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6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51岁,湖南省株洲市人,农民,于2013年10月13日因吐词不清伴右侧肢体活动障碍1.5h入院。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3级,极高危),2006年有脑出血(左侧基底节区)病史,遗留右侧肢体麻木。入院时查体:BP167/112mmHg(1mmHg-0.133kPa),神志嗜睡,吐词不清,部分性运动性失语伴部分性感觉性失语,右侧鼻唇沟浅,右侧口角低,伸舌不合作,右侧上肢肌力0级,右侧下肢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张力低,右侧肢体浅感觉减弱,右侧上肢腱反射减弱,右侧病理征阳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剖析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阐述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最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HP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侧组和非脑梗死侧组斑块发生情况,并将患者的病史、个人史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数较非脑梗死侧组多,且软斑比率较非脑梗死侧组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通心络治疗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其能否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及其能否降低脑梗死复发.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组,通心络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0.78g)3次/d,疗程均为6月.两组每3月后复查色多普勒颈动脉和椎动脉超声,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并检查血糖和血脂,同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通心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及斑块数目体积等各危险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在软斑块消退、软斑转为硬斑、软斑体积数目减少、无变化和恶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6个月后至1年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和再住院情况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通心络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发生发展和降低脑血管疾病事件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与脑出血短期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善临床预后提供决策分析。方法:确诊脑出血患者共252例,填写病例资料调查表,应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GCS评分及血钾含量越低、血糖值及平均动脉压越高、非叶性出血及既往存在脑出血、吸烟及冠心病史时,患者30 d的Glasgow-Pittsberg评分则越低。结论:入院时的GCS评分、平均动脉压、血糖及血钾水平,既往脑出血、吸烟、冠心病史,出血部位可能为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青年人患脑梗死越来越普遍,青年脑卒中患者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9.77%,其中脑梗死占63.3%,所以在青年人群中积极预防脑梗死和进一步了解其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有着重大意义。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体积较大的血小板通常更具活性,且能释放更多的5-羟色胺和β-血栓球蛋白,使凝血活性明显增强及纤溶活性明显降低,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已有研究发现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小板计数(PLT)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增加。本研究对青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血小板参数进行分析,并与体检健康者进行对照,同时在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进展致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98例TIA患者完善凝血常规,行头部MRI+DWI+MRA及颈部血管彩超等检查,观察TIA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TIA早期进展致脑梗死的关系。结果298例TIA患者20.8%(62/298)在7d内发生脑梗死,有高血压病史者(162/298)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61/298),颈内动脉狭窄(101/298),心房纤颤的患者(49/298)近期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早期观察颈内动脉狭窄TIA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为舒张末压下降,阻力指数增高(P〈0.05),其进展为脑梗死的几率更高。结论高血压病史、DWI异常、颈内动脉狭窄及心房纤颤等病因为TIA患者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颅内动脉低灌注可能为颈内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红景天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PI3-K/AKT)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红景天苷低、高剂量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相关指标检测。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苏木素-伊红( 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PI3-K、p-AKT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红景天苷高、低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脑梗死体积及凋亡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I3-K、p-AKT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红景天苷低剂量组相比较,红景天苷高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脑梗死体积及凋亡阳性细胞数均减少,PI3-K、p-AKT阳性细胞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红景天苷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使用双微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探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66例经DSA或CTA颈部血管超声证实椎动脉开口处狭窄并符合支架植入指征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植入,观察使用双微导丝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66例患者椎动脉开口狭窄使用双微导丝技术后,支架植入成功率达100%,支架覆盖狭窄部位准确。支架到位困难、支架移位、血管痉挛及术中斑块脱落等并发症大幅度减少,在1、3、6个月随访时按Malek评分,52例评定分为1分,14例评定分为2分。结论采用双微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在常规脑出血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头颅局部亚低温治疗。在不同时间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在不同时间予TCD测定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于治疗前后观察头部CT进行血肿及脑水肿体积对比;对实验前后上述参数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与实验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改善、生存率及恢复良好率提高(P〈0.05);局部亚低温治疗组脑水肿高峰值较对照组减低(P〈0.05);局部亚低温治疗组Vm于7、14d检测均低于非亚低温治疗组,PI指数高于非亚低温组(P〈0.01)。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局部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