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治疗6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并对其中32例治疗组患者加服中药治疗,15d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5例,显著进步23例,进步4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基本治愈1例,显著进步18例,进步11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96.7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万海林 《陕西中医》2010,31(11):1538-1539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本方原治伤寒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脾胃之气,使少阳邪热趁机内陷,寒热错杂之邪干犯于中焦,致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故尔出现“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NICE减重管理模式对超重及肥胖人群体重及相关指标的管理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7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超重及肥胖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体重管理模式,观察组使用NICE减重管理模式.比较2组干预前、干...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相关症状性缺血并发症原因和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上海华山医院连续介入治疗的942例患者(1 055枚动脉瘤)中确诊的37例(3.9%,37/942)症状性缺血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措施。结果 37例患者中术中症状性缺血并发症25例(2.6%,25/942),包括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16例(瘤颈部反复操作10例、过度栓塞4例、支架贴壁欠佳2例),瘤颈部分支闭塞3例(弹簧圈表面血栓形成或瘤颈部反复操作),远端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6例(导引导管内附壁血栓脱落5例、分支血管痉挛1例);术后症状性缺血并发症12例(1.3%,12/942),包括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7例(替罗非班应用不足3例、支架贴壁欠佳1例、支架串联重叠部位血栓形成1例、弹簧圈致栓1例、重度贫血1例),瘤颈部分支闭塞1例(弹簧圈表面血栓形成),远端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4例(均为球囊闭塞试验假阴性)。37例患者均经及时抗凝、抗血小板、抗血管痉挛或术中机械碎栓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仅2例≥2分,其余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均<2分)。结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相关症状性缺血并发症病因复杂,通过及时识别并联合应用抗凝、抗血小板、抗血管痉挛和机械碎栓等介入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5.
展神经麻痹是造成眼肌麻痹及复视的常见病因。临床常见外伤、缺血、炎症及肿瘤压迫等。孤立性展神经麻痹与合并多脑神经损害的其他综合征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及处理原则。本文着重从展神经的解剖、定位诊断、常见病因及影像学特征等几个方面,对首诊眼科患者中常见累及展神经的眼肌麻痹逐一分析,并对处理原则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9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处理措施。 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9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 055个动脉瘤),分析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原因,探讨围术期用药方案,总结防治措施。 结果:本组942例患者发生出血性并发症共12例(1.27%),其中术中出血9例、术后出血3例。9例术中出血无一例致死致残,其中因弹簧圈损伤瘤腔致动脉瘤破裂6例,微导管损伤瘤腔致动脉瘤破裂2例,微导丝损伤远端小分支导致出血1例。9例患者均预后良好,出院前mRS评分较入院时未增加。术后出血3例均死亡,其中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与瘤腔栓塞不全或术后肝素化有关,1例基底节区血肿可能与术后血压一过性增高有关。 结论:术前不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肝素化可降低术中出血导致的致死率,及时识别并处理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术后出血发生率低,但预后差,病死率高。术前充分评估危险因素,术中致密填塞瘤腔,术后慎用抗凝治疗,可改善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对28例May-Thurner综合征患者,在介入治疗前着重做好心理护理及血管造影护理;术后配合患肢护理、注意抗凝用药技巧,并对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观察,严格把好出院指导关等.26例球囊扩张 支架植入后皮肤色素沉着、瘙痒全部减轻;其中21例有浅静脉曲张者自行消失,9例小腿溃疡愈合,15例水肿消退出院.  相似文献   
8.
资料 患者女性,56岁,会计.发现双眼视物遮挡1个月来诊.患者晨起注意到双眼视物模糊,无头痛、眼痛及转眼痛.无肢体麻木、无力.既往有高血压,服药控制佳.神经眼科检查:神清、言语流利、合作.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为1.0.眼底双侧视盘边界清、色红,杯盘比(C/D)分别为右眼0.4,左眼0.3.视网膜及黄斑未见明显异常(图1).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眼睑无下垂,眼球各向运动正常.眼前节(-),眼压正常.Humphrey视野检查:双眼颞侧偏盲(图2).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视交叉偏右侧T1加权高信号影,T2加权为混杂信号(图3).诊断为:视交叉出血,海绵状血管瘤可能性大.患者发病后未经特殊治疗,自觉颞侧视野遮挡逐渐好转.因目前出血仅局限于视交叉内部,无外科手术指征,建议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次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治疗后复发的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栓塞再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介入组收治的初次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治疗后复发并接受支架辅助栓塞再治疗的20例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11例,中位年龄55.5岁(范围:33~71岁);首次治疗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7例、开颅夹闭术3例;复发后15例行单支架辅助栓塞治疗,5例行Y形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收集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患者初次及再次治疗后的随访时间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对再次治疗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近端载瘤动脉主干与支架侧分支的夹角大小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中,18例(90.0%)患者术后即刻脑血管造影示致密栓塞(RaymondⅠ型),2例(10.0%)示瘤颈少许残余(RaymondⅡ型),术后随访[M(QR)]8.5(16.3)个月,与初次治疗后随访时间的15.5(27.0)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57.7,P=0.25)。随访期间2例患者复发,均为术后即刻瘤颈少许残余病例,其中1例为Y形双支架辅助栓塞病例。围手术期发生症状性缺血6例,其中4例为Y形双支架辅助栓塞病例;未发生围手术期出血等并发症,无手术相关的永久性致残及死亡病例。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载瘤动脉主干与支架所在分支成角分别为(115.4±28.9)°和(132.6±26.8)°,均较术前的(90.1±21.1)°明显增大(t=5.14,P<0.01;t=7.78,P<0.01)。结论初次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后复发的颅内分叉动脉瘤患者再次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是可行的,动脉瘤再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引起Debakey Ⅱ型主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主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行支架植入治疗的112例Debakey Ⅱ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引起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112例患者中13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1.61%,送检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出病原菌8株,以肺炎克雷伯菌3株为主;患者年龄≥60岁、有糖尿病史、有吸烟史、呼吸机应用时间≥5h、手术时间≥5h、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为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吸烟、呼吸机应用时间、手术时间、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均是引起患者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引起Debakey Ⅱ型主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较多,应针对以上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