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05(SCMC-ALL-2005)治疗方案治疗儿童B细胞型ALL的疗效。方法按照SCMC-ALL-2005方案,5家医院对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新发B细胞型ALL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和随访。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B细胞型ALL患儿601例,539例(89.68%)随访至2011年9月30日。601例患儿中,低危284例、中危231例、高危86例,均按照诊疗建议治疗。诱导期间缓解率为98.84%(7例未缓解),第一次事件发生时的中位时间为35个月(2.94年),至随访终止日的539例随访病例中共完成治疗403例(74.77%);低危组完成治疗223例(86.43%),中危组150例(73.17%),高危组30例(39.47%),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儿随访3年的总生存率为(83.3±1.8)%,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79.2±1.9)%;随访5年总生存率为(79.5±3.3)%,5年EFS率为(70.9±3.7)%。低、中、高危三组间3年及5年E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CMC-ALL-2005方案治疗儿童B细胞型ALL的疗效比较满意,多中心协作有助于儿童白血病的规范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口服液在急性白血病(AL)患儿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预防性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集的AL化疗后伴粒细胞缺乏的213例患儿,将其分为伊曲康唑早期预防组和晚期预防组。伊曲康唑早期预防组(330例次)在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同时服用伊曲康唑口服液;对照组(191例次)在粒细胞缺乏出现发热、经广谱抗生素应用72 h 后发热无改善者加用伊曲康唑口服液,比较两组患儿IFI发生率。结果伊曲康唑早期预防组和对照组各有7例和18例发生IFI,发生率分别为2.12%和9.42%,两组IFI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AL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儿在发热早期进行预防性口服伊曲康唑可以有效降低IF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正>新生儿病房系医院感染高危部门,2012年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报告指出,儿科新生儿组医院感染现患率(5.34%)居医院科室排名前5位[1],为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重点部门。其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患儿均为(极)早产儿、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重症疾病新生儿等病情危重患儿,侵入性操作多,故更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特点及致病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检出病原菌8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2株(51.85%),革兰阴性菌34株(41.98%),真菌5株(6.17%)。革兰阳性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5株(59.52%),革兰阴性菌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 ESBLs )菌12株(35.29%)。排在前5位的细菌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及阴沟肠杆菌。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100%耐药,对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耐药率高(52.00%~100.0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尚无耐药。革兰阴性菌对氧哌嗪青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均有较高耐药率(42.86%~100.00%),其中产ESBLs菌对上述几种药物及头孢吡肟100%耐药,对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耐药率相对较低(0%~33.33%),未发现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菌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最多见,未发现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耐药菌株。结论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治疗用药更合理、有效,并可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5.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16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玲飞  王宁玲 《安徽医药》2019,23(5):929-932
目的 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流行现状,分析并总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损害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 以被动凝集法检测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的血清MP抗体,对合并肺外损害的166例病儿的起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 329例病儿共检出支原体抗体阳性病儿369人,阳性率为27.8%。夏秋季节检出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40, P<0.05);(2)369例MP感梁病儿中出现肺外损害166例,阳性率为45.0%(166/369)。其中,年龄<3岁组、3~6岁组、>6岁组中肺外损害发生率分别为19.3%(32/166)、39.2%(65/166)、41.5%(69/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21,P<0.05);(3)肺炎支原体可引起全身各脏器、系统肺外损害,以心血管系统最为常见(23.2%)。结论 (1)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儿童,婴幼儿亦不少见。(2)不同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率不同,夏秋季节高发。(3)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多系统肺外损害,其中以心血管系统损害更常见。(4)年龄>3岁儿童更易发生肺外损害。  相似文献   
6.
Th17细胞是一类新型CD4+T细胞,它与Th1、Th2、调节性T细胞一起构成了CD4+T细胞的4个主要亚群。Th17细胞的分化过程需要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转录因子孤独核受体γt及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3等参与,这一分化过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都受到精细的调节。Th17细胞分泌IL-17、IL-22、IL-6等多种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移植排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可能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h17细胞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A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h17细胞占CD4+细胞的比例,ELISA法检测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7和IL-6的水平。结果 AA患儿外周血Th17/CD4+细胞比例为(1.44±0.30)%,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的(0.37±0.17)%(P<0.01)。AA患儿血浆中IL-17、IL-6水平分别为(184.44±31.94)pg/mL、(19.89±4.70)pg/mL,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120.47±18.39)pg/mL和(10.44±2.51)pg/mL(P<0.01),且IL-17和IL-6水平均与Th17细胞比例成正相关(r=0.74,P<0.01;r=0.68,P<0.01)。结论 AA患儿Th17细胞数量、血浆IL-17和IL-6水平显著增高,提示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可能在AA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按危险度分层的联合化疗已广泛应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就儿童白血病初诊断时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以及治疗反应、微量残留病检测、药物动力学和遗传学等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 庆大霉素引起的肾毒性作用,特别是在引起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近年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检测血和尿β_2微球蛋白(β_2-M)来判定庆大霉素的肾毒性作用。一、检测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血标本清晨空腹;尿标本为24小时内任何1小时尿,尿标本用0.5N氢氧化钠调pH至7.0左右。血尿标本同时收取。二、检测对象及结果 1.年龄为1月~12岁的非肾脏疾病患儿31例。其中婴幼儿6例,学龄前儿童6例,学龄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安徽省 2010—2019年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0年、2014年和2019年分别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安徽省在校中小学生有效数据7459份、8789份和5821份,应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进行筛查,比较超重和肥胖变化情况。结果 2019年安徽省9~18岁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3%和10.0%,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4%和13.0%,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2%和7.1%;城市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 16.3%和12.3%,乡村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4.2%和7.7%。2010—2019 年安徽省 9~18 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结论 2010—2019年安徽省9~18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处于增长趋势,超重、肥胖检出率存在性别及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