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关系妄想患者的临床特征、神经认知与心理防御特点。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某院精神科门诊或病房收治的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阳性症状量表(SAPS)得分情况将100例受试者分为关系妄想组(46例)和非关系妄想组(54例)。选择同期来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5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牵连观念访谈表(IRIS)评估。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估。使用Babble测验评价受试者的听觉提取情况。使用轮廓整合测验评价受试者的视觉提取情况。应用防御方式问卷(DSQ)评价受试者的心理防御状况。应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V 1.0)评价受试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结果:Babble检测结果显示,关系妄想组的错误词数明显多于非关系妄想组和健康对照组(F=6.509,P0.01),错词长度均明显长于非关系妄想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838,P0.01)。轮廓整合测验结果显示,关系妄想组随机测验正确总分、标准测验的正确总分均明显低于非关系妄想组和健康对照组,错误总分均明显高于非关系妄想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47,7.449,10.367,12.445;P0.05)。防御方式问卷(DSQ)检测结果显示,关系妄想组投射、潜意显现、抱怨、压抑、理想化、伴无能之全能、隔离、同一化、否认、交往倾向、因子3、掩饰因子的得分均与非关系妄想组、健康对照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F=6.321~18.478,P0.05)。关系妄想组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评分及SRHMSV 1.0量表总分均明显低于非关系妄想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276,12.122,14.306,20.033;P0.05)。结论:对听觉、视觉水平的无关信息的过度提取,以及较多的应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关系妄想患者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利培酮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组30例)及传统娱疗(传统娱疗组28例)。采用认知评估工具连线测验、简单视觉空间记忆测验(BVMT-R)、WMS-Ⅲ空间广度测验、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HVLT-R)、定步调听觉连续加法测验(PASA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64)对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神经心理测试。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症状。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PANSS评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前神经心理测验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间各项神经心理测试比较:空间广度测验的顺行得分、持续错误数、完成分类数无显著差异(P0.05)。连线测验(t=2.10,2.07;P0.05),逆行得分(t=-2.52,P0.05),HVLT-R(t=-2.86,P0.01;t=-3.63,-10.35,P0.001),BVMT-R(t=-5.01,P0.001;t=-3.04,P0.01;t=-4.23,P0.001),PASAT(t=-20.65;P0.001),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改善作用较传统娱疗组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同胞神经心理功能差异。方法:采用范畴流利测验、连线测验(TMT)、数字符号编码测验和Stoop测验对在9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56例健康同胞及6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测评。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同胞所有神经心理测验成绩均差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健康同胞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除范畴流利测验外,其他神经心理测验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同胞存在认知损害,语义流畅性功能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潜在内表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危人群及超高危人群的认知功能特点。方法:收集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41例)、符合精神病风险综合征(SIPS)诊断标准的超高危人群(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非精神病一级亲属(31例)、健康人群(27例),采用连线测验(TMTA)、符号编码、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持续操作测验(CPT)、Stroop色词测验进行认知功能测评。结果:四组人群在连线测验(F=11.45,P0.001)、符号编码(F=11.69,P0.001)、HVLT-R(F=5.34,P0.05)、Stroop单字(F=2.79,P0.05)、Stroop单色(F=3.73,P0.05)、Stroop色词(F=3.83,P0.05)及CPT测验(F=13.62,P0.05)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一级亲属和超高危人群认知功能介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群之间,且患者一级亲属要好于超高危人群(Ps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一级亲属、超高危个体以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依次加重,提示认知损害的程度与患病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ISC1内含子9甲基化水平与认知功能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间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6-2018年就诊于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的3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分别给予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量表(YMRS)进行评定,并检测DISC1内含子9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结果:认知功能评定显示,在30~39岁中,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患者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持续操作测验(CPT)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4,P0.05);在40~50岁中,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患者在连线测试(TMT)(t=-3.235,P0.01)和持续操作测验(CPT)上(t=-2.318,P0.05)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间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定显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间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t=-3.952,P0.001)。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以及不同年龄段DNA甲基化水显示,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DISC1内含子9位点甲基化水平均与TMT、CPT、stroop色词测验及简易视觉空间记忆均无明显相关性。但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DISC1内含子9位点甲基化水与CPT间存在正相关(r=0.549,P0.05),与TMT、stroop色词测验及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部分认知功能优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但在其各自DISC1内含子9位点甲基化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DISC1内含子9位点甲基化水平与CPT间存在正相关,而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其认知功能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与感觉门控P50关系。方法: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轴Ⅰ临床定式检查诊断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106例,86名来自社区并且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患者匹配正常对照,采用听觉条件(S1)-测试(S2)刺激范式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P50检测,检测指标为S1、S2潜伏期和波幅,S2/S1抑制率,(Sl-S2)差值。根据抑制比,将S2/S1≤0.4定义为抑制比正常,S2/S10.4定义为抑制比异常。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中文版(MCCB)评估所有对象认知功能。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1潜伏期、S2潜伏期长于正常对照组,S1波幅、(S1-S2)波幅低于对照组,S2/S1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M CCB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P50抑制率正常、异常者的M CCB分测验评分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50抑制率、(S1-S2)波幅与M CCB评分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与感觉门控P50抑制缺陷无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无症状一级亲属的早期认知功能改变的内源性标记物,及与认知功能特定的维度受损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22例,其无症状一级亲属24例,正常对照27例。采用听觉oddball范式进行事件相关电位N200、P300测试,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进行神经认知功能测评。结果:精神分裂症组的N200、P300潜伏期较一级亲属组和正常对照组均延长,P300振幅降低;一级亲属组的P300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延长(均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在6项神经认知功能测验中的评分明显低于一级亲属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一级亲属组各项认知功能评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组和一级亲属组的N200潜伏期与符号编码评分均呈负相关(r=-0.15、-0.49,均P<0.05),P300潜伏期与词语学习均呈负相关(r=-0.12、-0.49,均P<0.05)。结论:ERPs可为精神分裂症无症状一级亲属的早期认知功能改变的识别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重复神经心理测查系统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对5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用重复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BAN S)和Stroop色词测验进行检测。结果在Stroop色词测验中,病人组的成绩均比对照组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BAN S测查中,病人组5个因子的成绩均比对照组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全面认知功能损害,范围比较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儿童父母的心理理论能力与正常儿童父母间的差异,试图为精神分裂症儿童的心理理论缺陷可能存在遗传因素提供神经认知方面的间接证据。方法:通过使用"yoni"测验和一套神经心理学测验,对40例精神分裂症儿童和40例正常儿童的父母心理理论能力进行测评并比较。结果:与正常儿童的父母相比,精神分裂症儿童父母的冷心理理论得分(t=0.81,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热心理理论得分(t=-3.44,P0.01)及复杂情感得分(t=-2.93,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儿童父母的热心理理论能力存在缺陷,为精神分裂症儿童在心理理论方面的缺陷可能存在遗传因素提供了神经认知方面的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0.
阿立哌唑和奋乃静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和奋乃静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均分为阿立哌唑组和奋乃静组,在治疗前和治疗3月后作数字广度(顺、逆)、即刻逻辑记忆、延迟逻辑记忆、即刻视觉记忆、延迟视觉记忆、连线测验A和B、字色混淆测验(Stroop)以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 CST)等神经心理测验。结果治疗3个月后同组间相比较:阿立哌唑组除视觉记忆外其他各项认知功能指标均有所好转(即刻视觉记忆t=0.029,延迟视觉记忆t=0.032,P均0.05;其余项目t=2.562~4.658,P0.05或P0.01),而奋乃静组在13项认知功能指标中有5项恶化,主要在逻辑记忆(t=2.747和3.290,P均0.01)和执行功能方面(S troopC-W评分t=2.819,P0.01);两组间相比较:阿立哌唑组除视觉记忆外各项认知功能测查结果均明显好于奋乃静组(即刻视觉记忆t=0.093,延迟视觉记忆t=0.048,P均0.05;其余项目t=2.635~5.748,P0.05或P0.01)。结论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而奋乃静对认知功能的某些领域有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遗传高危人群失匹配负波及时频特征,探索精神分裂症遗传风险识别的客观指标。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SCZ)、精神分裂症遗传高危人群(FHR)及健康对照(HC)各19例。采用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IP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阴性症状评估量表-16(NSA-16)评估精神症状严重程度,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简短评估(BACS)评估神经认知功能。利用Oddball范式采集脑电信号,比较持续时间失匹配负波(dMMN)振幅,theta诱发功率及相位一致性(ITC)。结果:SCZ的NSA-16得分高于FHR及HC(P<0.001),BACS得分低于FHR及HC(P<0.001)。SCZ的dMMN振幅低于FHR及HC(P<0.05),theta诱发功率低于FHR及HC(P<0.05)。三组间ITC差异存在趋势(P=0.078)。结论:本研究未发现精神分裂症遗传高危人群与健康人群相比存在dMMN及theta振荡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低频振幅(ALFF)指标评估精神分裂症伴迟发性运动障碍(T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活动及其与TD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例精神分裂症伴TD的患者(TD组),31例精神分裂症不伴TD的患者(非TD组)和32名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分别使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及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估精神症状、异常不自主运动严重程度及认知功能。使用单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事后比较t检验进行ALFF组内统计和组间比较。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感兴趣区ALFF信号值与TD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TD组PANSS阴性症状得分高于非TD组[(22±5)vs.(17±6),P0.01],视觉广度认知得分低于非TD组[(72±14)vs.(82±15),P0.01]。TD组在右侧枕上回和楔叶的ALFF信号值低于非TD组(P0.01,Alpha Sim校正)。相关分析显示TD组样本在右侧枕上回和楔叶的ALFF值与AIM S总分之间呈弱负相关(r=-0.38),视觉广度认知得分与AIM S总分之间也呈弱负相关(r=-0.4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伴TD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存在脑自发性神经活动异常,以枕上回和楔叶较为显著,并可能与TD的临床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方法:应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剑桥神经心理自动化成套测试软件(CANTAB)中RVP、DMS、IED 3项测验对48名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及48名正常对照施测,分析两组被试注意能力、工作记忆能力、执行功能的差异,并了解上述认知功能和总体焦虑水平、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的相关性。结果: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组RVP测验正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t=-4.38,P0.05),平均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组(t=4.66,P0.05);DMS测验中多项延迟测试任务正确数都显著低于对照组(t=-6.31~-3.62,P0.05),平均反应时都显著长于对照组(t=3.45~4.17,P0.05);IED测验中总错误数(t=3.33,P0.05)、外维转换错误数(t=2.48,P0.05)、完成测试数(t=2.59,P0.05)显著大于对照组。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组DMS多项延迟测试反应时、IED外维转换错误数与GAD-7、SAI、TAI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RVP正确率与GAD-7、SAI得分成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存在多项认知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90例,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均使用利培酮治疗,分别在基线时及治疗12周末对患者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症状,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CST)、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BANS)检测认知功能。对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认知功能的变化值进行比较。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基线时的临床症状与认知损害是否相关,以及通过利培酮治疗是否可以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损害。结果基线时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认知损害存在明显相关(P均0.05)。经过12周的利培酮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显著的改善(P均0.01);患者12周末与基线相比RBANS测验总分及部分因子分与基线评分相比较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WCST中部分因子分均较基线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与认知损害存在明显相关性;利培酮具有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奥氮平、利培酮和阿立哌唑三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9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多中心随机分配,奥氮平组(n=27)、利培酮组(n=37)和阿立哌唑组(n=27),在治疗前和12周后完成如下测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韦氏记忆量表-第三版(Wechsler Memory Scale,WMS-Ⅲ)的空间广度测验、霍普金斯词汇学习测验-修订版(Hopkins Verbal Learning Test-Revised,HVLT-R)。结果:①治疗12周后,三组PAN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三组间PANSS减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②空间广度方面,阿立哌唑组治疗后的顺行得分和总分(8.48±2.26,15.59±3.61)较治疗前(7.52±1.72,14.11±3.63)显著增加(P<0.05),奥氮平组和利培酮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③HVLT-R得分方面,奥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治疗后即刻回忆数、回忆总数和再认得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0.01),阿立哌唑组治疗后HVLT-R的所有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0.01),三组患者即刻回忆数、回忆总数和再认的改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功能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奥氮平和利培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在精神分裂症应用中,精神症状对二项必选数字记忆测验(BFDMT)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5例,正常对照组65名,进行二项必选数字记忆测验,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PANSS评分≥60分,对两组测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BFDMT测查总分、容易得分、困难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01);二项数字记忆测验得分的高低与PANSS评分之间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精神症状对BFDMT测查结果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神经心理测验评估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多种神经心理测验评估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2例未用药,8例用药1周以内,15例用药1月以上)和20例健康对照组的学习、记忆、工作记忆、注意、信息处理速度、词语流畅、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对未用药和用药1周以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在成套神经心理测验的各个分测验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未用药、用药1周以内和用药1月以上)成绩均较正常人差[如韦氏数字符号得分未用药者(63.0&#177;13.8),正常对照组(87.10&#177;13.16),P〈0.001]。用药1月以上组的空间广度测验成绩优于未用药组[逆行得分成绩用药1月以上组(7.47&#177;1.81),未用药组(5.50&#177;1.73),P〈0.01;总分成绩用药1月以上组(15.33&#177;3.31),未用药组(12.42&#177;3.65)]。随访研究中,霍普金斯词汇学习测验一修订版、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修订版和视觉空间广度测验的随访成绩优于初测成绩[如空间广度测验的逆行得分初测成绩(5.7&#177;1.5),随访成绩(6.8&#177;1.0,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大脑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语记忆、视觉空间记忆和视觉工作记忆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8.
内囊-基底节区卒中后的记忆功能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内囊 -基底节卒中后的记忆功能缺损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内囊 -基底节区卒中患者 40例 ,采用简易智能检查量表 (MMSE)、韦氏记忆量表 (WMS -RC)、听觉词语回忆测验 (AVMT)和情景图片回忆测验 (MPS)。结果 :各种记忆测验的总分与脑萎缩、教育程度及白质异常有显著相关性。在MPS中 ,病灶容积和白质异常在视觉情景图片的记忆编码策略中起主要作用。有脑萎缩的卒中组与无脑萎缩的卒中组比较 ,所有记忆指标均有显著差异 ,没有脑萎缩的卒中组与正常老人匹配组比较其记忆得分仍然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内囊 -基底节区卒中可致患者记忆减退 ,形成记忆结果的神经结构与形成记忆编码的神经结构可能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前注意信息加工的电生理机制差异。方法:采用纯音"Oddball"诱发模式,对3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组)、38例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MMN检查,测量MMN的潜伏期、波幅,并与33名健康被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首发组的MMN潜伏期差异不显著(t=1.06,P0.05),复发组的MMN潜伏期显著延迟(t=4.23,P0.05),首发和复发组的MMN波幅均显著降低(t=2.69,3.36;P0.05);与首发组相比,复发组的MMN潜伏期显著延迟、波幅显著降低(t=3.66,3.03;P0.05)。结论: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注意信息自动加工电生理机制均受损,患者的反复发作能加重其受损。提示MMN受损指标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潜在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电生理机制差异。方法对28例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患者(首发组)、32例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测定,测量其错误数和反应时,潜伏期和波幅,并与30名健康志愿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患者组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组(t=8.25,P0.05);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在C3、C4电极处,潜伏期均显著延迟(t=2.47,2.56;P0.05);Fz、Cz、C3、C4点波幅均显著降低(t=3.12,4.14,4.27,3.08;P0.05);③与首发组相比,复发组在C3、C4、Fz点的潜伏期显著延迟(t=2.58,3.07,6.78;P0.05);C3、C4、Fz、Cz点波幅均显著降低(t=5.13,4.55,8.35,4.70;P0.05)。结论首发、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均受损,且复发患者受损程度大于首发患者。提示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是一个累积下降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