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4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19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43篇
药学   7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病例女,35岁,发现右侧盆腔包块伴右下腹酸疼8月。疼痛呈持续性,能忍受,对症处理后可缓解,月经期加重。曾人流3次。否认家族阳性病史。体检:心肺无特殊,耻骨联合偏右侧可扪及一8cm×6cm包块,质软,活动度可,无压痛;左侧附件区触及一5cm×4cm相同性质包块。超声检查:双附件囊肿。CT表现:左下肺后基底段、右中叶外段及右下肺后基底段见多个大小不等结节影,最大直径2.0㎝,边缘光整(图1)。子宫体积增大,肌壁不均匀强化;双侧附件区见多房性囊性肿块,囊壁较厚,盆腔肠管位置固定(图2~4)。CT引导下行右侧附件及右下肺病灶穿刺,抽出巧克力样黏稠液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3D-T1WI高分辨MRI,探讨重度抑郁症(MDD)患者脑灰质体积的性别差异及有性别差异脑区的灰质体积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25例男性、36例女性MDD患者及25例男性、36例女性健康志愿者纳入本研究,所有被试行3D-T1WI高分辨MRI扫描。建立双因素方差分析模型,获得4组间灰质体积有性别差异的脑区,将男、女性MDD患者之间有性别差异脑区的灰质体积与临床指标[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病程及发病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四组之间双因素方差分析主效应结果显示男性灰质体积小于女性的脑区包括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叶内侧回、右侧舌回、双侧额上回、双侧中央前回、双侧颞中回和双侧丘脑。Post-hoc法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女性MDD组比较,男性MDD组的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前回、右侧额叶内侧回、双侧额上回、双侧中央前回及双侧丘脑的灰质体积减小(P<0.05,Alphasim校正)。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仅男性MDD患者的左侧颞中回和左侧额中回的灰质体积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0.418,P=0.04...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造影剂对移植颊癌原发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增强显像效果.方法 建立小鼠颊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动物模型后,经原发灶局部注入自制表面活性剂类超声微泡,以谐波显像方式观察原发灶及颈部淋巴结增强显像效果,同时进行回声强度的比较.结果 造影前,转移淋巴结检出率为61%(17/28),炎性淋巴结检出率为50%(6/12);造影后转移淋巴结检出率为82%(23/28),炎性淋巴结检出率为75%(9/12).与造影前比较,造影后原发灶和淋巴结的回声强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制表面活性剂类超声微泡能够经原发灶注入,进入淋巴道,实现显著的淋巴结超声显像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对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学栓塞(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后的肿瘤残余及复发的判断价值。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0月,对28例经证实的肝癌患者在TACE治疗前、治疗后3~7d及治疗后1~2个月、3~6个月行磁共振动态增强及DWI扫描,动态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s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对照,评价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对肿瘤残留或复发的检出能力。结果对肿瘤残余及复发的显示,动态增强扫描灵敏度为90.O%,特异度为96.9%;DWI灵敏度为96.7%,特异度为93.8%;动态增强扫描与DWI相结合的灵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99.5%;DSA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7%、100.0%。TACE治疗前所有肿瘤实质的ADC值为(1.134±0.014)×10^-3~mm^2/s;TACE治疗后3~7dAYX3值为(1.162±0.016)×10^-3~mm^2/s;TACE治疗后1~2个月碘油沉积较好,无明显残余或复发病灶的ADC值为(1.175±0.015)×10^-3mm^2/s,3~6个月后随访病灶ADC值为(1.179土0.017)×10。mm2/s;TACE治疗后1~2个月碘油沉积不完全或无明显沉积病灶ADC值为(1.147±0.016)×10^-3~mm^2/s,3~6个月后随访病灶实质平均ADC值(1.142±0.012)×10^-3~mm^2/s。结论将动脉增强扫描与DWI相结合可提高对TACE治疗后肝癌残余及复发判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对肿瘤组织平均ADC值的动态测量、观察可及早判断肿瘤复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生与ABO血型的关系。方法 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近5年确诊的重庆地区1054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检测ABO血型。采用SPSS 22.0软件包中的χ2检验验证各组间的相关性,比较3种主要病种(鳞癌、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的OR值,判断各血型发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相对危险度。结果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血型分布特点是O(34.2%)>A(32.8%)>B(24.6%)>AB(8.4%),与对照组血型构成比较无显著差异;O型血患者患黏液表皮样癌的相对危险性高于其他血型患者(P<0.05,OR=2.09,95%CI=1.04~4.17);男性患者中,黏液表皮样癌患者血型分布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腺样囊性癌及黏液表皮样癌的O型血患者与其他血型患者构成有显著差异,为高风险人群(P<0.05, OR=3.06/3.06,95%CI=1.31~7.12)。结论 重庆地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与ABO血型有关,O型血人群患黏液表皮样癌、男性中O型血人群患腺样囊性癌及黏液表皮样癌的风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TOFA对卵巢癌COC1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CCK-8)检测不同浓度TOFA作用24、48、72h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OC1的细胞周期变化情况,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COC1细胞磷酸化AKT、ERK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1、5、10、20、50μg/ml)TOFA分别作用24、48、72h后,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5、10、20、50μg/ml TOFA处理48h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阻滞于G0/G1期的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10μg/ml TOFA作用后,可上调磷酸化AKT蛋白表达,60min后磷酸化ERK蛋白表达抑制率为47%(P>0.05)。结论:TOFA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诱导细胞G0/G1期阻滞,抑制磷酸化ERK表达,TOFA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MAPK/ERK信号转导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SDF-1所修饰的包裹吲哚菁绿和液态氟碳造影剂对于兔舌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光声成像效果及安全性检测。方法采用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SDF-1为配体,吲哚菁绿(ICG)和液态氟碳(PFH)为内核的纳米粒,构建SDF-1所修饰的包裹吲哚菁绿和液态氟碳的纳米粒造影剂,检测患有舌癌并发生颈淋巴转移的新西兰大白兔的光声成像效果。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在注射造影剂后第1周和第3周,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并观察新西兰大白兔的精神、外貌等体征。1个月后处死动物,进行照射区域皮肤、肺脏、肝脏以及肾脏的病理检测。结果注射SDF-1修饰的包裹吲哚菁绿和液态氟碳的造影剂后,20min可见光声信号,24h后完全消失,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强转移淋巴结成像效果,空白组未见明显光声信号。健康的兔子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1个月内,生命体征无明显异常。病理检查照射区域皮肤、肝、肺及肾脏组织学检测学与正常兔子无明显差异。结论 SDF-1所修饰的包裹吲哚菁绿和液态氟碳的纳米粒造影剂有明显增强转移淋巴结的光声成像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价廉的光声成像增效剂。  相似文献   
8.
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就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功能及在中耳腔,咽鼓管及鼻咽部的分布特征。纵观表面活性物质研究的历史及新进展,认为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引起中耳腔及咽鼓管粘膜表面张力改变,使咽鼓管开放压增高而致中耳积液,从而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而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及激发内源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分为预防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曾峥  邱丽华  高志  李攀  何力  易品诗 《重庆医学》2016,(30):4203-4206
目的:制备一种载VP3基因、反式激活转录激活肽(TATp)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同时修饰的新型载基因高分子靶向超声造影剂,表征其性质。方法采用W/O/W双乳化法制备载基因超声微泡。并通过硫醚键将SDF‐1与TATp共价连接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泡的表面,制备成靶向载基因超声微泡。Malvern测量仪测定其粒径、分布及表面电位,流式细胞仪及共聚焦显微镜检测TATp、SDF‐1在高分子微泡表面的连接状况,酶切反应实验鉴定其对DNA的保护性,光镜观察及流式细胞仪初步评估其体外寻靶能力,超声考察体外成像。结果靶向载基因超声微泡呈规则球形。粒径为(536.00±16.55)nm ,分布集中,表面电位为(-0.08±0.08)mV。平均载药量为0.62%,平均包封率为36.13%。对DNA保护作用持续60 min ,未见损坏。TATp、SDF‐1同时加载于PLGA微泡表面的连接率为69.84%。体外寻靶实验显示,靶向微泡较多地稳定簇聚在舌癌SCC‐15细胞膜上,连接率为91.44%。而非靶向微泡较少结合,连接率为12.96%。体外超声显像呈细小点状、均匀高回声。结论成功制备出TATp‐SDF‐1‐VP3‐PEG‐PLGA微泡,其能在体外高效靶向结合舌鳞癌SCC‐15细胞,且短时间穿过细胞膜。体外成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HPV16E6和抑癌基因p53在口腔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9例口腔癌、88例口腔癌癌前病变和49例癌周正常组织标本中HPV16E6和p53的表达,统计口腔癌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中HPV16E6和p5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口腔癌组织、口腔癌癌前病变组织和口腔癌癌周正常组织中HPV16E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9% (119/149)、38.6% (34/88)和2.0% (1/49),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2%(36/149)、55.7%(49/88)和91.8% (45/49).随着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增加,HPV16E6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而p53阳性表达率却明显减少(P<0.05).结论 HPV16E6蛋白的表达升高和p53蛋白的表达降低可能会导致口腔癌的发生和发展.检测患者口腔癌组织中HPV16E6和p53的表达可用于评定口腔癌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