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黏附分子(ICAM-1)含量的变化及早期姜黄素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未抗凝新鲜自体股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ICH组、姜黄素低干预组,于建模后给予300mg/(kg.d)姜黄素,连续腹腔注射7天,各组分6小时、1天、3天和7天共4个时间点。分别采用干重湿重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水含量和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脑组织水含量和ICAM-1表达均在ICH后6小时开始升高,3天达到高峰,7天下降至正常水平,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88,P<0.01)。姜黄素小剂量及中等剂量治疗能够降低各个时间点的脑组织水含量和ICAM-1的表达。结论 ICAM-1与脑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姜黄素治疗可以降低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ICAM-1的表达,减轻ICH后的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2.
ET-1及VEGF与脑梗死病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中内皮素(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放免法及ELISA法测定血浆中ET—1和血清中VEGF含量。结果:脑梗死组ET—1及VEG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急性期升高明显,恢复期下降。ET—1及VEGF含量与梗死灶的大小及病情程度呈正相关。结论:ET—1及VBGF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降纤酶治疗高粘滞血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粘滞血综合征 (简称高粘血征 )是以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为诊断依据 ,常见于高血压病、高血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及某些血液病 ,其中以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多见。由于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极易形成血栓 ,为预防血栓形成 ,即时治疗高粘血征 ,有重要实用价值。我们应用降纤酶治疗了不同原因所致高粘血征者 6 5例 ,经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监测 ,取得良好疗效 ,兹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 :选择脑动脉硬化、脑梗塞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者、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伴高粘血征 6 5例 ,男 48例 ,女 17例 ,年龄 46~ 77岁 ,平均年龄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神经胶质瘤怠者血清和脑脊液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与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ELISA法放免法。结果:神经胶质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无论β-G活性,β-MG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随着恶性程度的递增而增加,且手术前后也有显著差并。结论:血清和脑脊液中二种活性物质的变化呈一致性关系,血清和脑脊液中2种活性物质的检测均有功于神经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尤其脑脊液的检测是更为客观、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 β-葡萄糖醛酸酶 ( β- G)活性测定对脑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技术测定脑肿瘤及非肿瘤脑病患者脑脊液中 β- G活性。结果 :恶性脑肿瘤患者脑脊液 β- G活性明显高于良性脑肿瘤、非肿瘤脑病患者及其他对照组 ( P<0 .0 1 ) ;恶性脑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 β- G活性呈下降趋势。结论 :检测脑脊液中β- G活性 ,对恶性脑肿瘤诊断及病程判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放免法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ET1及ELISA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VEGF.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和脑脊液中ET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期更高,而且脑脊液中ET1的增加(P<0.01)比血浆中的ET1增加(P<0.05)更显著;血清和脑脊液中VEGF含量在急性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期下降.脑脊液中VEGF含量与病情轻重有关,而血浆ET1含量与梗死灶大小有关.以梗死灶大小为参照,急性期血浆ET1与血清VEGF两者呈正相关;以病情轻重为参照,急性期脑脊液中ET1与VEGF两者呈正相关.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ET1及VEGF的不同变化表明,两者都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且具有相关性,ET1和VEGF均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重组质粒预先导入鼠脑能否有效预防缺血性脑梗塞并初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pIERS2-EGFP/VEGF重组质粒预先注入质粒组大鼠侧脑室,通过大脑中动脉(MCA)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采用TTC染色法测量梗塞灶大小;用电镜观察鼠脑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并通过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各组鼠脑中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①VEGF质粒组右脑梗死体积较缺血组明显减小(P<0.01)。②与缺血组相比,质粒组神经元损伤和水肿程度明显降低。③与正常组相比,缺血组与质粒组的P-AKT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1),且质粒组比缺血组增加显著(P<0.01)。结论VEGF重组质粒的导入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梗塞,推测该机制可能是VEGF蛋白的表达能进一步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该研究为缺血性脑梗塞的二级预防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川芎清脑颗粒治疗脑梗死后头晕、头痛伴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320例脑梗死后头晕、头痛伴失眠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0例.治疗组给予川芎清脑颗粒10 mg/次,3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10 mg,1次/晚,睡前口服.连续给药4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的VAS疼痛评分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的头痛、头晕及失眠的整体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2、4周后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199、18.00,P均<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1.9%与21.3%,86.9%与77.5%;x2值分别为4.630、4.803,P均<0.05).结论 川芎清脑颗粒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头晕、头痛伴失眠的症状,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姜黄素(curcumin)对Aβ1-42诱导的老年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A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及姜黄素组,将Aβ1-42微量注射至大鼠右侧海马,制作AD大鼠模型,一个月后进行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水迷宫试验,分别检测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姜黄素干预组于AD建模后24 h给予300mg/(kg·d)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的姜黄素,连续腹腔注射5d;一个月后进行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水迷宫试验分别检测各组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AD模型组大鼠显示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P=0.013);与AD模型组分别对比,姜黄素干预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P=0.021).结论 姜黄素有改善Aβ1-42诱导的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在蛋白及核酸水平方面的研究多见于动物实验,而ET-1和VEGF与临床脑梗死病变方面关系的研究还未广泛开展.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中ET-1和VEGF的变化规律及机制.设计完全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自2000-03/06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27例及同期在本院正常体检老年人22例.干预患者先行头CT或MRI检查,发病第3天及4周抽取肘静脉血,分别采用放免法及ELISA法测定血浆中ET-1和血清中VEGF含量.主要观察指标血浆中ET-1和血清中VEGF含量.结果脑梗死组ET-1及VEGF含量[(65.7±10.8)ng/L,(419.5±176.3)ng/L]均高于对照组[(48.8±6.9)ng/L,(205.7±101.8)n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15,P<0.05,t=2.705,P<0.01);到恢复期时有所下降[ET-1含量为(60.2±11.5)ng/L, VEGF含量为(309.4±138.9)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28,P<0.05;t=2.724,P<0.01).ET-1及VEGF含量与梗死灶的大小及病情程度有关.结论ET-1及VEGF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从而为脑卒中预防及康复干预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