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术中撬拨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7例不稳定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的儿童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4例;年龄为2~14岁,平均7.31岁。按照骨折移位程度分型,完全移位断端接触17例,完全移位断端无接触10例。合并尺神经损伤5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所有病人在手法复位失败后均采用术中撬拨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术后4~6周拔出克氏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病人手术时间为15~50 min,平均30 min。病人术中均覆盖防辐射铅衣保护,术中透视5~8次,平均7.5次。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病人骨折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4.5周,术后3个月尺神经损伤均恢复。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8.8%(26/27)。所有病人均未发生肘内翻、骨化性肌炎、医源性神经损伤。结论 撬拨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是治疗儿童不稳定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后的较为理想的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有限元方法比较外固定架、克氏针、弹性髓内钉固定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挑选1名8岁患儿健侧肱骨CT数据,将图像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建立粗略肱骨模型,再导入Geomagic 2013构建得到肱骨松质骨与皮质骨三维模型。将上述模型在SolidWorks 2018中与外固定架、克氏针、弹性髓内钉3种固定物完成装配后导入ANSYS 2019中,模拟上肢安静以及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7种工况,分析肱骨远端最大位移、固定物最大应力、远端骨折面最大位移。结果 外固定架、克氏针、弹性髓内钉固定模型肱骨远端最大位移的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后伸(2.406 mm)、外旋(0.203 mm)、外旋(0.185 mm)工况下。结论 外固定架固定儿童肱骨近端骨折最不稳定,弹性髓内钉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外固定架以及克氏针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原位固定二期截骨矫形分期联合手术矫治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小儿骨科诊疗中心收治8例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患儿资料。男5例,女3例;左侧5例,右侧3例;受伤年龄为6~14岁(平均1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6年(平均4年)。一期手术采用骨不连断端清理,骨块原位空心钉加压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在骨不连愈合和肘关节功能正常后二期行肱骨髁上内翻截骨矫形术。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提携角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4.5个月(27~64个月)。一期手术后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骨不连愈合时间平均81.3 d(55~120 d);二期截骨矫形手术后所有截骨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1.1 d(45~60 d)。术前、末次随访时患儿肘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29.0°±4.6°、138.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例患儿健侧的提携角平均5.4°(3°~8°)。术前、末次随访时患儿患侧的提携角分别是31.9°±4.7°(25°~42°)、4.0°±2.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MEPS评分为(57.5±6.5)分,良4例,差4例;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为(95.9±3.4)分,优秀6例,良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期原位固定骨不连断端清理,骨块原位空心钉加压固定,自体髂骨植骨;二期肱骨髁上内翻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畸形,手术效果良好,术中对外髁骨块血供的保护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个体化手术治疗儿童骶骨骨折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7月至 2020年4月收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骶骨骨折患儿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10.2(3.6~15) 岁。根据 Denis 分型分为:Ⅰ区4例,Ⅱ区2例,Ⅲ区3例,受伤原因:车祸伤 4例,高处坠落伤5例。患儿均合并其它损伤:四肢骨折、骶神经损伤、腹部损伤以及休克等。术前按计划完善X线片及三维CT检查明确骨折分型,若合并有神经损伤患儿,病情稳定后进一步完善MRI检查。所有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根据骨折不同类型及骨折移位情况决定手术方式,手术主要方式有切开复位腰骶固定术、单侧骶髂关节固定术、外架外固定术等,根据患儿情况选择不同术式或联合术式。结果所有患儿最终均获平均 17.1(6~3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骶骨骨折患儿获得骨性愈合,无骨折再移位。合并有骶神经损伤患儿,行减压神经松解术后3~6个月骶神经功能完全康复,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依据 Gibbons 评分:1 分。其中1例患儿术后发生伤口深部感染,最终提前行内固定取出;1例发生皮肤坏死合并感染,行多次清创后保留内固定至术后骨性愈合良好。结论术前仔细评估,个性化手术治疗儿童骶骨骨折,初步临床效果良好,但需要注意局部组织条件及手术时间把控,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脊柱侧凸一直是儿童骨科中最复杂的发育性疾病之一。脊柱侧凸是青少年人群中较常见的一类疾病,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在脊柱侧凸中更常见[1]。AIS多发生在青春期,尤其是女性患者,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IS在不同人群发病率为0.5%~3%[2、3]。在我国青少年人群中,发病率达2.4%[4],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继肥胖、近视后,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面临的第三大“杀手”。骨骼生长发育潜力在AIS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筛查和诊断对AIS的支具治疗、手术时机和预后情况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患儿肘关节创伤后骨化性肌炎的临床特征、预防措施、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3 年3月至2019年10月本院诊治的8例肘关节周围创伤后骨化性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未使用药物治疗,4 例早期给予外固定后4~6周循序进行功能锻炼,另有 4 例则早期未给予外固定且行被动活动。随访观察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早期给予外固定患儿在术后1~2周内出现骨化性肌炎,早期未给予外固定患儿在 4 周内未见骨化性肌炎发生,强行功能锻炼后3~4周内出现骨化性肌炎。早期给予外固定后的患儿骨化性肌炎吸收时间为5~9个月,早期未给予外固定的患儿骨化性肌炎吸收时间为 11~13 个月。出现骨化性肌炎后早期固定的患儿病变局限、成熟更早、吸收时间更短,而继续强行锻炼的患儿病变持续扩大。结论骨化性肌炎多有反复整复及骨折后过度暴力功能锻炼史。粗暴的手术操作及强行被动功能锻炼是儿童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早期制动是有效的,对于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可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有限元方法比较不同固定方式对不同高度的不稳定型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建立不同高度(P1、P2、P3、P4)的儿童肱骨近端横行骨折模型,使用弹性髓内针(髓内针组)及不同构型的克氏针进行固定(4 针组、3A 组、3B 组),然后导入 ANSYS 2019 中,模拟上肢重力以及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 7 种工况,分析肱骨远端最大位移、内固定最大应力的平均值。 结果 所有高度肱骨远端最大位移的平均值均在 4 针组最小,内固定物最大应力的平均值在 P1 和 P4 高度时弹性髓内针最低,P2 和 P3 高度则是 4 针组。 结论 弹性髓内针固定在骨折面较低时优于 3 针固定,4 枚克氏针则在所有高度优于弹性髓内针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单纯应用自体髂骨植骨与联合应用固骼生植骨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DDH)患儿行髋臼截骨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髋臼截骨术治疗的113例DDH患儿资料。根据髋臼截骨术后使用的植骨材料,分为自体髂骨植骨组(52例,60髋)与固骼生联合自体髂骨植骨组(61例,67髋)。113例患儿髋关节Tonnis脱位分级均为Ⅱ~Ⅳ度。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手术侧别、脱位分型、髋臼截骨方式及髋臼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于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与2年进行随访,分别比较两组患儿髋臼截骨区骨愈合情况、髋关节的影像学及功能恢复情况,并采用Lane、Severin 及McKay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6周与术后3个月时Lane骨愈合评分,联合固骼生组分别为(6.4±1.3)分、(9.6±1.7)分,自体髂骨组分别为(4.7±1.5)分、(7.8±1.2)分,前者骨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后者,两组之间有差异;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时,联合固骼生组和自体髂骨组截骨区均基本达到骨性愈合,两组无差异。Severin标准髋关节影像学评价结果显示:联合固骼生组(优41髋、良22髋、可4髋)优良率为(94.0%,63/67)明显高于自体髂骨组(优28髋、良22髋、可10髋)的优良率(83.3%,50/60);自体髂骨组可的概率(16.7%,10/60)明显高于联合固骼生组(6.0%,4/67)。McKay标准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与影像学评价结果一致。结论 固骼生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能在术后早期促进髋臼截骨区骨愈合,从而提高截骨区域抗压性。在DDH患儿行髋臼截骨术中联合应用固骼生植骨可以辅助获得满意的头臼对位关系及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髓内外联合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端移行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儿童骨病医院收治的49例桡骨远端干骺端移行部骨折患儿资料。男30例,女19例;左侧21例,右侧27例,双侧1例。手术选择使用弹性髓内钉或克氏针进行髓内固定,再使用另1枚克氏针固定骨折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髋关节造影与磁共振成像对儿童髋臼的骨性与软骨性覆盖评估的一致性, 发掘两者之间优势交叉点或互补之处。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儿童骨病医院经历过至少一次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的16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患儿(行3次石膏固定的有2例, 2次4例, 1次1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 女13例;双侧为8例, 单侧为8例(左侧为6例, 右侧为2例), 共测量了32个髋关节(24个患侧髋关节和8个正常髋关节), 患儿初次手术年龄为(11.88±5.29)个月, 年龄范围4~22个月。选取同体位的术中造影片与术后2 d内MRI片, 分别测量骨性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 AI)与盂唇AI, 按照排除标准, 最终纳入40组数据。先分为MRI组与造影组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评估两者对同一指标的测量是否有一致性;再分为AI组与盂唇AI组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明确骨性覆盖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