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与CT平扫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别采用CT平扫及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扫描诊断,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0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平扫及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扫描诊断结果发现,普通CT发现缺血灶的敏感性为25.00%(30/120),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的敏感性达83.3%(10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可通过低辐射剂量CT脑灌注成像扫描作出诊断,诊断效果优于CT平扫,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民国时期面世的《伤寒论》古传本之一,清末桂林左盛德得书于张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后传于其徒罗哲初。1935年陕西名医黄竹斋得以将罗哲初所藏抄本誊抄,并于1939年受资助将抄本刻印出版。罗哲初所藏抄本传于其子罗继寿,罗继寿又于1956年将抄本捐献给广西卫生厅,1960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载方326首,其中有90方为《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所无。此外,桂林古本还有宋本所无的许多条文,内容多出将近1/5。该书以文献学的标准可以视为伪书,但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作为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旁证参考。  相似文献   
3.
仝小林院士结合现代解剖学将人体划分为顶焦、上焦、中焦和下焦,并提出顶焦脉的概念,即腕横纹及其以上脉。分析了顶焦脉的脉形、走向、态势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认为顶焦脉的提出对于颈部甲状腺疾病、颈椎疾病、颈动脉斑块、脑血管病变等顶焦部位疾病的轻重及转归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强调病脉诊和态脉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态时,病与态就要互参。顶焦与顶焦脉的提出是对寸口脉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将极大地丰富中医脉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脂肪性肝病的两次更名均强调了代谢功能障碍在疾病发展中的潜在驱动作用,反映了脂肪性肝病的高度异质性。在“态靶理论”与“膏浊理论”指导下,该研究认为肥胖是脂肪性肝病发病及病程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肥胖症与脂肪性肝病的共病现状、共病机制、共治趋势等方面出发,进行肥胖症与脂肪性肝病共同防治的探讨。以减轻体重为中心,通过中药内服与中医外治结合、中医综合治疗与外科代谢手术结合、院内诊治与院外生活方式管理结合的系统性干预策略,实现脂肪性肝病与肥胖症的共同防治、共同管理,将脂肪性肝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控关口前移,以此提高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学对过敏性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相关治疗药物副作用大、疗效不能持久。而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在抗过敏方面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且毒副反应较少。仝小林教授结合现代研究的结果及多年临床经验,以"诸疹痒喘,嚏涕窍塞,皆属于敏"这句话概括过敏现象,为中医临床辨治过敏性疾病点明要点。同时指出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机体在肺、脾、肾等脏腑功能低下、抵抗力不足的基础上,外邪内侵,伏留于黏膜之表,日久成为"伏邪"。后值外邪引动,伏邪内发,而为过敏。治疗时以"和法"为主,运用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经方调和营卫、气血、阴阳,使得正气得充,邪气外透。  相似文献   
6.
"六郁"理论为金元医家朱丹溪系统提出。通过回溯经典,认为糖尿病前期的核心病机和重要病理基础是食、气、血、火、痰、湿六郁与虚(脾虚、气阴两虚)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前期实胖型患者以食郁为核心,六郁相兼为病;虚胖型患者以脾虚胃郁为根本;中等体型/消瘦型患者多以肝郁为主,而年老、久病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以气阴两虚为主。在"六郁"理论指导下,确立糖尿病前期的主要证型为脾胃壅滞证、肝郁气滞证、湿热蕴脾证、脾虚痰阻证与气阴两虚证;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以开郁为重要治则,积极干预糖尿病前期,有效预防并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仝小林教授认为,糖尿病早期即存在络脉瘀滞的现象,其发病多在糖尿病虚态、损态的病理阶段,其发展经历了由气及血,由络滞、络瘀到络闭、络损的病理变化。在中医"治未病"和"络病"理论的指导下,以活血化瘀通络作为总原则,根据"态靶因果"的证治策略构建处方,寻找态靶结合的药物,治疗分清络寒与络热,使用辛香药物、藤类药物以及虫类药物,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历代度量衡对经方本源剂量的影响,分析仲景经方本源剂量折算的历史变迁。介绍历代医家及当代医家在尊崇经方剂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灵活加减,尊古而不泥于古。认为仲景经方本源剂量的折算应用探索应在综合考虑临床用药疗效与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明确量效关系,寻找最佳临床合理用量,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2019年末至2020年初,武汉地区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仝小林院士在一线抗疫60余日。在此期间,他提出和制定了诸多学术观点和实践方案:1)创“三维定性”之法,并依此而将武汉新冠疫情定性为“寒湿疫”。2)针对“寒湿疫”早期,制宣肺化湿之法,并依此开具寒湿疫方,对疫情进行早期截断。3)创“武昌模式”高效有序推行寒湿疫方,将防控重心下沉前移至社区。4)针对“寒湿疫”重症期,发现“瘀热入营”是转重之关键病机,并制定了系列治法。5)针对“寒湿疫”恢复期,提出从“虚、毒、瘀”去辨治的临床策略,并依此制定了恢复期通治方。6)从“分期—分证”的角度,结合“治未病”理论,将“寒湿疫”分为“四期十六证”,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寒湿疫”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