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糖尿病足湿性坏疽采取快速木乃伊化策略,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快速木乃伊化治疗的19例糖尿病足湿性坏疽病人的临床资料,以及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21例糖尿病足湿性坏疽病人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足跟部和第1跖趾关节处木乃伊化时间较短(3 d),而足趾木乃伊化时间较长(5~9 d)。木乃伊化组和传统治疗组在治疗后第3天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1.8)×109/L vs.(10.2±2.0)×109/L,P>0.05],而C反应蛋白(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6.8)mg/L vs.(36.5±7.21)mg/L,P<0.05];治疗后第6天,木乃伊化组病人WBC及CRP较传统治疗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木乃伊化组相较于传统治疗组感染扩散发生率(15.79%vs.47.62%,P<0.05)及截肢发生率(21.05%vs.47.62%,P<0.05)均明显降低,而愈合率(89.47%vs.71.43%)及病死率(10.53%vs.2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木乃伊化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过敏等并发症。结论湿性坏疽组织快速脱水达到木乃伊化是一种有效控制感染的方法,可减少感染扩散并降低截肢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去腐生肌”具有独特临床疗效和鲜明中医特色,是慢性疮面治疗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目前对“去腐生肌”的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且不全面。结合文献及临床实践,将“去腐生肌”重新定义为“去除一切阻碍疮面愈合的增多或新生病理产物,创造有利于或促进疮面愈合的疮面状态或新生产物的过程”。该定义全面考虑了去腐生肌所涉及的有形之腐和无形之腐、有形之肌和无形之肌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认为去腐与生肌之间存在“去腐生肌-肌生腐去-腐去肌生”这一动态过程,即去腐是生肌的必然条件,生肌是去腐的最终结果,临床中可依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内治、外治手段来实现去腐和生肌。通过重新认识去腐生肌,以期为慢性疮面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津沽疮疡学术流派创始人高思敬与以高秉钧为代表的心得派学术思想进行相关性探讨,发现在清末外科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流派纷起之时,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著名外科医家高思敬与心得派创始人高秉钧在人文历史地理背景方面较为相近,前者对于后者学术思想有着超乎寻常的倾慕与效仿。二者在对疔疮、流注等外科疾病的辨证、治法及刀针应用等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高思敬在高秉钧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延伸与创新。高思敬与高秉钧之间学术思想存在一定延续性,不除外高思敬间接私淑高秉钧学术思想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完全无细胞人羊膜基质(thoroughly acellular human amniotic membrane,TAHAM)在体外与成纤维细胞的黏附方式.方法 原代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HFF)种植于平皿、基质胶及用胰酶悬吊法制作的TAHAM.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TAHAM的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检测TAHAM的应力、应变.免疫荧光染色观察Ⅰ、Ⅲ、Ⅳ、Ⅵ型胶原、层黏连蛋白、纤维结合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转化生长因子-β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HFF在TAHAM上的细胞形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α5整合素、桩蛋白和纤维结合蛋白的空间关系.结果 TAHAM内无细胞,在扫描电镜下TAHAM表面呈纤维完整的网状结构.免疫荧光显示Ⅰ、Ⅲ、Ⅳ、Ⅵ型胶原、层黏连蛋白、纤维结合蛋白染色阳性,转化生长因子-β1、转化生长因子-β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染色阴性.新鲜羊膜和TAHAM的过渡应力、过渡应变、破坏应力、破坏应变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FF在TAHAM上呈纺锤形,复层生长为相互连接的细胞团并长入TAHAM;HFF中的α5整合素(绿色)、桩蛋白(红色)及其分泌的纤维结合蛋白(蓝色)三色共聚焦形成白色条带.HFF在TAHAM上呈直线运动,在平皿上为无规则运动.结论 TAHAM保留了羊膜的原有主要成分和力学特征,HFF可在TAHAM上形成三维黏附,其细胞形态及细胞移动方式符合三维黏附特征.
Abstract:
Objective Three-dimension (3D) cell matrix adhesion in vivo is fundamentally important for a wide variety of cellular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henomena, however, the cell-matrix 3D adhesion is hardly observed in vitro. We present the 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 (HFF) formed 3D adhesion complexes on the thoroughly acellular human amniotic matrix (TAHAM). Methods TAHAM were produced by suspending digestion with trypsin. The HFF were seeded on 6 well plate, matrigel and TAHAM individually.The light microscope,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immunofluorescence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detect the type Ⅰ , Ⅲ, Ⅳ, Ⅵ collagen, laminin, fibronectin, TGF-β1, TGF-β2, FGF of the TAHAM.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was engaged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y of HFF. The time-lapse CCD and the trace analysis software were employed to prescribe the cell migration. The 3D adhesion foci were identified by the laser confocal microscope. The strain of the TAHAM was tested by the universal mechanical testing instrument. Results The fibers of the TAHAM were intact, type Ⅰ , Ⅲ,Ⅳ, Ⅵ collagen, laminin, fibronectin were positive, TGF-β1, TGF-β2, FGF were negative. HFF had a bipolar extension to form multilayer cell clusters networks and grew into the matrix. All of the seeded cells survived three weeks under regular culture without transfer. On TAHAM, HFF moved in a straight line with a speed of 12 μm/h. α5 integrin (green), paxillin (red) and fibronectin (blue) co localized to form 3D adhesion complexes (white). Conclusion The main molecular components and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is preserved in TAHAM. HFF forms 3D adhesion complexes on TAHAM. Cell morphology and migration of HFF on TAHAM correspond to that under 3D adhesion behavior.  相似文献   
5.
偎脓长肉是中医治疗疮面的特色外治理论之一.邪腐已去应用生肌类药物外敷疮面促使"脓"生,可保护疮面、促进愈合.中药偎出之脓属"津液"范畴,在药偎脓生过程中药物和疮面充分作用,药物有效成分主动促进疮面发生一系列的微环境改变.药物作用于疮面后,疮面产生脓,使得药物与疮面形成了温度、湿度适宜的微环境,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释放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糖尿病足湿性坏疽采取快速木乃伊化策略,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快速木乃伊化治疗的19例糖尿病足湿性坏疽病人的临床资料,以及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21例糖尿病足湿性坏疽病人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足跟部和第1跖趾关节处木乃伊化时间较短(3 d),而足趾木乃伊化时间较长(5~9 d)。木乃伊化组和传统治疗组在治疗后第3天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1.8)×109/L vs. (10.2±2.0)×109/L,P>0.05],而C反应蛋白(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6.8)mg/L vs.(36.5±7.21)mg/L,P<0.05];治疗后第6天,木乃伊化组病人WBC及CRP较传统治疗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木乃伊化组相较于传统治疗组感染扩散发生率(15.79% vs. 47.62%,P<0.05)及截肢发生率(21.05% vs. 47.62%,P<0.05)均明显降低,而愈合率(89.47% vs. 71.43%)及病死率(10.53% vs. 2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木乃伊化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过敏等并发症。结论 湿性坏疽组织快速脱水达到木乃伊化是一种有效控制感染的方法,可减少感染扩散并降低截肢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腐再生法对糖尿病足坏死肌腱的化除及对伤口的愈合的初步机制。方法:107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化腐再生组35例,化腐组36例,再生组36例,针对其创面情况适时行蚕食清创,而后分别采用不同药物换药治疗,在治疗0、3、7、14天分别提取伤口分泌物进行各项生化指标及pH值检测,并对化腐再生组分泌物行扫描电镜检测,观察三种换药方法对糖尿病足肌腱坏死创面康复的影响,并分析其初步机制。结果:8周后观察化腐再生组坏死肌腱治疗后较其他两组脱落明显;创面分泌物中的总蛋白、总氨基酸、总DNA、总一氧化氮(NO)及溶菌酶含量随时间延长显著增加,其中各项指标化腐再生组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腐再生组各阶段分泌物pH值更加符合伤口愈合pH值曲线;分泌物电镜观察显示化腐再生法处理过的伤口分泌物逐渐浓稠,白细胞活性增强。结论:应用化腐再生法治疗能够明显调动起有益于伤口修复的活性因子,并顺应伤口愈合规律,提供适宜伤口修复的外环境,从而促进糖尿病肌腱坏死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8.
化腐再生法治疗糖尿病足肌腱坏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化腐再生法对糖尿病足坏死肌腱的化除及对伤口愈合的影响。 方法: 107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化腐再生组35例,化腐组36例,再生组36例,针对其创面情况适时行蚕食清创,而后分别采用不同药物换药治疗,观察8周后坏死肌腱脱落、伤口愈合状况以及治疗前后血常规分析中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的变化。同时在治疗0,3,7,14 d分别提取伤口分泌物进行病理涂片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6 (IL-6)检测,观察3种换药方法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影响,并加以分析。 结果: 化腐再生组坏死肌腱治疗后较其他两组脱落明显;3组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均呈下降趋势,化腐再生组下降迅速,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物病理涂片化腐再生组及化腐组炎细胞较再生组明显减少;3组分泌物TNF-α均呈上升趋势,化腐再生组较其他3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分泌物IL-6在早期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化腐再生组分泌物IL-6值较其他组上升时间及回落时间较其他组迅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化腐再生法换药,能够尽早液化坏死肌腱及坏死组织,促进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菠萝蛋白酶在象皮生肌膏联合作用下使创面引流通畅,激活并增强机体持久的抗炎免疫机制,从而利于控制糖尿病足感染,促进创面的愈合有关。  相似文献   
9.
菠萝蛋白酶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创面处理的过程需要很多方法的协作,包括清创、控制感染、足够的血管形成、减轻负担、适量营养摄入、血糖控制等[1]。但是,对于急性创面和慢性创面的愈合,其变迁过程是不同的。急性创面的愈合表现为一系列有序的、可以预测的事件的串联过程,都是时限性的,预后较好;慢性创面往往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