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慢性肝病患者解没食子酸链球菌(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Sgallolyticus)血流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慢性肝病合并S.gallolyticus感染者26例,记录并分析其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26例S.gallolyticus感染者中医院感染12例(46.2%),社区获得性感染14例(53.8%).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等.S.gallolyticus血培养的平均报阳时间(11.4±3.9)h.该菌对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高,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7.7%、7.7%和34.6%,对四环素不敏感.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合并S.gallolyticus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该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四环素耐药率高,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及时控制感染并减少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临床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沈阳地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的感染情况,流行特征,应用MRS鉴别培养,聚合酶链反应产和的酶联检测(ED-PCR)及常规药敏试验法。结果从75株葡萄球菌中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0株,耐甲氧西林血浆凝固酶阴性力葡萄球菌(MRCNS)13株。10株MRSA的血浆凝固酶型别主要集中在Ⅳ型,Ⅱ型次之,结论 沈阳地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染较为严重(23/76),主要的血浆凝固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术期应用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北京佑安医院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均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对照组于治疗前3 d至结束后7 d静脉注射硫普罗宁;观察组于治疗前3 d至结束后7 d静脉注射异甘草酸镁。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肝脏血流速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76.74%)与对照组(69.7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ALT、AST和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22.439、20.470、41.223,对照组:t=9.041、8.768、19.783,P0.05);观察组治疗后ALT、AST和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58、15.645、20.282,P0.05)。两组治疗后肝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最低血流速度(Vmin)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7.811、8.889,对照组:t=19.193、3.988,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动脉Vmax和V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70、6.06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3%)低于对照组(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应用异甘草酸镁可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提高肝动脉血流速度,且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传统中药苦参的主要成分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探讨其对肝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5/2004-11在锦州医学院免疫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完成。选用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分设苦参碱0.5,0.75,1g/L浓度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顺铂组)。①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将对数生长期的人肝癌细胞调至5×108L-1,按每孔100μL接种到96孔板内,培养24h后加入不同浓度(0.5,0.75,1g/L)的药物,继续培养72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最后用酶标仪测A值。实验同时设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顺铂组),每组设6复孔。②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苦参碱(0.5,1g/L)处理48h后,消化并收集细胞,冲液后固定,4℃过夜。次日再冲洗2次,染色,调整细胞浓度至1×109L-1,流式细胞仪检测,按FACSort软件多正态拟合程序进行曲线拟合分析,计算DNA含量,得出细胞周期(G1、S、G2 M)的百分比。③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DNALadder条带出现的影响: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苦参碱(0.5g/L、1g/L)处理48h后,消化并收集细胞,调整细胞浓度至1×109L-1,然后按细胞DNA提取试剂盒说明操作,提取细胞DNA,8g/L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有无DNAladder条带出现。结果:①苦参碱在0.5,0.75,1g/L浓度时均能明显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7.24%、26.05%和50.77%,存在着明显地浓度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②苦参碱0.5,1g/L浓度组G0~G1期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呈浓度依赖关系(36.96±1.98,48.41±3.12,27.30±1.11;t=-7.37,-11.04,P<0.01)。③苦参碱(0.5,1g/L)作用后可使人肝癌细胞发生凋亡,直方图上显示典型的细胞凋亡峰,凋亡率分别为10.21%、18.01%。④提取细胞DNA、电泳,可见苦参碱1g/L组出现典型的梯形条带,苦参碱0.5g/L组梯形条带不明显,而对照组未见梯型条带。结论: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并存在着明显地浓度依赖关系;苦参碱可能是通过将人肝癌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抑制其增殖,通过诱导人肝癌细胞发生凋亡等,发挥其抗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5.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在肝移植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肝移植是许多肝病患者在终末期提高生活质量的最佳选择,而术后排斥反应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否.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来减轻或避免排斥反应.但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包括引起感染、增加肿瘤发生率等,严重影响移植物及受者的存活.有效控制移植后排斥反应,诱发并维持宿主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一直是器官移植领域研究的焦点及难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与非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nonCMVR)AIDS患者的一般临床检测指标的差异和相关性,为CMVR患者的早期、及时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33例AIDS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和常规临床检测指标,依据房水中CMV病毒载...  相似文献   
7.
KKAy糖尿病鼠心肌损伤及葛根素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糖尿病心肌损伤出现的时间,分析其发生机制,探讨葛根素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 全自动生化法检测17周、20周、24周和28周龄KKAy糖尿病模型鼠血清生化指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百分率;RT-PCR 法检测小鼠心肌细胞bax、bcl-2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心肌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除血糖增高外,20周、24周和28周龄KKAy糖尿病模型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明显升高(P<0.01)。从28周起KKAy模型鼠心肌细胞开始凋亡;bax mRNA表达升高,bcl-2 mRNA表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葛根素能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率,降低bax mRNA的表达水平,提高bcl-2 mRNA表达水平(P<0.01),抑制心肌细胞caspase-3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 KKAy糖尿病模型鼠第28周存在心肌损伤;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可能参与了损伤过程;葛根素可抑制KKAy糖尿病鼠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酵素对部分肝切除大鼠肝再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生物酵素能否促进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方法采用大鼠部分肝切除(Partial Hepatectomy,PH)模型,通过与对照组和促肝细胞生长素(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Factor,pHGF)组比较,在pH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20小时和168小时,留取相应肝组织,检测反映肝再生的指标肝再生率(Hepatic Regeneration Rate。HRR)、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结果在pH后12小时和24小时、微生物酵素组同促肝细胞生长素组一样与对照组相比,肝再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后12、24、72、120小时,微生物酵素组的P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P〈0.05和P〈0.05)。在pH后72小时和168小时PCNA出现高峰,微生物酵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酵素同促肝细胞生长素一样具有早期促进肝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检验医师是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桥梁,是检验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目前我国检验医师定位模糊、培养滞后的现状,通过借鉴医学院校和检验科在这方面尝试的经验,对我国检验医师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思考,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是指由于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增生和降解失去平衡,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严重者可进一步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形成假小叶及结节,发展为肝硬化。肝纤维化的主要原因包括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或毒物等。炎症反应是肝纤维化形成和发展的必经过程。巨噬细胞是炎症反应过程中的关键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不同阶段,巨噬细胞发挥着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研究显示,巨噬细胞是肝纤维化的关键调控细胞,在整个纤维化的启动、持续和消融阶段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