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麻术后罗库溴铵的残余效应(PORC)。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每组20例。采用静脉复合全麻,罗库溴铵用量为0.9mg/kg。术中用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肌松,直至拔管后TOF值(TOFr)≥90%。记录各组TOFr从0恢复到25%(临床时效)、从25%恢复到90%的时间,以及拔管时TOFr<90%(PORC)患者TOFr恢复到90%的时间。监测拔管后及TOFr达90%时的动脉血气。结果老年组罗库溴铵作用时效[(60.70±14.27)minvs.(45.51±7.80)min]及TOFr从25%恢复至90%时间[(46.50±11.56)minvs(34.50±9.56)min]均长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PORC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15/20vs12/20),PORC持续时间长于中青年组[(26.00±8.43)minvs(17.20±8.00)min](P<0.05);老年组拔管后CO2蓄积例数多于中青年组(13例vs.6例)(P<0.05)。结论老年患者罗库溴铵的PORC发生率高于中青年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肌松监测,掌握恰当的拔管时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病人进行神经安定麻醉时,丙泊酚靶浓度控制输注(TCI)的效应室浓度(Ce)变化规律及相应警觉/镇静评分(OAA/S)级别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方法 对择期行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63例病人进行TCI。待OAA/S逐次达到5、4、3、2级时,记录相应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浓度(SpO2)、呼吸次数(RR)和BIS,并记录丙泊酚靶浓度(Ct)和Ce。结果 ①Ce变化与Ct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随镇静逐渐加深,OAA/S级别降低,Ct、Ce明显增加(P〈0.05),BIS明显下降(P〈0.05)。②BIS与Ct、Ce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4和-0.925,P〈0.05),OAA/S与BIS呈显著正相关(r=0.934,P〈0.05),OAA/S与Ct、Ce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917和-0.919,P〈0.05)。③OAA/S级别下降,HR、MAP、RR和SpO2明显下降(P〈0.05)。结论 麻醉科医生可以选择OAA/S级别或丙泊酚Ce来调定麻醉深度,OAA/S3级(Ct为2.02μg/m1)是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麻醉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胰岛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形态和细胞活性的影响,用以筛选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方法 应用含不同浓度胰岛素(50,40,30,20,10,1,0.1,0.01U/L)的DMEM培养基与HUVEC共同培养6、12、2...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nerve stimulator)用于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需长时间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Ⅰ组为对照组,采用头皮针盲探异感法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然后采用腋动脉穿透法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mL;Ⅱ组为实验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4G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留置,然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22G静脉留置针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两点均给予1%利多卡因5mL试验剂量后再给予0.375%罗哌卡因20mL。两组术中根据麻醉时间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间断追加0.375%罗哌卡因10~15mL/次。术中持续监测SBP、DBP、MAP、ECG、SpO2,并观察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较Ⅰ组短(P<0.05),Ⅰ组和Ⅱ组神经阻滞优良率分别为80%和92%(P<0.05),改为全麻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不良反应。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定位明确,可以作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首要环节。 目的:采用高浓度胰岛素体外诱导培养法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 方法: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应用含不同浓度胰岛素(50,40,30,20,10,1,0.1,0.01 U/L)的DMEM培养基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同培养12,24,36,48,72 h,并设置正常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测定各组细胞活性;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法鉴定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组比较,当胰岛素浓度大于40 U/L,其作用时间大于48 h时,细胞形态受损严重,细胞活性显著下降(P < 0.01);当胰岛素浓度小于20 U/L,作用时间小于36 h时细胞形态无明显损伤(P > 0.05)。葡萄糖氧化 酶-过氧化物酶法实验表明,在30 U/L的胰岛素刺激48 h条件下,培养液中残存葡萄糖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细胞 (P < 0.01)。证实,用含30 U/L胰岛素的培养基培养48 h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可产生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在肝癌无水乙酸化学消融术中麻醉的可行性。[方法]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应用丙泊酚+芬太尼,B组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质量,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SpO2)、术后清醒时间等。[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均较好,均能顺利完成手术,但B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两组麻醉后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下降,但B组下降程度大于A组,术中心率B组明显慢于A组。两组术中呼吸暂停率皆为100%,呼吸抑制明显,B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慢于A组。B组术后清醒时间、出恢复室时间均明显快于A组。[结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应用于肝癌无水乙酸化学消融术中均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但都可引起明显呼吸抑制,麻醉中均需要辅助呼吸。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起效更快,苏醒更快,但对血压、心率影响大,心动过缓发生率高,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无水乙酸注射介入治疗肝癌术中的血气变化。[方法]30例肝癌病人接受无痛无水乙酸化学消融术。分别在麻醉诱导后、术中注射无水乙酸5min后和术后3个时间点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pH值、钾、钙、剩余碱和碳酸氢根值术中与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术中内环境呈酸性改变;而术前与术后比较,除BE外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无水乙酸介入治疗肝癌术中,无水乙酸对病人的内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酸中毒,应加强术中、术后监测。  相似文献   
8.
介入性神经放射手术麻醉方法的临床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介入性神经放射学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择期拟血管内治疗术ASAI~Ⅲ级病人1019例,随机分为哌替啶-非那根组(DP组,n=137),氟哌啶-芬太尼组(DF组,n=232),病人自控镇痛组(PCA组,n=517)及异丙酚-芬太尼组(PPF组,n=133)。结果:病人术中疼痛均为0~Ⅰ级,四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amsay评分为2~3分(平静合作)者,PCA组496/517(95.9%),明显高于DP组96/137例(70.1%),DF组165/232例(71.1%)及PPF组105/133例(78.9%)(P<0.01),Ramsay评分为4~5分(明显~强镇静状态),PCA组0/517例(0%)明显低于DP组32/137例(23.3%),DF组49/232例(21.1%)及PPF组27/133例(20.3%)(P<0.01);但其停药后5分钟内能完成简单指令动作者,PPF组22/27例明显高于DP组0/32例及DF组0/49例(P<0.01)。结论:氟哌啶与芬太尼复合并应用PCA装置给药,可为病人选择到最低有效的负荷量及维持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但对于手术时间长,术中极度焦虑、紧张、不能合作者,以选用异丙酚-芬大尼组为宜。  相似文献   
9.
作者应用澳大利亚生产的一种新型弹簧注射泵(Syringe pump;Springfusor)用于降压药、肌松剂、镇静剂以及硬膜外麻醉药的持续给药共50例,对其使用方法、临床效果作了临床研究和观察,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50例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18~70岁,体重  相似文献   
10.
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全麻病人术前用药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目的将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与阿托品作为全麻病人的术前用药,比较两者在腺体分泌的抑制以及对循环功能、体温及部分眼部体征的影响,探讨长托宁用于术前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人60例,均分为长托宁组(A组)、阿托品组(B组)。入室前不用术前药,入室后于右肩三角肌注射长托宁或阿托品,剂量0.01mg/kg。30min后记录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鼻咽温度、瞳孔大小、眼压等,随后行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进行手术。术毕病人入麻醉恢复室,清醒后拔除气管插管,吸尽气管和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并计量(ml),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气管插管拔除时间。结果两组病人基础血压和给药后30min血压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病人基础心率差异无显著意义,B组给药后30min心率增快,A组给药后30min心率无明显增快,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两组病人基础体温差异无显著意义,给药后30min体温都有所增高,但B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用药前主诉口干的数量差异无显著意义,给药后30minA组主诉口干者明显增多(P<0.01),B组虽有所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意义。B组分泌物量明显多于A组(P<0.01)。两组病人基础眼压差异无显著意义,在给药后30minB组双眼眼压都高于A组(P<0.05)。两组病人的瞳孔大小基础值差异无显著意义,在给药后30minB组瞳孔大于基础值(P<0.01),也大于A组(P<0.01)。结论长托宁由于M受体选择性高,具备与阿托品类似的抗胆碱作用,但不增加心率,不升高眼内压,因此是术前用药中较为理想的抗胆碱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