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分析两种跟腱断裂修复手术入路和方式,对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临床影响。 方法 回顾笔者2002.1~2015.12收治的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患者43例,其中传统入路组(25例)术中采用传统的跟腱后部正中偏内侧1 cm处的连续长切口,改良入路组(18例)采用新的踝后约3 cm长的“S”形短斜行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2对纵行小切口组合。跟腱缝合方法均采用Bunnell法。总结分析2种入路术后伤口不愈合、皮神经损伤、跟腱再断的发生率及疗效。 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5年,传统入路组术后伤口不愈合4例,跟腱再次断裂1例,无皮神经损伤病例。改良入路组术后发现腓肠神经损伤1例,无伤口不愈合及跟腱再次断裂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传统入路组伤口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P<0.05)。两组跟腱再次断裂及皮神经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跟腱修复术后6个月时按照Arner-indholm评分标准,改良入路组优良率较高(P<0.05)。 结论 采用改良手术入路,术中沿踝后部皮肤皱褶走向,采用斜跨跟腱的短S形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成对小切口,术后并发症较少,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入路及手术方法,为手掌侧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16例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腕管及手掌的相关解剖结构。选取6例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进行模拟手术,镜视下切开屈肌支持带并进行神经外膜松解。结果手术入路点为拇指呈最大外展位,沿掌指关节尺侧取一平行线,与中、环指间的长轴线交叉点处向尺侧1cm处,操作层面为浅筋膜层与掌腱膜间的腔隙。结论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是安全可行的,在镜视下可彻底切开屈肌支持带并进行神经外膜松解,有利于术者进行操作及减轻术中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上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例上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术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血管病变部位、范围、侧支形成情况,采用腋及上臂部人工血管移植手术3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肘动脉4例.结果 7例患者经6个月的随诊,移植血管通畅,手部血运改善,其中2例手部慢性溃疡病变自行愈合.结论 针对腋-上臂部肱动脉狭窄性闭塞,采用人工血管移植修复;针对肘动脉及腕部桡动脉闭塞,采用自体静脉移植术均可获得满意效果.术前DSA检查对确认病变部位选择手术方式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测量末节手指,为可吸收线治疗骨性锤状指手术皮肤切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随机选取16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拇指、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各16根。测量指伸肌腱止点到指远侧纹指背投影线的距离、甲基质近端到肌腱止点远端的距离、肌腱止点处的宽度,确定皮肤切口的长度和宽度。 结果 (1)肌腱止点宽度:拇指(10.72±0.42)mm,示指(6.14±0.33)mm,中指(6.73±0.39)mm,环指(5.63±0.37)mm,小指(4.64±0.38)mm;(2)肌腱止点到甲基质近端距离:拇指(1.53±0.12)mm,示指(1.46±0.08)mm,中指(1.48±0.07)mm,环指(1.42±0.07)mm,小指(1.42±0.08)mm;(3)肌腱止点到指远侧纹指背投影线距离:拇指(6.12±0.55)mm,示指(5.03±0.36)mm,中指(5.15±0.32)mm,环指(4.89±0.36)mm,小指(4.02±0.24)mm。 结论 用可吸收线捆扎固定撕脱骨块治疗骨性锤状指时在末节指背行“U”形切口,远端不宜超过甲基质近端,切口两侧宽度应越过肌腱止点各2.00 mm,既不影响血供也能充分暴露术野。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内窥镜下进行肘管尺神经减压并前移术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基础。 方法 10例新鲜尸体标本、20例临床病例传统手术中尺神经在臂部、前臂游离长度,尺神经第1肌支距离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尺神经前移距离。在4例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 结果 此术式尺神经前臂、臂部游离距离为(3.90±0.145)cm(3.64~4.23 cm)、(4.21±0.18)cm(3.80~4.53 cm),前移距离(1.49±0.05)cm(1.39~1.57 cm),尺神经第1肌支距离肱骨内上髁距离(2.18±0.38)cm(1.13~2.72cm)。此术式入路点、轴线、层面: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间长约2 cm纵行切口;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中点与豌豆骨连线上约7cm长的轴线,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中点与肱二头肌内侧肌间隔中点连线上长8cm的轴线;奥本斯韧带、前臂尺侧腕屈肌之间纤维弓形组织表面,臂部深筋膜表面。模拟手术成功。 结论 研究证实此术式可行,达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携带皮瓣的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式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在10具20侧成人胸部标本及8例上肢标本上,对胸外侧动脉的分支、分布等进行解剖学观测,寻找胸外侧动脉发出的皮动脉和胸小肌支;观察胸内侧神经及尺神经深支分支特点,比较相关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确定手术过程中的神经缝接.依据解剖研究结果,按新的手术方式施行临床手术治疗7例,术后随访拇对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解剖研究结果显示:胸外侧动脉较恒定地发出皮支和肌支分别营养胸外侧皮肤和胸小肌,这种血管构造的出现率为80%,切取胸小肌时以胸内侧神经作为供体神经,以第三肋间隙与锁骨中线交点为标记寻找该神经;尺神经深支中P3、L4肌支与胸内侧神经缝合最为匹配.临床手术治疗7例,术后随访6~ 12个月,拇对掌功能恢复良好,肌力均达到M4以上,大鱼际部外形满意.结论 携带皮瓣的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这一术式有其临床解剖基础,移植手术能达到恢复对掌功能的要求,扩大了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3种功能性游离肌肉移植重建部分上肢功能手术的疗效,结合相关解剖基础分享临床经验。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功能性游离股薄肌、背阔肌、胸小肌移植重建上肢功能手术治疗患者39例,包括重建屈肘和屈指功能6例,屈指功能11例,拇对掌功能22例。根据肢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动力神经和供血血管,术中调节移植肌肉于最佳肌张力水平,重建移植肌肉的神经和血运。 结果 功能性游离肌肉完全成活37例,重建的上肢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达94.8%;重建功能未恢复者2例,其中1例出现移植肌肉和皮瓣部分坏死。 结论 应用功能性游离股薄肌、背阔肌和胸小肌移植重建上肢功能手术效果满意,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上肢肌肉缺损及严重肢体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道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成人标本,对颈外侧区及颈前区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经锁骨上入路模拟内窥镜手术,确定该术式的最佳路径。根据解剖研究结果,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应用于临床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 结果 解剖研究表明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最佳手术入路点为头偏向健侧60 °轻微后仰时,胸骨头至乳突全长60%处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点;颈横动脉为镜下操作的解剖特异标志。临床完成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5例,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12~36个月),按照Roos评定标准,优4例,良1例。 结论 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有其解剖学基础,临床应用安全可行,能有效解除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精神异常且需进行断腕再植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因精神异常自行菜刀砍伤导致断腕患者3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再植手术及术后处理.观察断腕再植成活情况.结果 3例患者均再植成活且成活状况良好.结论 对有精神异常的断腕患者进行手术时需考虑其精神状况,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给予相应的处理治疗,可提高精神异常患者断腕再植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施行腱鞘切开术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5具新鲜成人上肢标本上,对手掌部指屈肌腱及肌腱周围神经血管组织进行解剖学研究,确定关节镜下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手术入路点及出口、操作标志线、镜下操作层面。依据解剖学研究结果,实施关节镜下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82例,与同期行传统腱鞘切开手术的87例患者进行对比。结果5具解剖标本上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具有合适的手术入路点及出口、操作标志线、镜下操作层面。临床行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手术82例,术后按照治疗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比较,治疗效果满意,疼痛情况明显改善,手指弹响消失。微创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手术切口细小,伤口不需缝合,术后无明显瘢痕疼痛,恢复时间短,较传统腱鞘切开手术具有优点。结论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有其解剖学基础,能达到解除肌腱卡压及腱鞘切开的手术目的,是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