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目的分析近10年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01-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广州市10年来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41885例,平均发病率为53.51/10万。全年发病高峰为5-7月,占病例总数38.02%。发病年龄以0~14岁为主(83.94%),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发病超过86%。发病地区集中在流动人口较多区县。结论广州市腮腺炎发病水平较高,应提高疫苗免疫覆盖率、加强流动人口儿童免疫管理、进一步落实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1年平顶山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的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平顶山市共报告腮腺炎642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5.88/10万。每月均有病例发生,相对集中在3-7月,占全部病例的55.61%。病例主要为学生(56.99%)、幼托儿童(22.86%)、散居儿童(15.57%)。男女病例报告发病率性别比为1.85:1。结论平顶山市腮腺炎的发病率较高,应做好麻风腮三联疫苗的接种工作,是预防与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重庆市北碚区2008-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近3年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北碚区3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028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56.81/10万;11-12月和5-7月为发病高峰;全区发病数居前三位的是天生街道(192例)、歇马镇(189例)和童家溪镇(120例),城区发病率高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集中在≤14岁(79.57%),各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以学生(71.11%)和幼托儿童(16.15%)为主。结论加强人群健康教育和疫情监测,提高重点人群疫苗接种覆盖率,是预防与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5-2008年甲肝流行情况,提出防控对策。方法对广州市2005-2008年法定传染病综合年报表进行分析,1~14岁人群甲肝疫苗接种率来自广州市2008年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甲肝疫苗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发生情况来自广东省免疫预防信息系统。结果广州市2005-2008年甲肝年均发病率2.96/10万,无暴发疫情。0~14岁低年龄组报告发病数占同期甲肝总报告病例数的5.5%。农民发病所占比例最高为17.0%,其次为离退人员12.8%、家务待业12.7%、民工11.5%、工人10.9%。1~14岁人群甲肝疫苗接种率为61.0%(95%CI54.9%~67.1%)。2005、2006年广州市无因接种甲肝疫苗引起的副反应(AEFI)报告,2007、2008年甲肝疫苗AEFI发生率分别为3.14/10万、4.88/10万。结论广州市甲肝发病低且平稳,甲肝疫苗安全,对甲肝的控制有明显的流行病学效果。建议加强健康教育、改善流动人口聚居地的基础卫生设施、加强外来儿童甲肝疫苗预防接种,有效地预防、控制甲肝。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6—2008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近3年内的流行性腮腺炎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福田区3年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623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28/10万。2006与2008年发病率稍高,不同年份间报告的发病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全区各街道均有发病,3~8月为高发月,占全年腮腺炎报告发病总数的59.87%;病例主要为学生(38.84%)、幼托儿童(20.71%)、散居儿童(15.09%);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男女性别比为1.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监测及提高重点人群疫苗的接种覆盖率,是预防与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6—2010年四川省什邡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措施调整提出建议。方法采用SPSS软件,分析什邡市AHC散发病例和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6—2010年,什邡市累计报告1899名AHC病例,患者职业主要为农民和学生,年龄1天~91岁(平均年龄29.51±19.03岁),男女性别比1.46:1,均为本市感染病例。病例多在发病0-2天内就诊(89.78%,1705/1899)。2006—2009年什邡市AHC发病水平平稳(AHC发病率〈5/10万),2010年出现AHC发病高峰(发病率412.51/10万,为2009年的192.76倍)。发病率居前三位的乡镇分别为禾丰镇(1972.52/10万,近郊)、冰川镇(1075.27/10万,农村)和师古镇(885.04/10万,农村)。结论2010年什邡市AHC流行达到高峰,病例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建议每年AHC流行前对高危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以降低发生AHC暴发和流行的风险,此外还应开展AHC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7.
唐武  龙凤 《医学信息》2010,23(5):1239-1241
目的 了解遂宁市船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5-2009年船山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共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080例,年均发病率62.03/10万;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4-6月;患者男女比例为1.46:1;发病主要集中在4-15岁,占全部病例的87.5%;病例主要分布在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3个群体中,占96.05%.结论 切实加强学龄前儿童和学生腮苗接种工作,切实提高疫苗免疫接种率,加强学校及幼儿园等群体性单位的监测工作,防止出现暴发疫情,是防控流行性腮腺炎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东莞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描述性分析东莞市2008-2009年网络直报的手足口病资料。结果东莞市2008-200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2687例,年均发病率为87.21/10万,其中2008年发病率为46.26/10万,2009年发病率为128.16/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占总病例数的56.59%;我市各镇(街)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最高为大朗镇(364.64/10万),最低为长安镇(34.05/10万),不同地区间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1.09%;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8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两年间共报告暴发疫情22起,罹患率为0.48%~14.58%,时间集中在4-6月份。结论手足口病是东莞市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应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防止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01-2010年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01-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458例,每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和输入病例的报告,其中本地感染病例2366例,输入性病例92例。年发病率在0/10万~20.14/10万之间。疫情涉及12个区县,主要集中在荔湾区(26.24%)、越秀区(25.65%)、天河区(14.41)、白云区(12.00%)和番禺区(8.77%)。4-12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月份前为输入性为主的散发病例,6-12月为流行期,8-10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8.12%,为发病高峰期。男女性别比为1.06∶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率以中壮年和老年人群居高。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和学生为主。病例输入地主要以印尼、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为主。暴发的疫情主要由登革病毒Ⅰ型引起。结论广州市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传染病,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门朝霞 《医学信息》2010,23(16):2660-2661
目的根据日照港中小学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病例,参照日照市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情况,分析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治疗措施,为制定防控治疗腮腺炎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日照港口医院2009年腮腺炎诊断病例、日照港中小学发病病例,参照日照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日照市2009年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日照港口医院网络报告病例18例,住院病例10例,在家隔离治疗8例,日照港中小学发病通过网络报告23例,一周内发病超过10例已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日照市全年通过网络报告病例是246例,男169例,女77例,男女发病比为2.19/1。发病时间:全年均发病,以3-5月份居多占全年发病74%。年龄分布:10-14岁居多,占发病46%。职业分布:学生发病185例,占75.20%。住院病例35例,占16.91%,有并发症2例(睾丸炎、脑膜炎)。通过及时防控、隔离、治疗,疫情得以尽快控制。结论接种腮腺炎疫苗是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的最有效措施。及时隔离、对症清热解毒治疗是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东莞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出对策。方法对东莞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患者的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型。结果东莞市2009年和2010年分别报告手足口病9263例和22721例,发病率分别为127.34/10万和373.28/10万。5岁以下婴幼儿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91.68%和92.15%;散居儿童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78.26%和73.58%;男性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65.29%和65.27%;每年的4月份和10月份有2个发病高峰,前者为全年的发病高峰;暴发疫情均发生在托幼机构;分别有49.30%和53.65%的病例由EV71引起,所有死亡病例均由EV71引起。健康人群肠道病毒隐性感染率为11.67%,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其他肠道病毒(95.24%)。结论东莞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大于2009年;应重点做好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监测及5岁以下散居儿童和托幼机构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江门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和掌握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江门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1年江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24080例,年发病率分别为88.90/10万、185.35/10万、263.66/10万;报告发病率较高的是蓬江区、鹤山市;2009-2011年共发生13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发病高峰为5-7月;报告5岁以下病例占总数的93.15%(22430/24080),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73∶1。结论江门市足口病的发生存在明显季节、性别、年龄差异,预防控制工作重点为托幼机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广州市2006-2010年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181927例,年均发病率为334.03/10万,高于广东省及全国平均发病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率居前4位的甲乙类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和淋病,占每年甲乙类报告总数的90%。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中心商业区与城乡结合部为高发地区,发病率较高的职业为家务待业、民工、工人和农民。结论广州市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降低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淋病的流行强度,同时应防范部分输入性传染病引起本地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2008年食物中毒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广州市2008年食物中毒现况。方法对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收集的食物中毒资料建立数据库,按时间、致病因素、致病食品、责任单位、引发环节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报告食物中毒76起,中毒668人,死亡3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共39起,中毒411人,分别占总数的51.32%、61.53%;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死亡病例数最多,共16起,中毒143人,死亡2人,分别占总数的21.05%、21.41%、66.67%;化学性共14起,中毒60人,死亡1人,分别占总数的18.42%、8.98%、33.33%;原因未明7起,中毒54人,分别占总数的9.21%、8.08%。平均每起患者数最多为微生物性(10.54例),病死率最高为化学性(1.67%)。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应加强针对性防控,降低食物中毒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