲HBsAg阳性51例(68.9%),67.6%为慢性肝炎;阴性组115例(60.8%)父母HBsAg均阴性,15.7%为慢性肝炎。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两组在HBsAg阳性率、阴转率、抗—HBs阳性率、阴转率及HBeAg阳性率也有显著差异。73.4%小儿慢性乙肝与垂直传播有关。提示HBV垂直传播对小儿乙肝诊断和分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林国贤  杨德利 《临床荟萃》1996,11(16):756-757
肺结核特别是合并乙肝病毒(HUV)感染者,在抗痨治疗中经常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或原有肝脏损害进一步加重,部分病例被迫停用抗痨药物而延误了抗痨治疗,少数病例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我们在肺结核合并HBV感染者抗痨治疗中,联合应用胎盘肽,对其肝功能起到明显保护作用,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认识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并作出诊断。材料与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早期肝硬化及慢活肝各130例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早期肝硬化与慢活肝在蜘蛛痣、肝掌、慢性肝病面容、A/G异常、γ>0.25及HBV感染的家庭聚集等方面存在差异(P<0.025~0.00l)。结论:掌握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可对其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双环醇治疗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给予口服双环醇片治疗;对照组55例,给予1:3服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疗程为8周;治疗组患者肝功能复常后继续使用双环醇减为25mg每日3次或每日2次维持至分娩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变化情况及治疗组孕妇及新生儿相关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在血清ALT和AST改善方面,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治疗组新生儿及产后随访,无新生儿出生缺陷事件报告,无儿童生长发育不良事件报告。结论双环醇治疗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8年6月~1999年5月住院肝炎病人,共235例,男198例,女37例,年龄24天~82天,平均38.6±17.6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本地丙型肝炎高发村庄人群感染情况。方法选择HCV感染率较高的一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2岁以上人群为主要调查对象,填表并采集血样3~5ml,分离血清置-80℃冰箱中备用,采用ELISA方法初筛抗-HCV,初筛阳性者用Abbott试剂复查,复查阳性者定为感染者;以莆田市中心血站2004~2006年义务献血者抗-HCV筛查阳性率作为对照。部分标本进行HCV基因型测定。结果该自然村2岁以上现居住人口1106人,抽样调查1050人,抽样率94.94%;抽样年龄2~86岁,平均(32.8±19.4)岁,中位年龄33岁。抗-HCV阳性者303例,阳性率28.86%;其中男性117例,阳性率25.27%,女性186例,阳性率31.69%,男女阳性率有显著统计学意差异(χ2=5.191,P&lt;0.05)。抗-HCV阳性者平均年龄(47.6±14.5)岁,与阴性患者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18.01,P&lt;0.001)。抗-HCV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明显家庭聚集现象。&lt;10岁者抗-HCV阳性率为0.91%,≥10岁者为2.85%,≥20岁者为9.78%,≥30岁者为33.91%,≥40岁者为53.69%,≥50岁者为55.24%,≥60岁者为58.46%,≥70岁者为66.67%,≥80岁者为45.45%。而莆田市2004~2006年义务献血者中抗一HCV阳性率仅0.22%。108例行HCV基因分型,其中1b型96例,2a型12例。结论福建省莆田市部分沿海自然村一般人群存在较高的HCV感染率,以基因1b型为主;抗一HCV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明显家庭聚集现象;感染与职业献血、输血、输血制品、静脉滥用药物的关系并不明显,高感染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