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7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眼科学   2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两组不同病程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患者(ICNV)的疗效。方法 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患者36例36眼,按病程分为A(病程<3个月)、B(3个月≤病程<6个月)两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玻璃体腔ranibizumab注射治疗。治疗前检查两组受检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屈光度、眼压、散瞳查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病灶与中心凹的位置关系以及CMT、FFA。治疗后每月检查两组受检者BCVA(logMAR)、眼压、散瞳查眼底、OCT查CMT,必要时重复造影确定是否需要眼内重复注射。对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的BCVA(logMAR)、CMT、眼压,并统计6个月时的注射次数。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后的1、3、6个月随访时,BCVA及CMT均有明显改善, P<0.05。而两组间在治疗后的1、3、6个月随访时, BCVA及CMT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至随访6个月时,A组的注射次数(1.3±0.5)次少于B组(2.1±1.2) 次(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能够快速有效的改善ICNV患者病情,发病早期治疗可以减少注射次数,降低注射风险并减少治疗的成本。  相似文献   
2.
3.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HRP)是高血压病患者合并的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视网膜血管病变为特征的疾病.目前HRP的临床意义尚不完全清楚.HRP与高血压心、肾、大血管等靶器官损害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HRP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有无预测意义目前报道较少.我们对一组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眼底和全身检查,观察HRP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济南市第一、二、三、四、五人民医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00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3例,女性157例.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56.9±10.3)岁.均符合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高血压病诊断际准[1].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伴有糖尿病、冠心病、原发性肾脏疾病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所有患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和实验室、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为单眼和(或)双眼HRP的患者为病例组,双眼底均无异常改变的患者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两组不同病程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患者( ICNV)的疗效。方法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患者36例36眼,按病程分为A(病程<3个月)、B(3个月≤病程<6个月)两组。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玻璃体腔ranibizumab注射治疗。治疗前检查两组受检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屈光度、眼压、散瞳查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查病灶与中心凹的位置关系以及CMT、FFA。治疗后每月检查两组受检者BCVA( logMAR)、眼压、散瞳查眼底、OCT查CMT,必要时重复造影确定是否需要眼内重复注射。对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的BCVA( logMAR)、CMT、眼压,并统计6个月时的注射次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治疗后的1、3、6个月随访时,BCVA及CMT均有明显改善, P<0.05。而两组间在治疗后的1、3、6个月随访时, BCVA及CMT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至随访6个月时,A组的注射次数(1.3±0.5)次少于B组(2.1±1.2)次(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能够快速有效的改善ICNV患者病情,发病早期治疗可以减少注射次数,降低注射风险并减少治疗的成本。  相似文献   
5.
眼内淋巴瘤是指发生于葡萄膜、视网膜及玻璃体的淋巴瘤,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密切相关.该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诊断较为困难,常易误诊为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等而延误诊治.本病预后不良,生存期短,常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而死亡.我们曾诊治1例眼内淋巴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1病例患者男,47岁.因“外伤后右眼球脱出5h”于2010年11月18日23:00来我院就诊.患者5h前工作时不慎摔倒,右眼撞于手推车的车把上,当时感右眼剧痛、视物不见,眼球脱出眼眶外,在当地医院就诊后未行特殊处理急转入我院.入院检查:右眼无光感,右眼上下睑无明显裂伤,右眼球脱出眼眶外,角膜上翻,尚透明,前房深度正常,部分巩膜可见暗黑色淤血,瞳孔散大约6mm,对光反应消失,视神经断离,暴露于下眼睑处(图1).左眼视力1.0,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眼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前后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探讨其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PCV的34例患者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确诊后接受PDT治疗.治疗前后均行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矫正视力及频域OCT检查.测量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和基底宽度、视网膜脱离(RD)高度和基底宽度、黄斑中心区厚度(CST)及6 mm直径范围内黄斑容积(MV).治疗前患眼平均logMAR矫正视力0.66±0.32;OCT检查均可见明显PED及神经上皮脱离.对比观察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OCT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视力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1、3、6、12个月,患眼平均logMAR矫正视力分别为0.58±0.27、0.48±0.38、0.51±0.37、0.50±0.36.治疗前后视力比较,治疗后1、6个月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2、1.96,P>0.05);治疗后3、12个月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2.10,P<0.05).治疗后1、3个月PED高度(t=1.07、1.50)和基底宽度(t=1.39、1.5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PED高度(t=2.34、2.03)和基底宽度(t=2.08、2.0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3、6、12个月RD高度(t=2.22、2.99、3.30、3.95)和基底宽度(t=2.55、3.33、3.11,3.9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3,6,12个月CST (t=2.71、3.55、3.81、3.21)和MV(t=2.10、3.30、3.62、4.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V患眼视力与PED基底宽度、RD高度和基底宽度、CST及MV均呈负相关(r=-0.88、-0.89、-0.92、-0.86、-0.94,P<0.05);与PED高度无相关性(r=-0.70,P>0.05).结论 PDT治疗后PCV患眼PED高度和基底宽度、RD高度和基底宽度、CST和MV均较治疗前降低.PCV患眼视力与PED基底宽度、RD高度和基底宽度、CST、MV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变化是早期间接反映脑动脉缺血改变的一种可靠方法[1].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I)测量高血压患者眼部血管的血流速度,可了解眼部的灌注状态.但目前的研究通常仅对高血压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2,3],未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PR)进行分级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07例2型糖尿病患者做眼底检查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分为糖尿病正常眼底(NDR)9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209例,其中单纯型视网膜病变(SDR)157例,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52例,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检测.结果 HbAlc水平越高,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越高(P〈0.01).SDR组HbA1c明显高于NDR组(P〈0.05),PDR组高于S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PG水平在SDR组与NDR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控制血浆葡萄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助于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眼前房内出现大量胆固醇结晶较少见。国内报道不多。作者遇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