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失眠者与非失眠者关于睡眠的信念与态度看法的差异,识别失眠者错误的睡眠认知.方法:对35名失眠患者(失眠组)进行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B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评,对39名健康受试者(非失眠组)进行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测评.结果:非失眠组DBAS总分(87.97±7.88)分高于失眠组(85.06±11.19)分,但差异没有显著性(t=-1.419,P>0.05);对量表的5个组成部分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失眠组在对控制和预测睡眠的能力评价和对失眠后果的估计比非失眠组差:从各个条目的均数来看,失眠组比非失眠组存在更多的错误认知;失眠组DBAS总分与PSQI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眠组比非失眠组存在更多的错误信念与态度,这些错误的信念与态度主要为对控制和预测睡眠的能力评价和对失眠后果的评估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了解宁波市中学生注意缺陷多动症状发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开展注意缺陷多动症状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宁波市4所中学的2 218名学生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SNAP-Ⅳ评定量表(父母版)和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SNAP-Ⅳ平均得分为(9.82±7.29)分,注意缺陷多动症状阳性率为2.9%,其中男生为4.1%,女生为1.5%.单因素分析显示,注意缺陷多动症状的发生率在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是否外出上班、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学习压力、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满意度、日间思睡程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小、学习成绩差、男性、独生子女、看电视时间长、入睡困难及日间思睡程度重者,注意缺陷多动症状发生可能性更大(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注意缺陷多动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可采取多种措施开展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3.
了解宁波市中学生注意缺陷多动症状与焦虑情绪发生状况及两者相关性,为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宁波市4所中学的2 218名学生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焦虑自评问卷(SAS)和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SNAP-ⅣV评定量表(父母版)18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焦虑情绪阳性率为14.8%,其中轻度焦虑率为11.1%,中度焦虑率为2.7%,重度焦虑率为1.1%;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状阳性率为5.7%,注意缺陷症状阳性率为4.4%,多动/冲动症状阳性率为1.4%.注意缺陷症状阳性组中,轻、中、重度焦虑的比例分别为24.7%(24/97),8.2%(8/97),3.1%(3/97);多动冲动症状阳性组中轻、中、重度焦虑的比例分别为20.0% (6/30),10.0%(3/30),33.3%(1/30).注意缺陷症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13,P<0.01),多动冲动症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06,P<0.05).结论 注意缺陷多动症状高评分学生有较高的焦虑情绪阳性率,对焦虑情绪的干预应作为注意缺陷多动症状的治疗维度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浙江省宁波市中学生的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改善中学生焦虑情绪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学生自评的方式,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手机使用状况调查问卷于2015年5—6月对宁波市4所中学的3 93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宁波市中学生焦虑的比例为19.25%,其中轻度占14.46%,中度占3.47%,重度占1.32%;初三、住校、每天上网时间4~6和≥6 h、非独生子女、学习压力较大(无法应付)、无学习兴趣、父亲和母亲文化水平较低(小学)的学生焦虑水平较高,焦虑得分分别为(37.04±7.53)、(35.65±7.04)、(37.42±6.44)和(39.82±9.07)、(36.06±7.23)、(39.50±8.03)、(38.50±8.46)、(36.75±7.11)和(36.43±6.92)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压力大、手机使用时间长、学习兴趣少、非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水平低者焦虑水平高。结论中学生焦虑情绪发生率较高;焦虑情绪与学习压力、手机使用时间等关系密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重症患者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肺通透性,并分析影响药物渗透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重症患者使用标准剂量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血浆和肺组织内的药代动力学(PK)进行研究。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分析血浆和肺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浓度,主要分析哌拉西林达到药效学评估指标的比例,以及肺通透性对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肺组织渗透性的影响。结果  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平均肺组织渗透率分别为49.3%和121.2%。肺内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浓度不足,与肺通透性呈负相关。结论  目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于治疗敏感菌感染的重症患者时可能疗效不足。

  相似文献   
6.
了解宁波市中学生的失眠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学生睡眠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学生自评的方式,使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对宁波市4所中学的3 93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ISI平均得分为(5 2±4.3)分,存在失眠的有993人(25.3%),其中轻度失眠838人(21.3%),中度失眠136人(3.5%),重度失眠19人(0.5%).失眠症状主要为人睡困难(161人,4.1%)和早醒(148人,3.8%).男女生失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85,P> 0.05),高二(40.8%)、高一(37.2%)以及初三(40.7%)学生的失眠发生率明显高于初一(17.7%)、初二(24.4%)学生(x2=175.200,P<0.05).失眠严重程度在年龄、是否午睡、体质量指数(BMI)、打鼾情况、是否寄宿、饮酒情况、是否独生、健康状况、学习压力、对学习兴趣、父母亲受教育水平以及家庭月收入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578)、学习压力越大(OR=0.822)的中学生,失眠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结论 中学生失眠现象较为普遍,且年龄和学习压力是主要影响因素.可从减轻学习负担入手对中学生失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治疗轻中度失眠症的安慰剂效应情况及影响此效应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与乌灵胶囊的外观、重量、气味和口味完全相同的安慰剂对轻中度失眠症受试者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总分和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各领域分数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以PSQI总分降分率≥25%作为判定产生了安慰剂效应的标准,分析与安慰剂效应相关的因素。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PSQI总分平均减少(4.16±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HOQOL-BREF各领域得分在治疗前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PSQI总分减分值与病程呈负性相关,与PSQI总分呈正性相关。对安慰剂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病程≤6个月比〉6个月易出现安慰剂效应,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出现安慰剂效应。结论:治疗轻中度失眠症的安慰剂效应明显,安慰剂效应与病程、文化程度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了解宁波市中学生的睡眠质量与睡前使用智能手机的相关性,为教育部门开展相关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宁波市4所中学初一到高二年级共3 749名学生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爱斯沃斯思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进行调查.结果 七年级睡前使用手机人数占63.17%,八年级占67.04%,九年级占81.18%,高一占83.54%,高二占80.11%,有随年级升高睡前使用手机比例增加的趋势.睡前使用智能手机时间>2h者在ESS除塞车停车外其余条目得分及总分均较O~2h者高(P值均<0.01).睡前使用智能手机时间>2 h者ISI各条目得分及总分均较O~2h者高(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现象较为普遍;随着睡前智能手机使用时间增加,出现睡眠障碍概率增加.可从父母监管中学生智能手机使用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宁波市中学生的手机使用状况、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及调整情绪提供参考。方法于2015年5—6月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学生自评的方式,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手机使用状况调查问卷、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II),对宁波市4所中学的3 26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 264名中学生中,555人(17.0%)认为很需要手机,1 538人(47.1%)认为普遍需要手机,945人(29.0%)认为手机可有可无,226人(6.9%)认为不需要手机;不同年级中学生使用手机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初三学生手机使用时间2~4 h和4~6 h的人数最多。无抑郁中学生2 315人,占70.92%;轻度抑郁中学生518人,占15.87%;中度抑郁中学生319人,占9.76%;重度抑郁中学生112人,占3.4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机使用时间、性别与抑郁呈正相关,父亲教育水平、母亲教育水平与抑郁呈负相关。结论中学生手机使用现象较为普遍,且与抑郁关系密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