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草甜素抑制肝癌前病变的时间—效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在抑制肝癌发生的动物长期实验基础上,建立抑制致肝癌作用的大鼠短期实验模型,筛选研究对黄曲霉毒素(AFB1)和(或)二乙基亚硝胺(DEN)致肝癌有抑制作用的天然物和中药。发现有化学预防作用的抑制物及其抑制率为:绿茶叶(69.07%)及其水醇提取物(59.57%-69.15%),茶多酚(65.73%),咖啡(86.84%).香菇(42.24%),猴头菇(31.06%),菊花(42.12%),银花(41.11%),当归(93.65%)。丹参(84.21%),五味子(95.52%)及其制剂联苯双酯(48.84%),甘草(55.36%)及其制剂甘草甜素(46.74%),柴胡(52.86%),白芨(45.61%),土茯苓(40.82%),番桃叶(40.03%),橘皮提取物(37.12%).绞股蓝总苷(31.87%)和左旋咪唑(54.35%)等。经肝癌高发区高危人群预防试验,绿茶、丹参和左旋咪唑等均可降低肝癌发生率,其保护率分别为67.18%,49.60%和73.34%。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前病变及癌的化学预防与治疗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的诊断与治疗虽有很大进展,但均在癌发生后进行,当前国际趋向致力于癌前的化学预防(Chem-ical Prevention),鼻咽癌前的化学预防与治疗国际上极少报道,而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鼻咽粘膜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与鼻咽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研究鼻咽粘膜的不典型增生及癌变过程,以及寻找预防癌变的药物,以降低癌前病变的癌变率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综述在建立鼻咽癌前期病变模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5.
作者观察了在二亚硝基哌嗪(DNP)诱发大鼠鼻咽癌变过程中全血硒浓度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变化及硒的作用。实验分5组:①空白对照组(BG);②硒对照组(SG);③DNP对照组(DG);④硒预防组(PG);⑤硒治疗组(TG)。结果显示,于饮水中补硒能提高大鼠血硒浓度和GSH-PX活性,而且能预防鼻咽癌的发生;在实验早期,各给致癌物组酶活性与相应的对照组无差异,后期前者均明显低于后者,且DG血硒浓度明显低于BG,说明肿瘤的形成引起了血中GSH-Px和硒浓度的降低;然而PG和TG血硒与SG无差异,说明血硒浓度的高低易受摄取量的影响,提示在评估肿瘤时,血GSH-PX活性也许比血硒更有用。经分析,大鼠全血GSH-PX活性与硒浓度之间有正相关关系(r=0.61,P相似文献   
6.
采用被公认的以γ-谷氨酰转肽酶阳性灶(GGT+)为观察终点的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肝癌前病变的模型,对甘草甜素(GL)、纹股蓝总苷(绞股蓝总甙,GP)、茶多酚和柴胡水提取液等进行了筛选、并用体现学方法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GL组的GGT+的面数由度(Na)为24.17±1.83/cm2(x±Sx,下同),体密度(Vv)为4.74±0.51%,数密度(Nv)为394.9±45.2/cm3;GP组的Na为25.35±2.64/cm2,Vv为5.93±0.75%,Nv为379.2±48.4/cm2,这两组的3个估计值与对照组的3个估计值(Na为37.21±2.56/cm2,Vv为8.12±0.70%。Nv为576.1±58.0/cm3)分别比较时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种药物对DEN致肝癌发生有抑制作用,而茶多酚和柴胡水提取液则未显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乙肝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素B,(AFB1)致肝细胞癌(HCC)及协同致HCC作用的机制。方法:将树鼩分为4组:A组:感染HBV加摄入AFB,;B组:只感染HBV;C组:只摄入AFB1;D组:作空白对照。然后定期行肝活检,用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动态观察一些癌基因(蛋白)和抑癌基因的表达。结果:①A组谷胱苷肽转移酶(GGT)阳性灶个数及面积明显多于、大于B、C组;②A组P21蛋白检出率明显高于B和C组,A组6只P21蛋白阳性的树鼩到120周时全部发生了HCC;③实验后期,A组HBxAg检出率及HBVDNA整合率明显高于B组;④在诱癌过程中,IGF-Ⅱ表达率呈波动形,带癌肝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无癌肝;⑤105周时,A、B、C组P53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D组;在A,C组检出P53异常带;⑥第45及105周时,A组c-fos表达率分别为23.1%和20%;C组为38.5%和15.4%,B,D两组均未检出;⑦H-c-myc基因:直到120周,无癌肝组织均未见异常;在肝癌组织中,A组有4例扩增,c组无异常;@CDK4基因:只有A组在第75周有1例扩增,该树鼩在第106周时发生了HCC。在HCC中,A组有25%出现CDK。扩增,C组未见异常。结论:再次证实HBV和AFB。有协同致HCC作用;AFB、有利于HBxAg的表达和HBVDNA的整合;CDK4、Kiras和P53基因的变异参与了HCC的发生和演进;P21和c-fos蛋白的过表达与P^53蛋白的失活,促进了HCC的发生和演进;CDK4和c-myc基因的改变与HBV的感染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B1在树鼩肝癌形成中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动态观察乙肝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素B1(AFB1)在树鼩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成年树鼩按不同处理分为四组:A-HBV+AFB1组;B-HBV组;C-AFB1组;D-空白对照组.整个实验期间,各组所有动物定期抽血及肝活检.实验于160周结束,处死所有动物.血及肝组织标本进行HBV感染标志及常规病理组织学等检测.结果:第一例HCC于实验99周时出现于A组.A、C组的HCC发生率分别为66.7%和30.0%;HCC的平均出现时间在A、C组分别为120.3±16.6周和153.3±5.8周(P<0.01).B、D组于实验结束时均无一例HCC发生,但动态观察中见B组的肝细胞增生结节不仅发生较早而且较多,其中一例于实验130周死亡时已有直径大至0.5cm的增生结节形成.结论:HBV作为独立的致肝癌因素时作用较弱,但HBV与AFB1有很强的协同致肝癌作用;在HCC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着"病毒-化学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9.
肝癌中cyclinD1扩增与HBV感染及病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癌基因cyclinD1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HBV感染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取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标本,用Southern杂交的方法对cyclinD1和CDK4癌基因以及HBV的感染状态进行了检测,切片同时行病理检查.结果肝癌39例中9例cyclinD1存在2~30倍的扩增(237%),其中1例检出重组杂交带;37例中5例(135%)有CDK4的扩增;HBVDNA在肝癌组织中检出的阳性率为947%,HBVDNA整合率为744%.相关分析发现,cyclinD1的扩增与CDK4扩增,HBVDNA整合,肿瘤的分化高低和肿块大小等之间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51,031,039和055,全部P<005.结论cyclinD1的扩增与HBVDNA的整合密切相关,并在肝癌的恶化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树鼩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p53基因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由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索B1(AFB1)诱发的树鼩肝细胞癌变过程,p53基因的表达及变化。方法 将树鼩分为四组:A组:HBV AFB1;B组:只感染HBV;c组:只摄入AFB1;D组:作空白对照。定期肝活检,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实验树鼩肝及肿瘤组织进行检测。 结果 (1)接受HBV及AFB1双因素的A组,肝细胞癌(HCC)发生率(66.7%)明显高于只接受HBV的B组或AFB1的C组(30%),而且HCC的平均发生时间也明显早于C组,(120.0±16.6)周与(153.3±5.8)周,t=3.336,P<0.01。(2)在第75周前各组动物肝均未检出突变的p53蛋白。(3)105周时,A组p53蛋白表达率为78.6%,B组为60%,C组为71.4%,D组为10%(x2≥5.03,P<0.05)。在A、C组检出p53基因异常带。(4)树鼩肝癌p53基因突变点分别位于275、78及13密码子;其野生型p53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与人的p53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1.7%、93.4%。 结论 再次证实HBV和AFB1有协同致肝癌作用;突变的p53蛋白出现于肝细胞发生癌变之前,p53基因的突变促进了肝癌的发生和演进。HBV可能协同AFB1致p53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