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表皮角朊细胞(keratinocyte,KC)是皮肤创伤后"再上皮化"过程中的主要功能细胞,其增殖和移行是创缘皮肤早期修复的重要生物学过程[1,2]。在体内外环境下探索和检测各种分子类药物、纳米颗粒材料等对KC增殖、移行和分化的功效以及创伤后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快速修复,是微创治疗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3]。KC的培养作为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前提,因其在体外环境贴壁性差,细胞活力低,增  相似文献   
2.
目的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当前微创外科手术的前沿领域。本文通过回顾分析和总结我中心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小儿外科手术资料,为今后深入开展机器人小儿外科手术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 2007~2012年,我中心累积采用机器人辅助完成小儿外科手术20例(男女各10例;平均年龄10.7岁)。手术包括9例胃底折叠术、5例肾盂成形术、2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2例食管部分切除术、1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和1例可控性尿流改道术。结果 9例胃底折叠平均手术时间为220.1 min,5例肾盂成形平均手术时间为204.2 min。1例胆总管囊肿术中因组织分离困难而中转开腹。1例先天性食管狭窄伴食管气管瘘行食管部分切除术后2周复发,经二次手术治愈。结论机器人手术是小儿微创外科治疗的有效手段。仍需对患儿长期随访,以进一步评估机器人手术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婴儿在先天性肛门闭锁二期手术中,在直肠腔内应用胃镜离断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作用。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通外科因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尿道瘘行二期肛门成形术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为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尿道瘘已行一期结肠造瘘术后。均为男性患儿,平均手术年龄为3.9个月,手术年龄范围为2.8~6.3个月;平均体重为7.5 kg,体重范围为5.9~9.0 kg;造瘘口位于右上腹1例,脐上中腹部3例,左上腹2例,左下腹2例。因为本研究患儿年龄较小,肠腔细小、薄弱,故应用成人的普通电子胃镜在结肠、直肠内操作。在二期肛门成形术中,均在胃镜下尝试离断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在胃镜离断黏膜后,再行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结果8例患儿,1例经胃镜多次尝试仍未能到达直肠末端而放弃胃镜下黏膜离断术。1例因术中呼吸循环不稳定,仅在胃镜下完成交接部黏膜离断术,而未连续完成腹腔镜下肛门成形术,5 d后在腹腔镜下完成肛门成形术。其余6例均完成胃镜下瘘口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离断术,并同期行腹腔镜下肛门成形术。二期术后两周行尿道造影复查未见尿道狭窄和尿道憩室。结论运用胃镜在直肠腔内游离直肠尿道瘘交界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操作方法是可行、有效的,是目前比较准确和全新的辅助直肠末端离断的方法,也是胃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完成肛门成形术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肿瘤是在致瘤因素作用下机体局部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其不成熟的分化、增生和异质性特点,使瘤组织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包括侵袭性、远处转移、消耗性,以及压迫脏器组织和血管.  相似文献   
5.
例1男,9岁。因车祸后发生腹腔内出血、休克,在当地医院行剖腹探查术。术前在患儿胃内引流出鲜血,术中见脾粉碎性破裂。行脾切除术。因肝脏顶部膈面肝实质破裂,行修补缝合术。手术后胃管内有鲜血溢出,伴腹痛、黑便和发热。术后5d突然右上腹痛、呕鲜血和排大量血便,伴低血压。采取输血、补液和药物止血等措施后消化道出血不见  相似文献   
6.
双钩套扎针辅助小儿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双钩套扎针经腹壁穿刺技术辅助小儿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我中心对25例小儿单纯性和化脓性阑尾炎患儿,术前彩超均可探及阑尾回声,阑尾直径0.6~1.5 cm.男15例,女10例;年龄3~12岁,平均8.5岁.病例包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8例,慢性阑尾炎6例.采用双钩套扎针辅助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经脐单孔腹腔镜监视下,将双钩套扎针钩挂结扎线经右下腹横纹穿刺,在同一穿刺点经腹壁分次带入结扎线,分别结扎阑尾根部和远端、以及阑尾系膜,然后电钩离断并取出病变阑尾.结果 25例患儿均采用该技术成功切除阑尾.手术时间30~55 min,平均(36±5.69) min.全部患儿术后6~12 h可自行下床活动;术后1d恢复胃肠功能并进流食.住院2~6d(平均3.5d).经1~6个月随访,患儿均无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盆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双钩套扎针辅助小儿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简便方法,可消除单纯经脐部操作的筷子效应,是治疗不包裹阑尾炎又一选择性技术.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肝门空肠吻合手术治疗胆道闭锁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前治疗先天性胆道闭锁标准术式是肝门肠吻合术,这是腹部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之一,对患儿打击大。为减少对患儿的损伤,有些学者开始研究探讨经腹腔镜行此手术的可行性。但是例数极少,经验不多。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胰管发育与十二指肠乳头异位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十二指肠乳头的开口代表胚胎发育时期肝憩室的发生部位,而胰腺、胆总管和肝脏均起源于肝憩室。前续研究显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胰胆合流异常和十二指肠乳头异位密切相关。本文探讨胰管发育异常和十二指肠乳头异位之间的关系。方法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118例,胰胆管造影了解其胰胆合流异常、十二指肠乳头异位及胰管发育异常情况,以11例年龄相仿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胆结石患儿的胆道造影结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中,11例患儿的十二指肠乳头均位于十二指肠降部。11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中,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于降部38例,占32.2%,其余80例患儿,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于降部以远,占67.8%。对于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以远的患儿,合并胰管发育异常者明显高于乳头开口位置正常者(十二指肠降部)(P<0.01)。乳头开口位置正常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合并胰管发育异常仅占23.7%;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以远的患儿合并胰管发育异常仅占49.5%。乳头开口位置正常和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以远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合并胰管扩张的发生率分别为7.9%和28.7%,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胰管发育异常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重要病理改变,提示胚胎发育早期肝憩室的发育异常,可能是引起胆道扩张、胰管发育异常和乳头异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一种使用双钩疝针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并脐内侧襞遮盖加强修补术。 方法59例小儿腹股沟巨大疝在脐单孔腹腔镜监视下,将双钩疝针钩挂结扎线经腹横纹内环体表投影处穿刺至内环前壁腹膜外,借助水分离技术于腹膜外套扎内环;疝针带线再次进针入腹,穿过同侧脐内侧襞后预置结扎线,疝针再返回内环外侧间隙至精索血管前穿透后腹膜、进入腹腔钩挂预置线牵出体外结扎,使脐内侧襞遮盖已结扎内环区域加强修补。 结果59例患儿的65侧巨大疝成功实施内环结扎并脐内侧襞遮盖术(包括3例复发疝和1例复合疝),其中16例对侧隐性疝给予同时单纯内环结扎。单侧和双侧腹股沟疝的手术时间分别为 (11.2 ± 2.2)min和 (15.8 ± 2.7)min。其中术后1例鞘膜积液和2例线结反应,无复发疝、医源性隐睾或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双钩疝针腹膜外注水分离技术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并脐内侧襞加强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简便方法。瘢痕隐蔽、美观,是治疗小儿巨大腹股沟疝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10.
创伤后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快速修复是微创治疗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为实现上述目的,各种生物学技术已渗透到该领域内,包括干细胞技术、再生医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等。在干细胞技术领域,表皮干细胞( epidermal progenitors ,EP )被认为是一种专能干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表皮基底部和毛囊隆突中,不但能维持皮肤的更新代谢,而且能有效促进皮肤创伤后的修复,已成为创伤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从1975年Rheinwald 和Green[1,2]成功进行体外表皮角朊细胞培养并提出表皮层内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开始,到后来在Wistar大鼠及57BL/6J小鼠等动物内成功获取EP[3,4],人们在持续补充对EP认知的同时,不断尝试各种生物学技术与EP相结合,拓宽其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