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关系妄想(DOR)可能的神经认知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入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43例,其中关系妄想组(DOR组)15例,非关系妄想组(Non-DOR)28例;另入组健康对照(HC)47例。采用轮廓整合测验、Babble测验测试所有受试者的听觉、视觉信号的组织能力。结果:DOR组在Babble测验中其正确词数与错词数目与Non-DOR组和HC无明显差异(P0.05),而错词长度显著高于HC和Non-DOR组(P0.05);DOR患者的轮廓整合能力较HC整体上未发现明显下降(P0.05),但在随机测验25°水平的错误得分上,显著高于HC(P0.05)且与牵连观念访谈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239,P=0.023)。结论:以DOR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听觉和视觉水平的无关信息的过度提取可能是DOR的神经认知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首发重度抑郁障碍患者大脑皮质平均曲率的异常特征。方法:运用基于皮层表面的形态学方法分析首发重度抑郁障碍患者皮质曲率异常特征,入组对象为41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和52例健康对照。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患者的左侧枕叶外侧、梭状回、额中回上部、中央后回、岛回以及右侧顶下小叶、舌回、颞中回、距状旁回的皮质曲率显著大于健康对照,而患者右侧颞上沟后部的皮质曲率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结论:广泛增加的皮质曲率反映出大脑灰质减少可能是重度抑郁障碍的神经病理学特征,并且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大脑皮质的适应性代偿改变。  相似文献   
3.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显著推动了精神医学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但因为大脑与精神医学的复杂性,精神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然是一个“迷”.自Eugen Bleuler 1911年提出“精神分裂症”的疾病命名正好过去了100年,但对该病本质的认识仍无突破性的进展.最新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是表现为脑功能失调的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复杂的遗传危险因子与生物及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该病的发生.神经影像学技术将打开大脑的“黑匣子”,使精神疾病被作为神经系统疾病来研究,而不是简单地被看作是单个神经递质数量与功能的改变[1].Kraepelin[2]始终认为精神分裂症存在生物学基础,受他的观点影响最成功的例子是Alzheimer在老年痴呆患者中发现了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在此背景下,精神分裂症的脑结构与脑功能神经生物学机制的探讨一直都是精神医学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单相抑郁(unipolar disorder)和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的共同特征是抑郁发作,首发为抑郁的BD常误诊为单相抑郁。因此,寻找两种疾病间的临床表现及生物标记差异或将有助于临床诊断。本文回顾了两种疾病的临床及大脑神经影像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研究,发现在临床上,双相抑郁有相对更低的起病年龄,更常伴有精神病性特征及家族病史等特征。而神经影像方面的研究则显示,双相抑郁患者在灰质、白质及皮层下区域中均显示了更严重的脑结构变化。功能上,两者间的差异主要集中于前额叶与边缘系统如杏仁核、纹状体及丘脑等脑区。这些发现为日后临床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社会支持与依恋的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回顾了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社会支持差异,依恋对支持寻求的影响以及依恋在社会支持对心理症状作用上的调节效应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探讨社会支持和依恋的相关关系,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针对医学生的精神病学课程及精神科工作经历在改善歧视态度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156名没上过精神病学课程的医学生,161名已完成精神病学课程的医学生及120名精神科医生进行调查,通过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人群从四个因素方面对精神疾病的态度。结果:与已完成精神病学课程的医学生及精神科医生相比,未上过精神病学课程的医学生在与精神病人的社交意愿方面表现出更多的歧视和更负面的态度。已完成精神病学课程的大学生与精神科医生的态度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结论:开展规范的精神病学课程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对精神疾病的病因认识、培养对精神病人积极的态度以及降低歧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感觉寻求、情绪调节自我效能和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版大学生感觉寻求问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和攻击性内隐联想测验对4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外显攻击性与感觉寻求呈显著正相关、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而内隐攻击性与这两个变量相关不显著;2控制性别变量后,感觉寻求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均对外显攻击性有显著预测作用;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感觉寻求与外显攻击性中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解释总效应的10.65%),但调节效应不显著(t=-1.48,P=0.14>0.05)。结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感觉寻求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行障碍青少年的冲动性人格在抑郁与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攻击量表(AQ)、Barratt冲动量表(BIS-11)对45名品行障碍青少年和63名健康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品行障碍患者的抑郁、冲动人格和攻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在品行障碍组中抑郁、冲动性人格与攻击呈显著正相关;路径分析表明品行障碍组中冲动性人格在抑郁与攻击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健康对照组中该中介作用不存在。结论:品行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可能对攻击没有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冲动性人格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不同症状类型患者任务态下脑功能的异常。方法:5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包括阳性症状组35例及阴性症状组17例。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38例。对所有参与者进行N-back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并分析N-back任务态下三组间任务相关脑区活动差异。结果:给予N-back任务时,三组间激活差异脑区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内侧前额叶/前扣带皮质及后扣带皮质,阳性症状组及阴性症状组内侧前额叶/前扣带皮质及后扣带皮质受抑制程度低于健康对照组,阴性症状组背外侧前额叶激活显著高于阳性症状组及健康对照组。结论:结果提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功能障碍在认知功能及阴性症状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参与阴性症状的形成;而皮质中线结构则在阳性症状(幻觉妄想)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MK-801诱导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发育模型大鼠和慢性给药模型大鼠脑组织多巴胺(dopamine,DA)、二羟苯乙酸(dihydroxy-phenyl acetic acid,DOPAC)、谷氨酸盐(glutamate,Glu)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浓度的比较研究,探讨围产期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阻断致SZ的神经生化机制。方法:60只新生雄性SD大鼠于出生后6天按批次随机分为SZ发育模型组(MK-801F)、SZ慢性给药模型组(MK-801M)和正常对照组(Control);SZ发育模型大鼠于出生后7~10d皮下注射MK-801(0.1mg/kg,Bid),SZ慢性给药模型大鼠于出生后47~60d腹腔注射MK-801(0.2mg/kg,Qd),对照组大鼠于相应时段注射0.9%的生理盐水。出生后第60天分批进行行为学测试,出生后第63天取各组大鼠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和海马组织并匀浆,以高效液相色谱-库仑阵列电化学法检测组织匀浆中的DA,DOPAC,Glu和GABA水平,并计算分析DA和Glu的利用率。结果:SZ发育模型大鼠mPFC和海马DA及DOPAC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mPFC区GABA浓度和Glu利用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mPFC区DA浓度较SZ慢性给药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海马DOPAC浓度及DA利用率较SZ慢性给药模型组明显降低(分别P〈0.01,P〈0.05)。结论:SZ发育模型成年大鼠mPFC区DA,Glu和GABA系统功能减退,海马DA系统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