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50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显微手术治疗胼胝体动静脉畸形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胼胝体AVM并不少见,约占脑AVM的3~15%。据统计,每年有0.9%的脑AVM病人死于再出血,由此推算,从10岁存活至60岁的50年间,将有半数病人死亡。胼胝体、丘脑、基底节、脑室壁及脑干等深部脑AVM的再出血率更高,脐胝体AVM的位置较深,手术难度较大,但自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后,其疗效是令人满意的。因此,多数学者主张,胼胝体AVM一经诊断,应及早手术治疗。近年来,我院采用显微手术治愈3例胼胝体AVM。现将初步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内外基因转移F as配体(F as-ligand,F asL)对恶性人黑素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携带人F asL cDNA的缺陷型重组腺病毒(A d-F asL),在体外转导两株黑素瘤细胞,并使其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RT-PCR法进行F as/F asL表达检测,TUNEL法及荧光显微镜相关凋亡检测、分析。建立人黑素瘤裸鼠模型,并对其进行体内疗效观察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流式细胞仪和RT-PCR检测两株黑素瘤细胞表面均表达F as,不表达F asL,而A d-F asL转导的两株黑素瘤细胞均能表达F asL;A d-F asL能显著诱导两株黑素瘤细胞在体外凋亡或抑制其生长。体内疗效观察黑素瘤荷瘤鼠模型治疗组瘤重(0.48±0.16)g与对照组瘤重(1.02±0.19)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组织形态学检查,治疗组可见肿瘤细胞凋亡坏死区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F asL基因重组腺病毒在体内外均具有显著诱导人黑素瘤细胞凋亡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TCD观察动脉瘤性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经CT、DSA证实为动脉瘤性SAH患者179例,床旁经颅超声多谱勒(TCD)在术前、术后1~3d、5~7d、9~11d、12~14d记录并分析大脑中动脉(M CA)的血流参数及频谱改变。结果M CA平均血流速度(Vm)于SAH后1~3d开始升高,5~7d、9~11d达到高峰;L I(血管痉挛指数)为3~6时预后良好;>6时可以出现神经系统功能损害,颅内压增高且有脑血管痉挛(CV S)者预后较差。结论TCD能无创、实时评价SAH后CV S的动态变化,可以推断SAH后CV S的严重程度及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4.
破裂脑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早期手术治疗45例破裂脑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瘤15例,前交通动脉瘤18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1例。破裂后3天内手术者31例,其余在4~6天手术。术后死亡6例。Willis环前半部破裂的脑动脉瘤,如无明显血管痉挛,可在6天内行早期手术治疗。除了夹闭瘤蒂、杜绝再出血的危险外,下列措施:术中清除脑池内凝血块、应用罂粟碱溶液冲洗脑池、静脉投用胰岛素及去骨瓣减压等对于防止脑血管痉挛及脑梗塞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大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研究了SAH后脑组织18种氨基酸的变化。结果表明,SAH后一周内Glu、Gly、Tau、Phe、Ala、Leu、γ—GABA、Lys、Asp、Thr、Ser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Glu升高最明显,约为对照组的33.4~200%,提示这些氨基酸尤其是兴奋性氨基酸在SAH后脑损害机制中起一定作用。Val、Met、Ile、His、Arg、Pro、Cys,在SAH一周内无明显变化,提示这些氨基酸在SAH后的脑损害机制中不起作用或很少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血清泌乳素 (PRL)、生长激素 (GH)的含量变化 ,探讨其与病情演变的关系。方法 对 3 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发病后 1~ 3d ,发病后 7~ 9d ,发病后 13~ 15d血清PRL、GH进行动态观察 ,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VMCA)。结果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血清PRL、GH发病后 1~ 3d、发病后 7~ 9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尤以发病后 7~ 9d变化最明显 ;术前、术后有脑血管痉挛组和非脑血管痉挛组也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清GH、PRL含量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 (CVS)有关  相似文献   
7.
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Fos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Fos蛋白表达的意义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Fos蛋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和基底节区的动态变化。结果 Fos蛋白在大脑中动脉阻断 1h后 ,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分布不同。基底节区持续时间长 ,阳性细胞多 ,而皮层持续时间短 ,阳性细胞少。其中再灌注 90min ,Fos蛋白表达最显著。大脑中动脉供血中心区皮层几无表达。结论 Fos蛋白的表达与神经细胞存活密切相关 ,出现Fos蛋白表达的区域神经元易于耐受缺血性损害而存活 ,可能是神经细胞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Fos蛋白的表达存在扩散抑制  相似文献   
8.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较少见的颅内肿瘤 ,1993年和 2 0 0 0年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均将其归类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 0 1%。我院于 1995年 1月至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 6例患者 ,占颅内肿瘤的 0 5 3%。现就其临床、免疫组化及治疗加以探讨。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6例 ,男 3例 ,女 3例 ,年龄 17~ 6 0岁 ,平均 36 2岁。临床表现 :6例均有明显的头痛、恶心呕吐和视力下降及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 ,1例癫痫发作 ,3例精神淡漠、呆板。影像学检查 :6例均行MRI及CT检查 ,4例肿瘤位于侧脑室 ,2例位于侧脑室旁胼胝体。肿瘤呈混…  相似文献   
9.
EH复合材料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春明  崔岗  周岱 《江苏医药》2003,29(5):337-337
EH复合材料由EAM树脂与羟基磷灰石混合制成。作者自 1997年 2月至 2 0 0 1年 8月 ,应用EH复合材料修补颅骨缺损 6 8例 ,获得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6 8例中男 4 8例 ,女 2 0例 ,年龄 6~ 5 4岁。颅骨缺损时间 :6~ 4 8个月 ;缺损部位 :额颞部 30例 ,颅眶部14例 ,颞顶部 17例 ,顶部 2例 ,枕部 5例 ;缺损原因 :各种手术去骨瓣所致以及先天性颅骨缺损 ;缺损大小 :3 0cm×3 0cm~ 9 0cm× 14 0cm。二、EH复合材料人工颅骨板的制备 :术前根据颅骨缺损的大小及形状 ,参考三维CT图像资料 ,预制缺损部位颅骨的蜡模 …  相似文献   
10.
王中  周岱 《江苏医药》2004,30(5):348-350
目的 探讨Hunt’s Ⅳ~Ⅴ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急诊手术的可行性及相应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Hunt’s Ⅳ~Ⅴ级动脉瘤性SAH病人临床资料,观察急诊手术的效果及合并颅内血肿、临床症状改善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合并颅内血肿的患者急诊手术的良好预后率为52%,入院后48h内有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急诊手术的良好预后率为43%,无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急诊手术及保守治疗的效果都很差。结论 对合并明显颅内血肿及入院后48h内有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入院后无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手术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