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8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9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8年与2007年麻疹的流行特征,比较两年间流行特征的异同,为2008年后半年麻疹的控制重点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麻疹疫情监测系统数据》中麻疹的个案资料,抽取广州市2007年3-9月的2809例麻疹病例,及2008年1-5月的1003例病例,对其免疫史情况、发病年龄构成、户籍性质分布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年间麻疹病例的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8年上半年,相比2007年8月龄-14岁麻疹免疫目标人群发病所占比例下降(P〈0.05),未到初免年龄(8月龄)病例中6-8月龄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两年中免疫空白病例仍然是发病的重点人群;流动人口仍然是发病的主要人群。结论麻疹免疫目标人群的麻疹控制较2007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非目标人群(8月龄-14岁以外人群)、免疫空白人群及流动人口是麻疹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预防接种生物制品种类越来越多,家长对预防接种的重视程度提高,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不断增加基层接种门诊的工作强度。如何来避免由于工作量的增加导致接种差错的发生,改善目前基层接种日拥挤的现状,改进群众就诊环境,成为目前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提高的重要一环。为此,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从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接种流程上运用局域网网络技术减少接种差错的发生,使接种流程趋于合理化、科学化,提供更舒适的就诊环境。广州市已在部分预防接种规范门诊设计并试点局域网网络管理建设,更科学、更安全地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并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2004年狂犬疫苗免疫原性及副反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广州市所使用的几种狂犬疫苗免疫原性及副反应情况,特别是及时阳转率,判断能否给暴露后全程免疫者进行及时保护以及评价疫苗的安全性。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暴露后全程免疫者首剂后14和45d的抗体阳转及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4d及时阳转率为75.76%(100/132),45d阳转率为99.24%,疫苗种类、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年龄按16岁以下年龄组和16岁及以上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3.903,P=0.048)。884针次副反应观察中,低反应率2.04%(18/884),中反应0.23%(2/884),未见强反应;全身反应0.57%(5/884),局部反应15.72%(139/884)。结论全程免疫后15d,抗体阳转率达到约100%,但第3针(首剂14d)时,及时阳转率仅为70%左右,由于狂犬病最短潜伏期为5d,使得暴露后即使全程免疫也仍存在发病的可能。广州市这几种狂犬疫苗副反应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制定腮腺炎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广州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及暴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发生流行性腮腺炎2394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7.38/10万,其中2006年报告发病率最高,2007年发病率最低,分别为85.41/10万和45.04/10万。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5-7月,人群主要分布为学生(45%)、幼托儿童(23%)和散居儿童(18%),以5~9岁年龄组的发病数最高(9888例)。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腮腺炎暴发疫情共20起,均发生在学校。结论广州市腮腺炎发病率较高,托幼儿童和学生是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广州市2例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新生儿病例进行诊断并分析可能的传染源,为流脑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血清学调查方法对流脑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例病例均因发热等症状入院,经抗生素治疗病情好转。病例的血标本及其密切接触者咽试子标本均分离到B群流脑菌株,该菌株对美罗培南、头孢西丁、头孢噻肟等敏感。结论本市近年来首次出现2例未满月婴幼儿感染B群流脑菌的病例,应加强流脑,尤其是B群流脑菌株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流动儿童免疫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已成为当今计划免疫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保证对流动儿童进行有效接种是最终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关键所在。根据卫生部及广东省卫生厅部署和要求 ,2 0 0 0年 3~ 4月广州市采取快速调查方法开展了两轮消灭脊灰“扫荡”式查漏补种活动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1996年 1月 1日以后出生的儿童。其中至“扫荡”免疫接种日期间未服足 3次脊灰疫苗的儿童为此次免疫接种对象。1.2 调查方法 由市级卫生防疫站派出督导员组成调查小组 ,每个区、县级市随机调查 3个点 ,即从此街 (镇 )、1个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分析广州市不同性别、地区及不同户籍性质麻疹病例的某些流行特征,为麻疹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麻疹疫情监测系统数据及广州市制订的<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补充调查表>资料,抽取广州市2007年1~11月12个区(县级市)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地区、不同户籍性质麻疹病例的年龄构成、并发症、免疫史、接触史等各项指标.[结果] 不同性别病例之间发病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男性多于女性且发病年龄早于女性(P<0.05);流动人口病例发病的平均年龄早于非流动病例(P<0.05),其8月龄~14岁的病例所占比例高于非流动病例(P<0.05).而有免疫史的比例及完成全程免疫的比例比非流动人口明显偏低(P<0.05),完成全程免疫病例所占比例二者均较低(8.67%);农区与城区病例比较可见,农区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城区(P<0.05),其8月龄~14岁儿童病例所占比例远大于城区(P<0.05),而城区病例有接触史的比例高于农区(P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起"外地来穗"W135群流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制订和调整流脑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采用病例收集、现况调查、实验室检测,病例诊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WS295-2008)》执行。结果患者以急性发病、反复发热伴全身瘀斑、瘀点入院,脑脊液样品经PCR扩增检测CrgA基因阳性,siaD(W135)阳性。密切接触者咽拭标本中1例检出并被鉴定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菌,该菌株对头孢曲松、阿齐霉素、环丙沙星等12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该病例是广东省第2例由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普通型流脑病例;对于外地病例,各级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流脑监测方案要求,履行各自职责,分工合作,加强信息沟通。流脑流行的威胁仍然存在,防控工作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州市新生儿破伤风(NT)发病情况,确定高危人群,为消除NT策略与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04-2010年NT监测系统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州市2004-2010年共报告NT病例365例,发病率为0.96‰,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男女性别比为1.57∶1;死亡40例,病死率为10.96%,发病时间越短,病死率越高;病例主要为流动人口,特别是外省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全年均有病例发生,6-8月发病较多;发病时间集中在2~10d之间,4~8d为发病高峰;病例以在家由未经培训人员或家人接生为主,大部分为计划外生育,母亲均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只有少数做过产前检查。结论广州市消除NT的重点在于流动人口,要采取加强宣传教育、倡导住院分娩、提倡育龄期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完善NT监测系统等综合防控措施,并将计划生育和消除NT的行动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2003-2006年乙型脑炎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3-2006年乙型脑炎流行情况,为乙型脑炎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03-2006年的乙型脑炎疑似病例血清545份,用ELISA法检测乙型脑炎IgM抗体。结果共测出乙型脑炎抗体阳性28例,病例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其中增城7例占25%,天河6例占21.43%,番禺5例占17.86%,花都3例占10.71%,黄埔2例占7.14%,白云2例占7.14%,从化2例占7.14%,芳村1例占3.57%。病例年龄以15岁以下儿童居多,占总数的92.86%。结论建立乙脑监测系统,对重点高发地区的≤15岁以下儿童开展乙脑疫苗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