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介绍一种穿刺定位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没有穿刺探头的情况下,我们根据金属在声象图上可产生声尾的特征,在B型超声监视下应用金属片进行体表定位配合临床穿刺56例,仅一例为二次进针,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25%。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临床资料 鼻出血患儿60例,年龄4~12岁,平均7.5岁,男性36例,女性24例。出血部位在鼻中隔前下区54例,鼻中隔中部4例,下鼻甲前部2例。52例鼻出血每年发作3次以上,出血原因主要为鼻腔粘膜干燥,鼻中隔前下区糜烂,以及有“挖鼻”的不良习惯,也有一部份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出血。  相似文献   
3.
<正> 为探讨呼吸道感染时的局部免疫状态和上、下呼吸道局部免疫及其与全身体液免疫的关系,我们对不同年龄的197例上、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做了痰液SIgA、IgG及部份血清的免疫球蛋白功能观察。  相似文献   
4.
1临床病例患者,男,5岁,2005年因右胸部隐痛不适1月余,行胸部CT检查提示:右侧前及中纵隔见类圆形边缘清楚之实行包块,其密度欠均匀,可见点状钙化灶,肿块压迫上腔静脉,考虑右侧纵隔肿瘤,穿刺活检并免疫组化证实为恶性纵隔胚胎癌(图1,2,3)。于2005年6月10日至2005年7月11日行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放疗;纵隔病灶6MV-X线照射,DT2.5Gy/次,治疗3次,患者反应不重,将放疗剂量改为DT3.5 Gy/次,照射3次后,行胸部透视检查,提示肿块明显缩小,重新定位修改计划DT3.5 Gy/次,照射7次,靶区总剂量DT42.5Gy/10f/32d。治疗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反应。治疗后1个月复查CT,肿块明显缩小(图4)。2007年3月,患者治疗后20个月复查CT提示:肿块几乎消失(图5)。2讨论纵隔生殖细胞肿瘤多位于前上纵隔,后纵隔少见。本例位于前纵隔,与文献报道相符。恶性纵隔生殖细胞肿瘤基本分为二大类,纵隔精原细胞瘤及非精原细胞瘤。非精原细胞瘤分为成熟型畸胎瘤、胚胎癌、畸胎癌、绒毛膜癌、卵黄囊瘤、混合瘤等[1]。纵隔生殖细胞肿瘤占所有纵隔肿瘤的1%-4%,占纵隔恶性肿瘤的5%-13%[2]。纵隔非精原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适形放疗颞合关节和咀嚼肌群受照剂量与发生张口困难的关系.方法:61例鼻咽癌患者接受立体定向适形放疗,照射靶区为鼻咽肿瘤、鼻咽区、咽旁间隙和颈部淋巴区,靶区处于95%剂量曲线内,总剂量30-42Gy/10-14次·20-30天.颞合关节和咀嚼肌群处于50%-60%的剂量曲线内.放疗前及放疗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分别用直尺测量患者门齿距.结果:全组1年局控率95.08%(58/61),1、2、3年累积生存率为95.08%(58/61)、93.22%(57/61)、90.16%(55/61).颞合关节和咀嚼肌群剂量15.79Gy-30.95Gy(19.21±4.56).Ⅰ-Ⅱ级张口困难发生率4.91%(3/61),未观察到Ⅲ级和Ⅳ级张口困难.相关性检验表明颞合关节和咀嚼肌群剂量与张口困难之间无相关性.结论:立体定向适形放疗技术使颞合关节和咀嚼肌群受照剂量显著下降,放疗后张口困难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半肝交替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射(X刀)治疗在肝脏原发性弥漫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半肝交替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技术治疗原发性弥漫性肝癌,优化指标:每次剂量2~3.5Gy,9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PTV;平均肝脏剂量小于30Gy。每半肝照射8~12次,3次/周。结果在放疗结束后2个月用腹部CT进行评价,有效率(CR PR)68.8%。1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75%。放疗中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半肝交替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在不增加治疗并发症基础上,能明显提高原发性弥漫性肝癌的局部控制率,原发性弥漫性肝癌病人可选择半肝交替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技术作为姑息治疗的有效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7.
0 引言 食管癌患者有血液流变学异常[1].为了探讨食管癌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及其关系,本文测定了40例食管癌患者微循环的各项指标.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 食管癌患者40(男34,女6)例,年龄平均57(42~72)岁;经食管镜活检,病理学确诊的食管癌患者,排除了同时患有其他血液循环障  相似文献   
8.
0 引言 食管癌的转移方式和其它肿瘤一样分为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两类.我们在工作中发现,食管癌的淋巴转移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国外文献中称之为壁内转移.到目前为止,国内文献还没有这方面的报道.1 临床资料 我们在放疗工作中发现,行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其原发灶用放疗多能得到很好控制.但有些患者在放疗结束后1mo~2mo复查时,在照射野外的食管区域内又出现新的病灶.还有些患者的食管钡餐造影显示,除了食管内有一个原发灶外,贲门部结构也不正常.后经胃镜证实为贲门癌.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为了确定出…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5岁,胰腺癌剖腹探查术后.患者于2006年8月出现阵发性上腹部绞痛,伴有恶心,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经抗炎对症治疗后,症状反复发作.2007年4月患者再次出现阵发性上腹部绞痛,于当地医院对症治疗疗效差,后出现巩膜、皮肤黄染,遂行上腹部B超提示胆囊结石、胰腺偏大.于2007年5月7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胰头部可触及一包块,质硬、活动度差,直径超过5厘米,考虑为胰头癌,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术后20余天,为求胰腺病灶放射治疗入我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改良的抗酸染色法(改良法)对确诊的结核性浆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诊断,并与传统的抗酸染色法(传统法)相比较,以评估改良法对结核性浆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48例确诊结核性浆膜炎患者的浆膜腔积液同时送检改良法和传统法。其中,胸腔积液33例,腹腔积液15例。全部患者浆膜腔积液均为首次采集,采集时未经抗结核治疗(未治疗)患者28例,已进行抗结核治疗(已治疗)患者20例。 结果 48例患者改良法和传统法抗酸杆菌检出率分别为58.33%(28/48)和6.25%(3/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8例未治疗患者改良法抗酸杆菌检出率为71.43%(20/28),显著高于传统法3.57%(1/28,P=0.000);已治疗患者改良法抗酸杆菌检出率为40%(8/20),明显低于未治疗患者(P<0.05)。改良法和传统法阳性标本细胞外均检出抗酸杆菌,改良法检出胞内菌,传统法则均未检出。 结论 改良法显著提高了抗酸杆菌的检出率。而胞内菌的检出,对于判定细菌的存在则更具特异性。改良法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率,对于结核性浆膜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