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制备含碘量高且质量稳定碘化油的新合成方法.方法 采用新的合成方法利用氢碘酸试剂与罂粟籽油密闭搅拌反应,精制干燥后制备碘化油.结果 按氢碘酸与罂粟籽油的质量比为2∶1、4∶1、6∶1和8∶1分别密闭搅拌24 h、超声5次进行反应,所得碘化油的含碘量分别为18.6%、24.2%、26.7%和26.4%.结论 采用氢碘酸和植物油直接搅拌密闭反应制备碘化油,与以往的制备碘化氢通气加成法相比,反应条件相对简单且易操作控制.  相似文献   
2.
碘化油除了在临床上用作腔道X造影、长效补碘剂之外,更多的是用作在肿瘤介入治疗的末梢血管栓塞剂及抗癌药物载体.本文就对其性能特点、用药历史、临床用途及当前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与芍药苷(PF)联用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影响。方法将1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HSYA组(5 mg·kg~(-1))、PF组(5 mg·kg~(-1))、预防治疗组(HSYA+PF,各5 mg·kg~(-1))、治疗组(HSYA+PF,各5 mg·kg~(-1))、银杏内酯组(5 mg·kg~(-1))、模型组、假手术治疗组(HSYA+PF,各5 mg·kg~(-1))、假手术空白组。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ACO)复制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预防治疗组从造模前3 d开始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药,余各组造模后连续给药7 d。再灌注6 h后及取材前进行神经行为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并测定脑梗死面积百分比;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皮层区p-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首次神经行为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预防治疗组首次神经行为评分显著降低(P0.05),各给药组治疗后神经行为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梗死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脑梗死面积百分比显著减小(P0.05)。与模型组比较,预防治疗组、治疗组、银杏内酯组的脑组织皮层内p-AKT阳性细胞表达率显著升高(P0.05),而HSYA组、PF组与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比较,预防治疗组的p-AKT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HSYA与PF联用较单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更强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上调PI3K/AKT通路中p-AKT蛋白的表达量有关,且预防用药的保护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与芍药苷(PF)联用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影响。方法将1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HSYA组(5 mg·kg^(-1))、PF组(5 mg·kg^(-1))、预防治疗组(HSYA+PF,各5 mg·kg^(-1))、治疗组(HSYA+PF,各5 mg·kg^(-1))、银杏内酯组(5 mg·kg^(-1))、模型组、假手术治疗组(HSYA+PF,各5 mg·kg^(-1))、假手术空白组。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ACO)复制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预防治疗组从造模前3 d开始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药,余各组造模后连续给药7 d。再灌注6 h后及取材前进行神经行为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并测定脑梗死面积百分比;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皮层区p-AK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首次神经行为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预防治疗组首次神经行为评分显著降低(P<0.05),各给药组治疗后神经行为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梗死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脑梗死面积百分比显著减小(P<0.05)。与模型组比较,预防治疗组、治疗组、银杏内酯组的脑组织皮层内p-AKT阳性细胞表达率显著升高(P<0.05),而HSYA组、PF组与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比较,预防治疗组的p-AKT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HSYA与PF联用较单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更强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上调PI3K/AKT通路中p-AKT蛋白的表达量有关,且预防用药的保护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预处理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小板蛋白PDK1、Akt Thr308的影响,初步探讨补阳还五汤抗血小板活化作用与PDK1/Akt Thr308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用不同剂量补阳还五汤(29.69、14.84、7.42 g/kg)及硫酸氢氯吡格雷(7.81×10~(-3)mg/kg)分别ig预处理大鼠,模型组、假手术组及空白组给予蒸馏水ig,1天/次,连续14天。14天后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h再灌注6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组织TTC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全血中血小板CD62P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富血小板血浆(PRP)中PDK1、Akt Thr308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小板CD62P显著增高;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29.69、14.84、7.42 g/kg)及硫酸氢氯吡格雷组(7.81×10~(-3)mg/kg)均明显降低血小板CD62P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DK1、Akt Thr308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而补阳还五汤组(29.69、14.84、7.42 g/kg)及硫酸氢氯吡格雷组(7.81×10~(-3)mg/kg)PDK1、Akt Thr308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补阳还五汤预处理可降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小板CD62P含量,并降低PDK1、Akt Thr308蛋白磷酸化水平,提示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抑制PDK1/Akt Thr308信号通路发挥抗血小板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氯吡格雷组、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组,每组20只。氯吡格雷组,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组分别按照动物体表面积换算,灌胃给予氯吡格雷6.8mg·kg-1·d-1,补阳还五汤26,6.5g·kg-1·d-1,其余各组给予蒸馏水。连续给药14d后,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诱导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各组病理组织学、脑组织皮层和海马CA1区AKT和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提示,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组能明显改善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损伤程度,随剂量增大而逐渐增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的皮层和海马CA1区胞核和胞浆均可见AKT和p-AKT的阳性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氯吡格雷组、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AKT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p-AKT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氯吡格雷组、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p-AKT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AKT,p-AKT的表达,促进AKT的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与芍药苷联合用药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的协同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1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HSYA组(5.0 mg/kg)、芍药苷组(5.0 mg/kg)、HSYA与芍药苷联合用药组(合用组,各5.0 mg/kg)、银杏内酯组(5 mg/kg)、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再灌注模型.脑缺血1h再灌注6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尾静脉注射给药;给药7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面积;免疫组化(IHC)法检测磷酸化Akt1蛋白的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治疗前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银杏内酯组、合用组、芍药苷组和HSYA组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大鼠体质量下降(P<0.05,P<0.01),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P<0.05,P<0.01),降低皮质区神经细胞的损伤程度,减小脑梗死面积(P<0.05,P<0.01),促进磷酸化Akt1蛋白的表达(P<0.01);HSYA组、芍药苷组、银杏内酯组磷酸化Akt1蛋白的表达较合用组低(P<0.01).结论 HSYA与芍药苷联合用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损伤具有一定的协同保护作用,二者联合用药的作用优于单独用药,可能与二者联合用药发挥活血化瘀与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mRNA表达与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氢氯吡格雷组、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组,每组12只。氢氯吡格雷组ig给予氯吡格雷6.8 mg·kg-1·d-1,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组分别ig给予补阳还五汤26,6.5 g·kg-1·d-1,其余各组ig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 d后,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在造模前2 h给予相应ig处理,造模60 min后拔除栓线再灌注12 h后收集相应标本保存,测定各组大鼠血浆P-选择素(CD62P)含量与海马组织PTEN 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行为评分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的神经行为评分显著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浆中CD62P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与氢氯吡格雷组均能显著抑制血浆中CD62P表达(P0.05),但补阳还五汤组与氢氯匹格雷组之间抑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TEN mRNA表达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的PTEN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以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尤为明显。结论: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机制可能与下调PTEN基因过表达及抑制CD62P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体内血小板活化信号通路中酪氨酸激酶(Src),蛋白激酶B(Akt)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蛋白及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硫酸氢氯吡格雷组(7.81 mg·kg-1)和补阳还五汤高、中、低剂量组(29.69,14.84,7.42 g·kg~(-1))。连续灌胃ig给药14 d后,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算脑梗死体积;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小板活化信号通路中Src,Akt和p38 MAPK蛋白及其磷酸化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各组及硫酸氢氯吡格雷组能明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比(P0.05);补阳还五汤不同剂量明显降低Src,Akt和p38 MAPK磷酸化水平(P0.05);硫酸氢氯吡格雷明显降低Src和Akt磷酸化水平(P0.05);各组大鼠血小板Src,Akt和p38 MAPK总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补阳还五汤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组织保护作用,一定程度上是发挥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且可能与抑制Src家族激酶,PI3K-Akt和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模型的血浆代谢产物变化,探讨NAFLD的发病机制,提示该代谢途径中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方法: 将雄性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CCl4诱导的模型组、给予具有改善脂类代谢功能的中药配方通络祛浊方的干预组和治疗组,于第9周静脉取血,使用高效液相 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 QTOF/MS)检测到超过2 300个内源性代谢产物,并解剖做病理观察。使用PCA、双聚类及OPLS DA模型筛选潜在的NAFLD的生物标记物,并通过Metaboanalyst对关键的代谢产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游离脂肪酸(FFA)及磷脂类化合物在模型组相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干预组或治疗组中部分代谢产物的含量相对于模型组有所回升,甚至恢复至空白对照组水平。亚油酸及磷脂酰胆碱PC(0∶〖KG-*2〗0/18∶〖KG-*2〗0)在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间、干预组与模型组间、治疗组与模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代谢产物亚油酸及磷脂酰胆碱PC(0∶〖KG-*2〗0/18∶〖KG-*2〗0)可能是CCl4诱导的NAFLD的生物标记物。中药通络祛浊方对本模型的干预和治疗均有疗效,能够改善NAFLD大鼠的肝脏脂肪积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