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超声测量颈内静脉内径呼吸变异度和血流速度在椎管内麻醉后血容量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择期手术的椎管内麻醉患者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龄为34~66岁,ASAⅠ或Ⅱ级。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15、25 min左侧颈内静脉最大直径(Dmax)、最小直径(Dmin)、内径呼吸变异度(RVI)、中心静脉压(CVP)、血流速度最大值(BVmax)、血流速度最小值(BVmin)和血流速度变异度(BVI),取CVP=6 mmHg作为预测值,并通过绘制ROC曲线来评估Dmax、Dmin、RVI、BVmax、BVmin和BVI的预测效能。结果与麻醉前比较,麻醉后5 min时Dmax、Dmin和BVI明显降低(P0.05),RVI明显升高(P0.05);与麻醉后5和15 min比较,麻醉后25 min,Dmax、Dmin和BVI明显升高(P0.05),RVI明显降低(P0.05)。麻醉前BVmin的AUC值最大为0.958,临界值6.86,敏感性82.6%,特异性95.2%;麻醉后5 min,Dmin的AUC值最大为0.944,临界值0.74,敏感性98.4%,特异性84.3%;麻醉后15 min,Dmin和BVmax的AUC值最大分别为0.949和0.945,临界值分别为0.72和7.99,敏感性分别为96.5%和89.8%,特异性分别为82.4%和82.1%;麻醉后25 min,BVmax的AUC值最大为0.981,临界值8.98,敏感性92.0%,特异性90.5%。结论超声测量患者颈内静脉的内径变异度和血流速度可作为预测椎管内麻醉后血容量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价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0名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在应用熊去氧胆酸基础上给予疏肝利胆活血化瘀方,治疗1个疗程(6周)后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应用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后患者阳性症候积分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两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疗效方面,观察组疗效同样优于对照组(P0.001);副作用方面,皮肤瘙痒及腹泻发生率较低,TBA升高发生率稍高,TBA升高、皮肤瘙痒发生率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别(P0.05);70例患者中5例在治疗后出现复发,两组间复发率无差别。结论: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具有疗效高、副作用轻、复发率低且不需长期服药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降低和射血分数保留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05例,按照射血分数降低及射血分数保留将患者分成两组,即AHFrEF组(55例)及AHFpEF组(50例),收集并分析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后随访24个月之间的临床资料,以该患者死亡或再次住院为截至时间。结果:AHFrEF组患者及AHFpEF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COPD患病率、ACS患病率以及BNP水平等指标比较组间差异均比较明显(P0.05);AHFrEF组及AHFpEF组再次住院原因是脑卒中、ACS以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几率差异均比较明显(P0.05);高血压、BNP均是造成ANF的危险因素;AHFrEF组患者中由于心力衰竭引发的再次住院率以及总再次住院率均高于AHFpEF组患者(P0.05);AHFrEF组患者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8.18%(54/55)、94.55%(52/55),AHFpEF组患者12个月、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8.00%(49/50)、94.00%(47/5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及过高的BNP可能与AHF患者再次住院有关,因此应加强对AHF患者随访工作,特别是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提高对血压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择期手术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择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依据麻醉前用药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n=40)和咪达唑仑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AVA/SAI评分、OAA/S评分、记忆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的AVA/SAI评分、OAA/S评分均显著低于用药前(P0.05);用药前两组患者的AVA/SAI评分、OAA/S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用药后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AVA/SAI评分、OAA/S评分均显著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的记忆率均显著低于用药前(P0.05);用药前两组患者的记忆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用药后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记忆率显著高于咪达唑仑组(P0.05)。结论择期手术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较咪达唑仑更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保持警觉/镇静,有效提升患者的记忆率,对记忆功能的影响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养肺消积分期疗法对晚期(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的影响.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选取符合入组标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6例,其中综合治疗组82例,单纯西医组74例,综合治疗组在西医规范化疗的基础上采用养肺消积分期疗法按阶段治疗,以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M-PFS)、中位生存期(MST)为主要观察指标,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变化、肿瘤控制率(DCR)、不良反应等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 综合治疗组第1年、第2年总生存率分别较单纯西医组提高了23.9%、14.6%(P<0.05);与单纯西医组比较,综合治疗组无疾病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均提高了3个月(P<0.01);综合治疗组瘤体控制率比单纯西医组提高13.2%(P<0.05).结论 养肺消积分期疗法联合西医治疗能够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延长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同时,可以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增加肿瘤控制率,不良反应小,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扶正通利(FZTL)法对胰腺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胰腺癌患者46例,其中对照组26例,采用规范化疗、放疗、营养支持等西医方法综合治疗。治疗组20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FZTL法治疗,随访观察2组病例生存率,中位生存期,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行Cox回归多影响因子分析。[结果]随访率为98%,随访时间2~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治疗组6、12、18、24、36个月累计相对生存率分别为69%、43%、43%、43%、29%,而对照组分别为44%、20%、15%、8%、8%,2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生存期治疗组为14个月,对照组为7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医FZTL法与肿瘤分期是影响因子,其中前者是保护因子,而后者是危险因子,FZTL法降低死亡风险61%。[结论]中医FZTL法可以延长未经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调肝补肾消积分期疗法对稳定期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免疫功能、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队列设计的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一线化疗结束后病情稳定的晚期乳腺癌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调肝补肾消积分期疗法。分析比较2组治疗后卡氏评分(Kanofsky Score,KPS)、生命质量评分(EORTC-QLQC3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中医证候积分、外周血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水平、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结果:观察组KPS评分好转率优于对照组(P 0. 05),生命质量(EORTC-QLQ-C30)评分中躯体、角色、情绪功能及总体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HAMD评分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证候总分、情志抑郁、不寐、心烦易怒、自汗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口干舌燥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观察组CD3~+水平、CD4~+水平、CD4~+/CD8~+比值、NK细胞水平、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观察组PFS、M-PFS较对照组延长(P 0. 05)。结论:中医调肝补肾消积分期疗法能缓解稳定期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及抑郁状态,提高生命质量,改善免疫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CT建立的列线图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腺外侵犯(ETE)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2例PTC患者,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ETE组(n =150)和非ETE组(n =102)。采用7:3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 =176)和验证集(n =76)。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双能量CT颈部增强扫描,测量并计算病灶动脉期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及有效原子序数(Zeff);分析常规CT特征包括病灶位置、最长径、有无钙化及有无突破包膜。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ETE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效能和临床价值。结果:训练集中,肿瘤位置及有无突破包膜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ETE组患者的动脉期NIC、λHU、Zeff值及静脉期Zeff值均显著高于非ETE组(均P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位于腹侧、CT下突破包膜、动脉期NIC、动脉期Zeff及静脉期Zeff是预测PTC发生ET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902(0.859~0.946)和0.892(0.810~0.964)。校正曲线显示样本的实际值和模型预测概率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DCA表明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结论:基于双能量CT的列线图可以为PTC患者术前无创化预测ETE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双能量CT构建的列线图在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大容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22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PTC并接受双能量CT检查的患者274例。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结果,将患者分为小容量CLNM组(198例)和大容量CLNM组(76例)。274例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92例)和验证集(82例)。分析两组临床及常规CT特征(年龄、性别、肿瘤最长径、肿瘤位置、包膜外侵犯和钙化)、双能量CT参数[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和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大容量CLNM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绘制ROC曲线,根据AUC、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估列线图的诊断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肿瘤最长径及包膜外侵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容量CLNM组PTC动脉期NIC、λHU、nZeff及静脉期N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