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4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压力性尿失禁的TVT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压力性尿失禁为腹内压突然增高时 (如咳嗽、打喷嚏、大笑或体力活动期间 )尿液的非随意性排出 ,常给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带来一系列社会、精神、家庭、职业、体力和性生活方面的困扰 ,生活质量受到明显损害。本研究报告我院采用经阴道无张力尿道吊带 (tension free vaginal tape,TVT)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情况。1 资料和方法1.1 入选 TVT手术者条件  (1)常规检查 :精神、神志正常 ;无严重贫血、白细胞低下症 ;肝肾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 ;无怀孕或期望再生育 ;未接受抗凝治疗 ;无急性泌尿道感染 ;无慢性咳嗽、咳痰 ;心电图检查无严重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尿道压力分布图(UPP)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的预测.方法:用改良苄胺唑啉UPP试验将BPH患者分为阳性及阴性组,比较UPP图诸参数之差异.结果:143例BPH患者行改良苄胺唑啉UPP试验,阳性64例,占全部病例(457例)的14.0%.资料完整者阳性组(38例)及阴性组(28例)试验前最大尿流率(Qmax,ml/s)及UPP诸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阳性组Qmax增加、UPP诸参数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阳性组试验前后相比膀胱颈压及前列腺部压力降低低于膜部,试验后此两处压力相对值增高.结论:用UPP图形不能代替苄胺唑啉UPP试验来预测BPH患者α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BPH伴功能性梗阻者对α受体阻滞剂最敏感区是远段尿道括约肌.  相似文献   
3.
百令胶囊在肾移植术后早中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研究百令胶囊在肾移植术后早,中期的免疫抑制作用,将肾移植患者分为3组,A组为百令胶囊+Pred+CsA,B组为百令胶囊+Pred+CsA+AzaC组为Pred+CsA+Aza。结果:1.急性排斥发生情况:A组16.5%(33/200),B组11.79%(33/280),C组16%(16/100),2.肝功能损害情况;A组18.5%,B组为21.07%,C组25%,3.白细胞下降,A组无,B组12  相似文献   
4.
5.
膀胱过度活动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膀胱过度活动症 (overactivityblad der )简称膀胱过动症 ,包括不稳定膀胱及逼尿肌反射亢进 ,在神经性膀胱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 ,在非神经性膀胱则称为逼尿肌不稳定[1,2 ] 。一、膀胱尿道活动的神经控制排尿活动分为非主动及主动排尿活动两种 ,后者主要指排尿期因某种原因要求中止排尿 ,而贮尿期因某种原因要求开始排尿与非主动性排尿活动无甚区别[3 ] 。非主动排尿活动 :排尿活动属人类情感运动 ,情感运动中枢在视前区及中脑导水管区 ,调节排尿、性活动等。中脑导水管周围黑质接受经盆神经传入的膀胱副交感A δ传入纤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及传统开放手术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 肾肿瘤患者53例.年龄25~82岁,平均51岁.分别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A组,27例)或开放手术根治性肾切除术(B组,26例).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手术前及术后1、3、5 d 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25、CD69、CD95、CD95L),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2组手术均获成功.A组平均手术时间(67±10)min,B组为(69±11)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22).术中失血量A组(72±10)ml,B组(154±20)ml(P=0.00).术后使用止痛剂A组2例次、B组20例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4,P<0.01).2组患者术前CD95L[(1.974±0.75)%、(1.74±0.80)%]均高于参考值(0.3%~0.8%)(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及术后1、3、5 d CD25分别为(15.55±6.82)%、(15.99±10.78)%、(19.05±5.45)%、(15.09±7.93)%,术后3 d CD25升高(P<0.05).A组CD25分别为(11.81±6.21)%、(15.26±9.39)%、(26.04±15.88)%、(14.80±7.78)%,术后3 d CD25升高(P<0.05).2组术后3 d CD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D3分别为(68.80±11.73)%、(62.63±11.62)%、(64.10±13.38)%、(68.92±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分别为(42.15±7.81)%、(36.39±7.97)%、(38.10±7.58)%、(42.61±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1).B组术后1、5 d CD8[(24.80±10.97)%、(23.54±9.86)%]高于A组[(23.01±6.73)%、(21.42±5.92)%],B组术后3 d CD69(5.96±2.65)%明显高于A组(3.53±1.61)%,B组术后5 d CD95(23.15±5.90)%明显高于A组,(19.20±4.47)%,B组术后1、5 d CD95 L[(2.25±1.13)%、(1.91±0.99)%]明显高于A组[(1.75±0.80)%、(1.33±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能更好地保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经后腹腔单切口腹腔镜肾盂成形术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后腹腔单切口腹腔镜技术行离断式肾盂成形手术的临床效果和技术方法.方法:采用单切口腹腔镜技术经后腹腔对2例确诊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狭窄的患者实施离断式肾盂成形术(dismembered anderson-hynes pyeloplasty),采用腰部腋中线切口,长约2.5cm,置入自制的单切口Port,手术过程分别使用Cambridge endo可弯单通道腹腔镜器械、超声刀、普通持针器、普通腹腔镜器械等.结果: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未中转开发手术,亦未增加皮肤切口,手术时间分别为230 min、160 min,术中出血60 ml、40 ml,术后住院时间均为6天,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6周拔除双J管并复查B超、IVU,肾积水明显减轻,吻合口无狭窄.结论:经后腹腔单切口腹腔镜肾盂成形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更小、美容效果更好的特点.随着单孔腹腔镜器械以及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这项技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单切口经腹腔内途径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初步经验、可行性、操作难点,评价该技术在肾上腺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2009年7月~2009年9月,我科采用经腹腔内途径单切口腹腔镜技术,对10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行切除术。统计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以及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自制3通道连接装置并通过长约2.5~3cm皮肤切口与腹腔内联通,手术过程中分别使用CambridgeEndo头端可弯腹腔镜器械、超声刀技术、Hem—o-lok等。结果:10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无一例增加切口辅助操作或中转开放。手术时间平均110.5min(62~148min),术中平均出血36ml(10~60ml),术后1天拔除胃管、导尿管,术后3天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4~6天。全部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血压明显波动、大出血、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单切口经腹膜内途径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可行性强、安全性高;但操作难度大、学习曲线较长。因此手术器械及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有助于单切口腹腔镜在泌尿外科微创领域更为广阔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前列腺癌PSA特异性树突状细胞(PSADC)瘤苗,并观察其体外免疫活性,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离骨髓前体细胞,大量制备骨髓DCs(bone marrow derived DC,BMDC);分别以PSA、癌细胞裂解产物(lysate,Lys)、无关蛋白卵清蛋白(Ova)冲击DC制备PSADC、LysDC、OvaDC瘤苗。ELISA法检测PSADC瘤苗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12 p70和IL1β)水平的变化;观察PSADC瘤苗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活性和诱导抗原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并与LysDC、OvaDC瘤苗及未加入抗原冲击的DC(NonDC)组作比较。结果:成功获得成熟DC,纯度可以达到>95%。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PSADC、LysDC和OvaDC组培养上清中IL12 p70和IL1β水平均较NonDC组明显升高(P<0.05)。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显示:PSADC、LysDC组DCs刺激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优于OvaDC、NonDC组(P<0.01);PSADC、LysDC组培养上清中IL2、IFNγ水平明显高于后两者(P<0.01),而IL10和IL4水平下调(P<0.05)。PSADC、LysDC组可产生针对PSA和肿瘤裂解物的DTH反应,而对无关抗原无效(P<0.05)。与OVADC、NonDC组相比,LysDC、PSADC组体外诱导的CTL细胞对LNCaP细胞的杀伤活性较强 (P<0.05),且具有抗原特异性。结论:利用PSA蛋白冲击DC可成功制备PSA特异性DC瘤苗,该瘤苗体外具有较强的免疫活性,能有效杀伤LNCaP细胞。  相似文献   
10.
研究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诊断及预防性使用磷甲酸钠(PFA)治疗的疗效与毒副作用。采用ELISA CMV特异性抗体IgG、IgM方法,针对肾移植术后74例CMV活动期感染(34例有明显临床症状)和25例静止期患者使用PFA,另选l0例静止期病例不予处理作为对照。结果显示,无症状的活动期病例PFA平均使用12.5天后血清学结果转阴;有临床症状的34例中,应用15天后32例显效,另2例治疗1个月后血清学结果转阴,随访1年无复发;静止期治疗组用药后观察1年,发现2例血清IgM转阳,但无临床症状;对照组l0例中有3例分别于随访l、2、3个月时发生CMV活动性感染。研究表明,PFA可快速治疗CMV感染,疗效确切而显著,随访期内复发少见;静止期患者使用PFA与否,随访期内血清学的检查结果差异显著;PFA对移植肾功能无明显损害,不干扰血钙及环孢素A的代谢,是一安全而有效的治疗CMV感染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