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早发型子痫前期抗凝治疗效果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发型子痫前期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29例随机分为3组:A组10例,给予常规治疗;B组1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C组9例,加用丹参治疗。观察3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纳入研究时,临床指标无差异(P0.05)。经治疗,B、C两组的临床疗效评分显著高于A组(14.2±2.1、12.9±2.8、9.5±3.9),P0.05,期待治疗时间显著延长〔(18.2±7.2)天,(14.0±4.6)天、(10.1±3.4)天〕,P0.05,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显著降低。B组的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显著高于A组,而C组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产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抗凝治疗有助于提高早发型子痫前期孕妇的治疗效果,对母儿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规范化培训前后的临床相关指标,分析B-Lynch缝合术规范化培训在临床应用中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3年3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浦东妇幼保健院及嘉定妇幼保健院实施B-Lynch缝合术的182例单胎、产后出血病例,比较B-Lynch规范化培训前后培训组(145例)和对照组(37例)BLynch缝合前出血量、缝合术后2h出血量、输血率、联合实施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子宫切除率、宫缩剂使用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培训组B-Lynch缝合术后2h出血量减少(P〈0.05),输血率降低(P〈0.05),规范化培训后术者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01),联合应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的比率显著降低(P=0.03),宫缩剂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用量显著降低(P=0.044),而卡贝缩宫素(巧特欣)用量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子宫切除率无显著差异(2.1%vs 2.7%,P〉0.05)。结论:规范化培训有利于缩短B-Lynch缝合时间,降低缝合术后2h出血量和输血量,并且减少了昂贵缩宫剂的使用,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有助于节约医疗费用和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产后半年内妇女的生命质量状况. 方法 于2011年1月1日至6月30日应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对435例在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的产后半年内妇女进行生命质量评价,与浦东新区社区26~35岁女性(对照组)生命质量进行比较.并将产后半年内妇女按照分娩后时间分为产后8~42、43~119和120~180 d共3组,比较3组生命质量状况.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浦东新区产后半年内妇女生命质量8个维度得分中,生理功能(79.0±19.0)分、生理角色限制(47.5±12.2)分、躯体疼痛(74.0±18.7)分、总体健康(73.9±13.1)分、活力(69.8±16.2)分、社会功能(78.3±20.1)分、情感角色限制(63.4±21.7)分、总评分(74.2±11.7)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4.6、85.7、78.4、71.0、75.0、86.9、83.5和8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 17.105、-18.914、4.893、3.688、-6.642、8.881、10.076和-11.225,P均<0.05);仅心理健康(78.3±15.0)分与对照组(77.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9,P>0.05).(2)产后8~42、43~119和120~180 d的3组妇女8个维度得分中,生理功能[(73.1±19.1)分、(86.3±17.1)分和(89.1±12.9)分]、生理角色限制[(32.4±18.6)分、(57.7±19.1)分和(79.9±12.0)分]、躯体疼痛[(70.7±18.0)分、(75.6±19.0)分和(81.6±17.3)分]、社会功能[(76.3±19.6)分、(78.2±21.7)分和(83.9±19.3)分]、情感角色限制[(58.5±12.9)分、(71.4±18.3)分和(70.1±19.5)分]、总评分[(72.2±11.1)分、(76.1±12.8)分和(78.0±11.1)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7.744、60.640、13.137、5.185、4.577和10.548,P均<0.05).产后120~180 d妇女生命质量评分中生理功能、活力、情感角色限制与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174、-2.353、-3.341和-2.166,P均<0.05). 结论 产后妇女在社区人群中属于脆弱人群,其生命质量至产后120~180 d仍未能完全恢复.全社会应给予产后妇女更多长期的帮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93例、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孕妇从妊娠12+1~16周起,每4周1次的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ng width,PDW)、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进行对比分析,并与作为对照组的200例正常孕妇相比较。结果①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PLT自孕24+1~28周起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晚发型组患者,晚发型组患者自孕28+1~32周起PLT低于正常对照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在PLT发生变化前4周即出现MVP及PDW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晚发型组患者,晚发型组患者自孕24+1~28周起MPV、PDW高于正常对照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自孕28+1~32周起PCT低于正常对照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型组患者PCT与对照组孕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较晚发型患者血小板减少更为严重,连续监测血小板参数对于子痫前期的预测、治疗、病情的监测,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趋化素(chemerin)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异常孕妇外周血及脐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定期产检并住院待产的OGTT异常孕妇患者305例及正常对照孕妇413例,采集外周及脐血,并测定血糖代谢、血脂代谢等的指标。结果(1)OGTT异常孕妇组孕妇外周血、脐血chemerin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外周血chemerin均高于脐血chemer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OGTT异常孕妇组孕妇年龄、孕前体质量、孕前BMI、分娩前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三酰甘油(TG)、新生儿身高、体质量及B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OGTT异常孕妇组孕24周~分娩前增重率、孕期总体质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间孕14~24周增重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对照组chemerin与年龄、FPG及HOMA-IR呈正相关,与孕前BMI、孕期增重、分娩前BMI及HDL-C呈负相关,OGTT异常孕妇组外周血chemerin与上述指标之间无相关性。OGTT异常孕妇组孕妇脐带血chemerin与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BMI呈正相关,而正常对照组脐带血chemerin与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BMI无相关性。回归分析显示OGTT异常孕妇组有更高的外周血、脐血chemerin水平。结论血chemerin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因素,在OGTT异常孕妇代谢过程中,参与重要调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生素K选择性应用在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胶乳凝集半定量法对90例婴儿脐血血浆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阳性状况进行筛检。实验组(选择性维生素K1干预组)45例纯母乳喂养婴儿根据检测结果,采用不同剂量、不同疗程、不同方式的维生素K予以选择性补充;对照组(常规维生素K1干预组)45例纯母乳喂养婴儿采用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1mg的常规方法补充。至出生后第45、90天时复查血浆PIVKA-Ⅱ浓度,观察结果。结果90例婴儿中有42例脐血PIVKA-Ⅱ呈阳性,阳性率为46.7%。实验组和对照组脐血PIVKA-Ⅱ阳性者分别为19例、23例,阳性率分别为42.2%、51.1%(X^2=0.71,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生45、90d时血浆PIVKA-Ⅱ阳性发生率分别降为0%、33.3%(x^2=18.00,P〈O.001)和0%、15.6%(x^2=5.58,P〈0.05)。经脐血筛查后选择性补充维生素K1的干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1的干预方法。结论维生素K选择性应用对母乳喂养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预防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天花粉结晶蛋白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天花粉结晶蛋白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4 12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A ,B 2组 ,A组予天花粉结晶蛋白治疗 ,B组予甲氨喋呤治疗 ,观察 2组的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 ,B组治愈率分别为 95 .30 %及 70 .79% ,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A组的不良反应较轻。结论 天花粉结晶蛋白治疗异位妊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蛋白血症对重度子痫前期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其相关的处理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47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低蛋白血症组134例,B组:非低蛋白血症组11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 A组患者血压、蛋白尿均显著高于B组,且发病孕周早,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P0.05)。与B组相比,A组的新生儿体重较低,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高(P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常合并低蛋白血症,易导致母亲及围生儿预后不良。血浆蛋白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应作为重度子痫前期常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生素K选择性应用在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胶乳凝集半定量法对90例婴儿脐血血浆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阳性状况进行筛检。实验组(选择性维生素K1干预组)45例纯母乳喂养婴儿根据检测结果,采用不同剂量、不同疗程、不同方式的维生素K予以选择性补充;对照组(常规维生素K1干预组)45例纯母乳喂养婴儿采用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11mg的常规方法补充。至出生后第45、90天时复查血浆PIVKA-Ⅱ浓度,观察结果。结果90例婴儿中有42例脐血PIVKA-Ⅱ呈阳性,阳性率为46·7%。实验组和对照组脐血PIV-KA-Ⅱ阳性者分别为19例、23例,阳性率分别为42·2%、51·1%(χ2=0·71,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生45、90d时血浆PIVKA-Ⅱ阳性发生率分别降为0%、33·3%(χ2=18·00,P<0·001)和0%、15·6%(χ2=5·58,P<0·05)。经脐血筛查后选择性补充维生素K1的干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一次性肌注维生素K1的干预方法。结论维生素K选择性应用对母乳喂养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预防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纯糖筛查试验(GCT)异常而糖耐量试验(OGTT)正常孕妇的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建册产检并分娩的8671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将单纯GCT异常而OGTT正常的孕妇作为研究组,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特点及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孕妇相比,年龄大、体重较重、体重指数大、孕期体重增加多、一级亲属患糖尿病率高、合并妊高征者多、剖宫产率高、羊水污染多、分娩巨大儿及新生儿Apgar评分4者多,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单纯GCT异常无论对孕妇还是围产儿都有不良影响,可以看成是一种轻度的糖代谢异常,临床上应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