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化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血浆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的影响,探讨该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取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取15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其余45只大鼠采用TNBS/无水乙醇法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然后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及化浊解毒方组,每组14只。正常组常规饲养,模型组予0.9%NaCl溶液4 mL/(kg·d)灌胃,美沙拉嗪组予美沙拉嗪混悬液0.3 g/(kg·d)灌胃,化浊解毒方组予化浊解毒方混悬液20 g/(kg·d)灌胃,均1次/d,连续14 d。记录各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IL-1β及血浆VIP、SP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DAI评分及血浆SP含量和血清IL-1β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血浆VIP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结肠黏膜水肿、充血、溃疡明显。美沙拉嗪组、化浊解毒方组大鼠DAI评分及血浆SP含量和血清IL-1β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血浆VIP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肠黏膜水肿、充血、溃疡明显减轻;且化浊解毒方组血浆VIP含量明显高于美沙拉嗪组(P0.05),DAI评分及血清IL-1β含量均明显低于美沙拉嗪组(P均0.05),结肠黏膜病理变化明显轻于美沙拉嗪组,但2组血浆S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方能够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病理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平衡细胞因子,进而抑制炎症免疫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腹泻型IBS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对照组35例予匹维溴铵合思密达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主要临床症状评分,综合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3%,对照组为7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腹泻型IBS肝郁脾虚证疗效优于西药匹维溴铵合思密达治疗,并且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讨香连化浊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香连化浊方治疗CAG的可能作用靶点和通路,采用水杨酸钠、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及饥饱失常多因素诱导大鼠CAG模型,给予香连化浊方和摩罗丹干预60 d。给药结束后处死大鼠,苏木素-伊红(HE)法观察各组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SI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各组胃黏膜B细胞淋巴瘤-2(Bcl-2)家族抗凋亡因子(Bad)、细胞抗凋亡因子Bcl-2蛋白表达含量。结果 最终获得香连化浊方潜在活性成分241种,核心靶点53个。香连化浊方可影响细胞增殖凋亡、炎症反应、DNA代谢过程的调控、细胞对氧化还原的反应等多个生物过程,影响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癌症及癌症相关等多个信号通路。动物模型验证结果,香连化浊方能够降低CAG大鼠血清中IL-6、TNF-α、IL-1β、VEGF水平;降低胃组织中Bad、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香连化浊方可通过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和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CAG胃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化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化浊解毒方,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1.0g/次,3次/d),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估其各自临床疗效,同时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结果:4周疗程治疗结束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82.46%)明显高于对照组(60.71%);同组内治疗后较治疗前包含粘液脓血便、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在内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2组内治疗后血清IL-10较前升高,IL-33及TNF-α水平较前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血清IL-10水平升高及IL-33与TNF-α水平下降程度更显著。结论:运用化浊解毒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整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西医对此缺乏有效药物治疗。杨倩教授以"浊毒理论"为指导,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浊毒是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发病的物质基础,也是其治疗的关键环节,并组麻枳降浊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麻枳降浊方结合针刺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麻枳降浊方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沙比利片治疗。综合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88.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枳降浊方结合针刺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在肠道症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两方面都显著优于西药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多数医家从血瘀论治胆囊息肉,认为息肉乃瘀血所化生,一些医家也从气、湿、痰、毒等病理角度论治胆囊息肉,采用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疗效确切,在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充分说明了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的优势和潜力。与西医手术治疗相比,中医药优势明显,避免了术中创伤及术后各种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仍处于初期阶段,不同医家对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疗效判定未形成统一标准;不同文献报道之间的可比性差,降低了疗效的可信度;很多文献报道仅局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未进行系统的实验验证;临床观察存在"短期行为",缺乏前瞻性研究。因此,在此后的工作中,除了总结临床经验,还应该规范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疗效判定的标准,使不同组方之间的治疗效果具有可比性;开展更多的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临床实验研究,筛选特效药,从而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验证基于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萎缩性胃炎-胃癌胃镜图像自动识别系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80例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的640张胃镜图像序列,将所有图像序列作为训练组输入卷积神经网络系统,建立图像自动识别模型,通过读取图像进行验证,记录识别准确率,绘制精确回归曲线。结果 模型训练损失在12轮训练后基本趋于0,准确率在第29轮达到最大值98%,在42轮以后也基本稳定在最大值。结论 卷积神经网络系统能够帮助消化科医师对萎缩性胃炎-胃癌进行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倩教授通过中西医结合理论诊治烧心,将"浊毒"理论引入烧心诊治过程中,认为其病机关键为肝郁脾虚,浊毒内蕴,并重视胃镜等现代检查手段于该病中的应用,四诊合参,辩证论治,灵活运用中药、针灸等特色、经典疗法,并配合西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