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92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82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过渡手术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对2001—2002年收治的385例433眼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联合PMNA人工晶体置入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1周裸眼视力≤0.1者5眼(1.1%)。0.12—0.3者129眼(29.8%);0.4—0.6者215眼(40.7%);0.6以上者84眼(19.4%)。手术常见并发症为后囊膜破裂27眼(6.2%),误伤虹膜14眼(3.2%),角膜水肿92眼(21.2%),人工晶体前膜22眼(5%)。结论:通过术前严格培训、动物实验及眼、脑、手、脚、耳的协调训练,加上渐进性安全过渡,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后囊膜破裂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使超声乳化手术的学习曲线变得更加快捷、安全、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2.
目的深入分析5-氟尿嘧啶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1日至2017年8月1日在本院接受滤过手术治疗的5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以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成25例/组。对照组在术中单次应用5-氟尿嘧啶,观察组术中单次应用5-氟尿嘧啶后,术后连续结膜下注射。对比两组手术结果、术后视力变化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成功率(96.00%)高于对照组,术后视力降低率(12.00%)、并发症发生率(8.00%)都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滤过手术中单次应用5-氟尿嘧啶后,术后连续结膜下注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槐耳菌丝体生物量及多糖为主要指标,探究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中最佳甘草的添加量和发酵时长。[方法] 采用液体发酵技术,在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加入甘草提取液,共发酵获得槐耳-甘草共发酵产物,苯酚-硫酸法及DNS法结合测定多糖含量。[结果] 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实验中,添加甘草8 g/L、发酵终点设为192 h时,槐耳生物量和胞内多糖产量达到最大值。[结论] 运用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可以提高槐耳生物量及多糖的含量,为深入研究槐耳-甘草液体共发酵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层换药法在Ⅱ度烧伤患者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门诊换药室和急诊清创换药室诊治的Ⅱ度烧伤患者12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应用分层换药法,对照组应用传统换药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首次治疗后前4次换药时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干预组患者的渗血量、换药次数、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P <0. 05),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愈合效果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Ⅱ度烧伤创面应用分层换药法的护理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疼痛,减少治疗费用,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运输是实验动物行业的必要环节,运输过程的装卸、装载密度、运输时间、禁食禁水、运输笼盒、环境温度等因素如控制不当,均会使实验动物产生应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动物运输福利法规,从运输过程中对被运输动物产生应激影响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实验动物运输中减少动物应激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刀凝切法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剥切圈套法切除双侧扁桃体,观察组采用电刀凝切法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临床疗效、氧化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62.57±11.09 min,术中出血量5.90±1.28 mL,住院时间2.19±0.88 d,疼痛VAS评分4.27±0.81分,分别少于对照组的78.53±7.48 min,30.04±8.13 mL,4.29±1.07 d和6.58±1.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的8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SOD均明显上升,但对照组升高幅度更大,MDA均明显下降,但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对照组未出现电刀灼伤。结论:与常规剥切圈套法相比,电刀凝切法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中的效果更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更短,患者疼痛和氧化应激反应更轻,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老年重症患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延长输注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计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药代/药效学参数.方法 收集在重症医学科住院且满足入组条件的老年重症患者5例,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q8h)3 h延长输注治疗,于注射开始的0h、0.25 h、0.5h、1h、2h、3h、4h、5h、6h、8h采静脉血2 ml,3 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23℃冰箱中保存备检.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串联质谱法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血药浓度,应用noncompartmental模型估计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药代学参数,利用蒙特卡洛模拟10 000例患者的治疗·比较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传统输注(0.5 h)与延长输注(3~4 h)下各MIC值(1~64 μg/ml)的达标概率(PTA),将%fT、MIC≥50%设置为有效药效学目标.结果 哌拉西林的血浆峰浓度、半衰期、分布容积、清除率分别为(97.64±27.16) mg/L、(2.32±0.81)h、(30.51±15.2)L、(9.27±2.69) L/h.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q8h.3h延长输注中,当MIC≤16 μg/ml时.PTA达到或接近100%;MIC=32 ug/ml时,PTA为42.54%.结论 本文描述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老年重症患者的药代学参数,这与已发表文献的结果明显不同.蒙特卡洛模拟显示,老年重症患者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q8h.3h输注可以获得较佳的药效学目标,尤其在MIC≤16μg/ml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花生四烯酸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ALOX5AP)-1340 T/G单核甘酸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3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另选取同期326例因胸痛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为阴性的患者为阴性组。采用经典的测序分析ALOX5AP-1340 T/G单核甘酸多态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LOX5AP-1340 T/G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存在TT型、TG型和GG型3种基因型。阴性组ALOX5AP-1340 T/G单核苷酸位点的三种基因型TT型、TG型和GG型的分布频率为29.1%(95/326)、49.1%(160/326)、21.8%(71/326),急性心肌梗死组的分布频率为24.5%(80/326)、44.5%(145/326)、31.0%(101/326);ALOX5AP-1340 T/G单核苷酸多态位点T和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46.7%(305/652)、53.3%(347/652),在阴性组的分布频率为53.7%(350/652)、46.3%(302/652)。两组患者ALOX5AP基因-1340 T/G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1.32;95%可信区间1.06~1.64)。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OX5AP-1340 T/G单核苷酸多态G等位基因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LOX5AP-1340 T/G等位基因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为研究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提供细胞模型。方法 无菌分离猕猴冠状动脉,胶原酶短暂消化后采用组织黏附法分离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分选CD31阳性细胞,确定内皮细胞纯度;经前列腺素E2(PGE2)刺激后,以CCK-8法和高内涵细胞成像法分别检测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以Transwell法和Matrigel胶法分别检测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体外成管功能。结果 猕猴冠状动脉原代细胞在10~14 d细胞覆盖培养瓶面积的80%左右,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和铺路石状。流式检测其纯度为31.7%左右,分选后利用流式细胞术再次检测内皮细胞纯度,达95%以上;PGE2能显著上调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结论 该研究成功建立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通过功能研究表明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可以作为模拟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体外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猕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组织结构形态学特征,为模拟人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提供参考。方法 猕猴安乐死后,完整取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经多聚甲醛(PFA)固定,制作石蜡切片及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基本结构及细胞分布状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分泌的激素及受体;比较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染色的效果,对下丘脑组织的部分细胞组成进行鉴定。结果 下丘脑区域呈中空漏斗状,垂体状似豌豆,左右肾上腺位于两侧肝肾之间;HE染色显示下丘脑区域主要分布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垂体分神经垂体、腺垂体,肾上腺由皮质和髓质构成;免疫组化检测到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并表达糖皮质激素受体(GR),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并表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和GR,肾上腺表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ACTHR);冰冻切片免疫荧光的结果更好的显示出下丘脑中包含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作了猕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切片,并观察了其相关解剖学、形态学特征,为模拟人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生理和病理反应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