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薇  苏建家  李瑗 《医学综述》2003,9(10):585-587
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人类基因组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认识更加深入。肝癌作为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 ,它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 1984年顾健人等对原发性肝癌及肝癌 740 2细胞株DNA转染NIH 3T3所得转化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乙肝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素B,(AFB1)致肝细胞癌(HCC)及协同致HCC作用的机制。方法:将树鼩分为4组:A组:感染HBV加摄入AFB,;B组:只感染HBV;C组:只摄入AFB1;D组:作空白对照。然后定期行肝活检,用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动态观察一些癌基因(蛋白)和抑癌基因的表达。结果:①A组谷胱苷肽转移酶(GGT)阳性灶个数及面积明显多于、大于B、C组;②A组P21蛋白检出率明显高于B和C组,A组6只P21蛋白阳性的树鼩到120周时全部发生了HCC;③实验后期,A组HBxAg检出率及HBVDNA整合率明显高于B组;④在诱癌过程中,IGF-Ⅱ表达率呈波动形,带癌肝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无癌肝;⑤105周时,A、B、C组P53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D组;在A,C组检出P53异常带;⑥第45及105周时,A组c-fos表达率分别为23.1%和20%;C组为38.5%和15.4%,B,D两组均未检出;⑦H-c-myc基因:直到120周,无癌肝组织均未见异常;在肝癌组织中,A组有4例扩增,c组无异常;@CDK4基因:只有A组在第75周有1例扩增,该树鼩在第106周时发生了HCC。在HCC中,A组有25%出现CDK。扩增,C组未见异常。结论:再次证实HBV和AFB。有协同致HCC作用;AFB、有利于HBxAg的表达和HBVDNA的整合;CDK4、Kiras和P53基因的变异参与了HCC的发生和演进;P21和c-fos蛋白的过表达与P^53蛋白的失活,促进了HCC的发生和演进;CDK4和c-myc基因的改变与HBV的感染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Survivin在AFB1高暴露地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Survivin在黄曲霉毒素B1(AFB1)高暴露地区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来自广西南部黄曲霉毒素B1高暴露地区患者手术切除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 mRNA在55例H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5.5%(47/55)及40.0%(22/5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Survivin 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率与临床分期(P<0.05)和肿瘤直径(P<0.05)相关.结论:Survivin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CC组织中的Survivin mRNA可作为AFB1高暴露地区HCC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金蒲抑瘤片对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致肝癌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高剂量、低剂量和对照组。用AFB1处理各组动物,高、低剂量组大鼠在接受AFB1期间分别喂含量为9.3和2.3g/kg的金蒲抑瘤片混合饲料,对照组喂基础饲料。8周后处死动物,观察各组动物肝组织内γ-谷氨酰转肽酶阳性肝细胞增生(γ-glu-tamyltranspeptidase-positive hyperplastic livercell,γ-GT)灶的数量和大小。结果高、低剂量金蒲抑瘤片均能减少AFB1诱发的γ-GT灶的数量和大小高、低剂量组的数量分别为0.90和3.72个/cm2,均低于对照组6.10个/cm2,抑制率分别为85%和39%,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7,P=0.028。高、低剂量组的大小分别为0.24和1.94mm2/个,均低于对照组2.36mm2/个,抑制率分别为90%和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蒲抑瘤片有减少AFB1诱发大鼠肝γ-GT灶的数量和大小的作用,而高剂量金蒲抑瘤片的减少趋势更强。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mRNA和CD44V6-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寻找乳腺癌血道微小转移的肿瘤标志物,以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的转移.方法: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技术,检测67例乳腺癌、16例乳腺良性肿瘤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的乳腺小粘蛋白(small breast epithelial mucin--SBEM)mRNA和CD44V6-mRNA.结果:SBEM-mRNA在健康志愿者、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均为阴性;67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SBEM-mRNA表达率为50.7%(34/67),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Ⅰ、Ⅱ、Ⅲ和Ⅳ期中SBEM-mRNA表达率分别为25%(2/8)、45.8%(11/24)、43.75%(7/16)、73.7%(14/19),在Ⅳ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SBEM-mRNA的检出率73.7%(14/19)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SBEM-mRNA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原发癌灶大小、病理类型、ER和PR的状态无关(P>0.05);在乳腺癌、乳腺良性肿瘤及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的CD44V6-mRNA的检出率为55/67(82.1%)、12/16(75%)、14/20(70%).结论:SBEM-mRNA特异表达于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有可能作为检测乳腺癌血道微小转移的指标,SBEM-mRNA阳性提示血循环中有乳腺癌细胞,预示着有血源性转移的可能,SBEM-mRNA可能成为诊断乳腺癌和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而CD44V6-mRNA能否作为乳腺癌微小转移的标志物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用人乙肝病毒(HBV)接种树的,建立HBV感染动物模型,实现连续传代感染,并用乙肝疫苗预防其感染。以此模型研究HBV及(或)黄曲霉毒素B1(AFB1)在诱发肝癌中的作用。结果肝癌诱发率在同时接受两种因子者显著高于单一因子者,癌前病变的发生与肝癌诱发率相关,被感染树的肝组织及(或)肝癌中检出HBVDNA可整合于宿主肝DNA。提示HBV和AFB1起协同致癌作用并支持HBV与肝癌的病因学关系。  相似文献   
7.
50只树Qu分成5组。将HBV含量为10^8CID/ml的美国NIH提供的标准血清稀释成10^-6--10^-10等5个浓度,先经股静脉分别给各组每只动物接种0.5ml,3天后,经腹腔再注射等量同样稀释血清一次。实验观察16周,经血清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个稀释度的血清引起树Qu实验感染率依次为80.1%,88.8%,66.67%,55.56%及42.8%。表明,树Qu对人HBV的易感性与黑猩猩近似。由于其体形小,易于饲养管理,是研究与HBV感染有关的疾病,治疗药物及疫苗质量检测的较好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细胞分裂周期素25a(cell division cycle 25a,CDC25a)基因RNAi(RNA干扰)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对人肝癌细胞Hep G2 CDC25a基因表达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组以CDC25a基因重组慢病毒颗粒感染Hep G2细胞;阴性对照组以RNAi-NC慢病毒颗粒感染Hep G2细胞;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三组细胞分别接种至裸鼠皮下,建立人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连续28 d观察裸鼠成瘤情况及移植瘤生长情况,28 d后测定肿瘤体积和重量。用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中CDC25a的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裸鼠接种Hep G2细胞后第7天均有肿瘤形成,实验组的肿瘤生长速度、体积和重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实验组瘤体中CDC25a的m RNA及蛋白表达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LV-CDC25a-RNAi重组体沉默Hep G2细胞的CDC25a基因后能有效抑制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提示CDC25a基因可被认为是肝癌治疗的关键靶点。  相似文献   
9.
黄曲酶毒素B1(AFB1)因其强有力的致肝毒性和遗传毒性被列为人类的致癌物,但它的致癌性与其在体内代谢形成“活性中间体”密切相关,由于这种“活性中间体”极不稳定,分子生物标记成为AFB1暴露评估的指标。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代谢酶基因遗传多态性对AFB1的致癌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和树鼩肝癌和癌旁组织中PTEN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人肝癌、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以及树鼩肝癌和癌旁组织中PTEN mRNA和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 mRNA在人的正常组织、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955和-10.065,P值均〈0.001;树鼩肝癌组织中PTEN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t=-3.25,P=0.004。PTEN蛋白的表达在人的癌旁组织显著高于肝癌组织,t=-2.163,P=0.038;在树鼩则无差别,t=0.757,P=0.459。结论:PTEN基因的表达缺失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用树鼩进行肝癌发病学的研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