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2 μm激光汽化切除技术联合2 μm激光膀胱颈内切开治疗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5例体积≤40 mLBPH患者,采用经尿道2 μm激光汽化切除增生前列腺联合2μm激光膀胱颈切开.观察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及残余尿量(PVR)等指标差异.结果 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输血2例;手术前后血电解质及血红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80±15)min;术后留置尿管4~6d.术后随访2~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尿道狭窄,1例术后排尿困难改善不明显者给予留置导尿管1月后成功拔除尿管.IPSS评分及QOL评分分别从(24.2±5.4)分和(4.9±0.2)分降至(7.5±1.6)分和(2.3±0.3)分;Qmax由术前(7.1±0.5)mL/s升至(18.2±1.6)mL/s;PVR由术前(82 ± 1.2)mL下降至术后(15.3±3.4)m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 μm激光汽化切除技术联合2 μm激光膀胱颈内切开治疗小体积BPH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荧光膀胱镜的应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早期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将9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分别在白光膀胱镜和5-ALA荧光膀胱镜下行TURBt,术后6周所有患者均行5-ALA荧光膀胱镜检查以观察肿瘤复发情况,并对复发肿瘤行二次TURBt。结果:行二次TURBt后,90例患者中,25例(27.7%)发现有肿瘤发生,其中自光膀胱镜组18例(40%),荧光膀胱镜组7例(15.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ALA荧光膀胱镜对膀胱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价值,可以显著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早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前列腺癌PSA特异性树突状细胞(PSADC)瘤苗,并观察其体外免疫活性,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分离骨髓前体细胞,大量制备骨髓DCs(bone marrow derived DC,BMDC);分别以PSA、癌细胞裂解产物(lysate,Lys)、无关蛋白卵清蛋白(Ova)冲击DC制备PSADC、LysDC、OvaDC瘤苗。ELISA法检测PSADC瘤苗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12 p70和IL1β)水平的变化;观察PSADC瘤苗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活性和诱导抗原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并与LysDC、OvaDC瘤苗及未加入抗原冲击的DC(NonDC)组作比较。结果:成功获得成熟DC,纯度可以达到>95%。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PSADC、LysDC和OvaDC组培养上清中IL12 p70和IL1β水平均较NonDC组明显升高(P<0.05)。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显示:PSADC、LysDC组DCs刺激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优于OvaDC、NonDC组(P<0.01);PSADC、LysDC组培养上清中IL2、IFNγ水平明显高于后两者(P<0.01),而IL10和IL4水平下调(P<0.05)。PSADC、LysDC组可产生针对PSA和肿瘤裂解物的DTH反应,而对无关抗原无效(P<0.05)。与OVADC、NonDC组相比,LysDC、PSADC组体外诱导的CTL细胞对LNCaP细胞的杀伤活性较强 (P<0.05),且具有抗原特异性。结论:利用PSA蛋白冲击DC可成功制备PSA特异性DC瘤苗,该瘤苗体外具有较强的免疫活性,能有效杀伤LNCaP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剜剥联合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大体积(80 ml)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空军总医院收治的82例大体积BPH患者临床资料,年龄58~84岁,平均(71.1±5.8)岁,超声测得前列腺体积81~182 ml,平均(104.4±24.2)ml,均采用经尿道2μm激光剜剥联合等离子电切术,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统计手术时间、切除前列腺重量、术中估计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输血事件、电切综合征(TURS)、术后尿失禁等,比较手术前后血电解质、血红蛋白含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 L)、最大尿流率(Qmax)等指标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06.9±30.1)min,切除前列腺组织重量(58.5±17.7)g,术中估计出血量(107.6±29.1)ml,术后膀胱冲洗时间(45.1±6.3)h,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5.1±1.4)d。手术前后血电解质、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IPSS、Qo L、Qmax等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重大手术并发症(TRUS)发生,术后大出血1例,行二次手术止血并输血;术后短暂尿失禁5例;术后3个月随访,尿路感染3例,无永久尿失禁,无尿道狭窄及膀胱颈挛缩。结论经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剜剥联合等离子电切术综合了2μm激光、等离子电刀能量平台以及剜除、剥离、电切手术方法的优势,不仅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而且能做到腺体的解剖性切除,对于治疗大体积前列腺增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特点,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2000年至2011年6月收治的9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复习并讨论。结果9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2.5~7.0am,中位直径4.2em;位于左肾6例、右肾3例,肾上、中、下极各3例。术前均诊断为肾癌,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均位于肾实质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肾嗜酸细胞瘤,大体标本特点为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淡黄或棕黄色,均质,未见明显出血坏死灶及瘢痕样病灶。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特征不明显,是易被误诊的一种较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治经验和教训.其中6例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出血,5例移植肾内动脉痉挛,3例移植肾动脉血栓形成,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结果 6例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出血患者中3例为术后动脉吻合口出血,及时手术探查缝扎止血;另3例为感染性髂外动脉与肾动脉端-侧吻合口出血,其3例均切除移植肾,修剪受损血管壁,其中2例采用自体髂内动脉片修补于髂外动脉缺损处,1例修剪受感染的血管壁后,用游离切取相应长度的自体髂内动脉段串接于髂外动脉远、近端之间,治疗效果满意.5例患者移植肾内动脉痉挛,术中给予抗痉挛处理后移植肾由暗红、质地软转为饱满红润.3例移植肾动血栓形成,1例确诊后立即手术切开肾动脉取出栓子,2例采用溶栓治疗,其3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采用球囊扩张成形术和内支架置放术,患者血压恢复正常,肾功能正常.结论 肾移植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只要诊断准确、处理及时,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一、资料与方法肝病患者103例,男89例、女13例,年龄21岁~52岁,均采用16号肝脏穿刺针行肝穿活检,肝组织固定于10%甲醛溶液,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病理医师集中读片,按1995年北京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进行慢性肝炎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0至4期),再将0、1期归为无肝纤维化组;2、3期归为肝纤维化组;4期和肝硬化者为肝硬化组。上述患者近期内采血查肝功能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胶原(PCⅢ)测定采用放免法,血清脯氨酸肽酶(PLD)测…  相似文献   
8.
9.
免疫抑制剂引起移植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血管疾病(CVD)是引起肾移植患者移植物失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应用的免疫抑制剂对CVD的危险因素有不良影响,如高血脂、高血压及移植后糖尿病(PTDM)。本篇主要阐述了免疫抑制剂对CVD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疾病(CVD)是引起肾移植患者移植物失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应用的免疫抑 制剂对CVD的危险因素有不良影响,如高血脂、高血压及移植后糖尿病(PTDM)。本篇主要阐述了免疫 抑制剂对CVD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