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婴儿在先天性肛门闭锁二期手术中,在直肠腔内应用胃镜离断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作用。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通外科因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尿道瘘行二期肛门成形术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为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尿道瘘已行一期结肠造瘘术后。均为男性患儿,平均手术年龄为3.9个月,手术年龄范围为2.8~6.3个月;平均体重为7.5 kg,体重范围为5.9~9.0 kg;造瘘口位于右上腹1例,脐上中腹部3例,左上腹2例,左下腹2例。因为本研究患儿年龄较小,肠腔细小、薄弱,故应用成人的普通电子胃镜在结肠、直肠内操作。在二期肛门成形术中,均在胃镜下尝试离断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在胃镜离断黏膜后,再行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结果8例患儿,1例经胃镜多次尝试仍未能到达直肠末端而放弃胃镜下黏膜离断术。1例因术中呼吸循环不稳定,仅在胃镜下完成交接部黏膜离断术,而未连续完成腹腔镜下肛门成形术,5 d后在腹腔镜下完成肛门成形术。其余6例均完成胃镜下瘘口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离断术,并同期行腹腔镜下肛门成形术。二期术后两周行尿道造影复查未见尿道狭窄和尿道憩室。结论运用胃镜在直肠腔内游离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操作方法是可行、有效的,是目前比较准确和全新的辅助直肠末端离断的方法,也是胃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完成肛门成形术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移植血管间置、门静脉主干-肝内门静脉左支分流术在治疗小儿肝外门静脉高压中的效果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9例(男6例,女3例)因“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入院,入院后完善腹部CT、超声及门静脉血管B型超声检查,诊断为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高压和脾大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移植血管间置、门静脉主干-肝内门静脉左支分流术治疗,术中造影发现胃冠状静脉直径较细或长度不够,不能行胃冠状静脉-门静脉左支分流术治疗,遂采用移植自体血管的方式,将其两端分别与门静脉主干和肝内门静脉左支吻合.其中采用移植空肠静脉方法治疗2例,回肠静脉4例,肠系膜下静脉3例.患儿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0个月,平均24.6个月.随访期间,采用超声评估脾大小及分流血管通畅情况.记录血常规、血生化和血氨,评估脾功能亢进情况和肝功能.结果 所有患儿均成功行移植血管间置、门静脉主干-门静脉肝内左支分流术治疗.手术时间105~360 min,平均218.3 min.其中3例住院期间有输血记录.术后住院时间6~10d,平均7.2d.术后复查B型超声示脾长径为9.6~14.7 cm,厚径为3.4~5.4 cm;较术前(长径10.4~17.6 cm,厚径3.2~6.8 cm)明显降低.血常规、生化和血氨均恢复正常.随访B型超声可见分流血管通畅,血管直径为0.5~0.7 cm,平均0.6 cm;分流血管入肝血流速度为0.14~0.18 m/s,平均0.16 m/s.1例患儿复发,采用保守治疗有效.结论 移植血管间置、门静脉主干-门静脉肝内左支分流术是治疗小儿肝外门静脉高压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患儿不能采用胃冠状静脉-门静脉左支分流术治疗时可考虑采用该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3.
美克尔憩室的诊断与治疗回顾(附39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美克尔憩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992年2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39例美克尔憩室患儿的诊治经过。结果10例诊断为阑尾炎,6例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在手术探查时发现美克尔憩室,20例持续便血患儿手术探查时发现美克尔憩室,1例先天性高位肛门闭锁患儿手术时发现美克尔憩室,2例诊断为肠梗阻患儿中一例为美克尔憩室及邻近肠管扭转,另一例形成内疝,所有查出美克尔憩室者均行憩室切除而治愈。结论手术前对憩室的诊断率低,术中疏忽等常常延误美克尔憩室的诊断与治疗,应引起小儿外科医生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回顾经治的贲门失弛缓症手术病例,比较传统的开放Heller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共有22例贲门失弛缓症儿童接受手术治疗,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开放手术组(n=12)和腹腔镜手术组(n=10).2组病例均采用改良的Heller肌层纵行切开术,且全部附加部分胃底折叠术.通过2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进固体食物时间比较2种手术的短期疗效.通过术后随访的症状评分、造影食管上段最大横径差和食管下段最窄横径差等指标,比较2组患儿手术的长期疗效.结果 比较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组患儿病程(27.3±23.7和30.7±36.3)、术前症状评分(5.7±2.4和6.1±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96,P=0.652).二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输血者及严重术中并发症者,腹腔镜手术无中转,腹腔镜组失血量(5.9±5.0)ml明显少于开放于术组(26.7±13.2)ml(P<0.01),手术时间(98.5 min±23.2 min和118.8min±22.8min)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二组患儿术后平均症状评分均接近0分(P=0.899),但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4.3±1.3)d和术后进食固体食物时间(7.7±4.1)d显著短于开放手术组(7.8±1.3)d和(17.4±11.1)d,(P<0.01和P=0.014).经过(45.1±26.6)个月的随访,食管最大横径差(9.9mm±7.9mm和6.6 mm±5.6mm)和食管下端最窄横径差(5.5 mm±4.8mm和5.2 mm±2.3 mm)两项指标在2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P=0.830),2组中所有病例均无吞咽困难复发、无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者.结论 对儿童贲门失弛缓症,腹腔镜Heller手术能达到与传统开放经腹Heller手术相同的长期疗效,且术后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疑似全结肠巨结肠病例行急诊回肠造瘘术后二期手术的诊疗流程及手术方案。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2例回肠造瘘术后的疑似全结肠巨结肠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手术年龄3~13个月,平均年龄5.8个月。经下消化道造影后24 h复查腹平片及直肠测压检查。均行术中回结肠多处活检,冰冻病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决定下一步手术方案。结果11例诊断为全结肠巨结肠,行经腹部切口辅助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全结肠切除回肠肛门吻合术)。2例确诊为长段型巨结肠,1例确诊为常见型巨结肠,行巨结肠根治术。8例排除巨结肠及巨结肠同源病,行关瘘术。术后患儿恢复可。结论对于因疑全结肠巨结肠而行回肠造瘘的患儿,二期手术前可行下消化道造影,造影后24 h复查腹平片以评估远端肠管排钡功能。术中行回结肠多处浆肌层活检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病变范围,从而指导二期手术方案的选择,是一种可靠、可行、简便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诊治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所致胃穿孔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收治本症患儿的临床及相关资料。结果:患儿在生后1-4d发病。 临床表现有拒奶、器闹、腹胀、呕吐及呼吸困难。腹部立位X线平片均显示膈下有大量游离气体,无明显胃泡显影。本组胃壁肌层缺损面积为7.5-56.0cm^2,平均31.75cm^2。结论:①胚胎较早期出现持续、慢性缺氧的新生儿有可能存在胃壁肌层缺损。②生后早期出现不能解释原因的胃泡胀气、内容物滞留的患儿要警惕本症的可能性。③疑为本症者行腹部立位X线平片及B超协助诊断,发现气腹即有手术指征。④注意前驱症状,尽快明确诊断、积极手术治疗、加强抗感染、抗休克和支持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holestasis,PFIC)是一种严重的胆汁淤积性肝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作者近期对1例PFIC部分胆汁内分流术后再发黄染的患儿进行结肠镜检查,现汇报如下:患儿,女,2岁3个月,因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行胆囊结肠吻合术后8个月,再发黄染,经口服利胆药无好转,渐加重20d人院。体查:皮肤巩膜黄染,伴全身瘙痒,躯干四肢多处有抓痕,腹胀腹软,可见手术瘢痕,肝肋下3em,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6年3月确诊的2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 男15例,女6例,就诊时年龄7个月至16岁9月,病程40 d至4年,呕吐和吞咽困难是最多见的症状,其次为咳嗽、反酸、胸骨后疼痛、体重增长缓慢等.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消化道造影、电子胃镜、食管高分辨测压等诊断,治疗包括口服硝苯地平、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和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开胸及腹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Heller手术).结论 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食管高分辨测压可对本病进行分型和手术疗效评估,腹腔镜下Heller手术+胃底折叠术和POEM术损伤小、恢复快、手术效果显著,是本病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婴儿在先天性肛门闭锁二期手术中,在直肠腔内应用胃镜离断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作用。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通外科因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尿道瘘行二期肛门成形术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为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尿道瘘已行一期结肠造瘘术后。均为男性患儿,平均手术年龄为3.9个月,手术年龄范围为2.8~6.3个月;平均体重为7.5 kg,体重范围为5.9~9.0 kg;造瘘口位于右上腹1例,脐上中腹部3例,左上腹2例,左下腹2例。因为本研究患儿年龄较小,肠腔细小、薄弱,故应用成人的普通电子胃镜在结肠、直肠内操作。在二期肛门成形术中,均在胃镜下尝试离断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在胃镜离断黏膜后,再行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结果8例患儿,1例经胃镜多次尝试仍未能到达直肠末端而放弃胃镜下黏膜离断术。1例因术中呼吸循环不稳定,仅在胃镜下完成交接部黏膜离断术,而未连续完成腹腔镜下肛门成形术,5 d后在腹腔镜下完成肛门成形术。其余6例均完成胃镜下瘘口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离断术,并同期行腹腔镜下肛门成形术。二期术后两周行尿道造影复查未见尿道狭窄和尿道憩室。结论运用胃镜在直肠腔内游离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操作方法是可行、有效的,是目前比较准确和全新的辅助直肠末端离断的方法,也是胃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完成肛门成形术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食管狭窄的患儿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而好转,但对于重度食管狭窄和伴有原发病的食管狭窄,手术治疗是必须的.如何达到准确而有效的外科手术目的?本文对4例双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狭窄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希望在双镜联合治疗方面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