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 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被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方法 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7月需行起搏治疗的住院患者81例,其中44例选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37例选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起搏,测量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与旋出后10 min左右起搏阈值变化及比较两类电极植入10 min后起搏和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后QRS波宽度及术后电极有无脱位.结果 (1)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阈值较高,10 min后下降.(2)两种电极起搏、感知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电极组QRS时限缩短(P<0.01),阻抗较高(P<0.05),2组病例均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运用主动固定电极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被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方法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7月需行起搏治疗的住院患者81例,其中44例选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37例选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起搏,测量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与旋出后10min左右起搏阈值变化及比较两类电极植入10min后起搏和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后QRS波宽度及术后电极有无脱位。结果(1)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阈值较高,10min后下降。(2)两种电极起搏、感知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电极组QRS时限缩短(P〈0.01),阻抗较高(P〈0.05),2组病例均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运用主动固定电极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被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方法 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7月需行起搏治疗的住院患者81例,其中44例选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37例选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起搏,测量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与旋出后10 min左右起搏阈值变化及比较两类电极植入10 min后起搏和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后QRS波宽度及术后电极有无脱位.结果 (1)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阈值较高,10 min后下降.(2)两种电极起搏、感知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电极组QRS时限缩短(P<0.01),阻抗较高(P<0.05),2组病例均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运用主动固定电极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早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告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无心力衰竭症状(心力衰竭A、B期)心血管病住院患者按血浆NT-proBNP水平分为高NT-proBNP组80例,低NT-proBNP对照组78例,利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每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E峰),二尖瓣舒张晚期流速峰值(A峰)和E/A比值,E峰下降时间(EDT)及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高NT-proBNP组与对照组LAD、LVEDD、LVEF、EDT、IVRT、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与LAD、LVEDD、EDT、IVRT呈正相关(分别为r=0.683、0.325、0.563、0.664,均为P〈0.01),与LVEF、E/A呈负相关(分别为r=-0.432、-0.643,均为P〈0.01)。结论临床上对心力衰竭A、B期的患者进行血浆NT-proBNP测定,并结合超声心动图指标有助于心力衰竭早期的预告和诊断。  相似文献   
5.
唐烨晖  申强  孙秀才  艾庆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2):2211-2213
【目的】研究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方法学。【方法】对42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RFCA。旁路采用在心室最早激动点(EVA)或心房最早激动点(EAA)消融,双径路则采用消融慢径。统计其首次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RFCA初期与近6年的有关指标。【结果】①422例患者中.旁路190例、房室结双径路合并左侧旁路2例,房室结双径路230例,首次成功率为96.68%。②旁路消融3例复发,慢径改良消融中7例复发,但二次消融(包括第一次未成功的)均获成功。③并发症:股动脉血肿13例,股静脉栓塞3例,心包填塞2例,血管迷走反射2例,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诱发心室纤颤1例,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无死亡病例。④近期6年与开始时6年相比,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X线照射时间减少,复发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成功率进一步提高。【结论】①EAA、EVA标测是旁路消融成功关键。慢径消融成功的标准应以电生理检查结果为准。②RFCA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并发症少,随着治疗病例增多,技术水平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21例怀化地区第一人民医院(418000)梁北南邓兰芳孙秀才唐烨晖心包穿刺是一项危险操作,其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14%~20%[1],且在大量心包积液时须反复穿刺抽吸,危险性高,而且还无法抽尽积液仅靠自然吸收...  相似文献   
7.
口服美托洛尔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口服美托洛尔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方法 对 93例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的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根据试验方法不同分为非肾上腺素依赖组和肾上腺素依赖组 ,两组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口服美托洛尔 ,对照组服用安慰剂。 30d后复查倾斜试验并随访。结果 倾斜试验阴转率在治疗组为 85 .1 % ,对照组为 1 9.6%。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非肾上腺素依赖组和肾上腺素依赖组之间治疗反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随访 2~ 2 0个月 ( 1 0 .1±6.6个月 ) ,治疗组与对照组晕厥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口服美托洛尔是防治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方法 ,但不是绝对有效 ,血管迷走性晕厥可能存在其他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死的治疗诸如冠心病护理单元,患者教育,再灌注的治疗等方面的进展都改善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也有更多有效的药物及治疗方法用于AMI的治疗。但也有很多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上腹痛、呕血症状。本研究对AMI患者的消化道症状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进行干预,以了解该药在减轻AMI患者消化道反应方面是否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技术已日臻完善 ,成功率达 95 %或更高[1] ,对于室早是否也可采用RFCA治疗 ,目前国内外尚有争议 ,本文结合 3例频发单源性室早的FRCA ,对其电生理特点、RFCA的可行性及方法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 3例。例 1,女性 ,4 9岁。因反复心悸 ,发作晕厥 9年入院。 2 4h动态心电图示室早 12 830次 ,部分呈二联、三联、四联律、连发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例 2 ,男性 ,19岁。因心悸 6d入院。2 4h动态心电图示室早 11878次 ,呈二联、三联、四联律、连发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被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方法 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7月需行起搏治疗的住院患者81例,其中44例选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37例选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起搏,测量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与旋出后10 min左右起搏阈值变化及比较两类电极植入10 min后起搏和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后QRS波宽度及术后电极有无脱位.结果 (1)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阈值较高,10 min后下降.(2)两种电极起搏、感知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电极组QRS时限缩短(P<0.01),阻抗较高(P<0.05),2组病例均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运用主动固定电极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