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尿素(Urea)、肌酐(Cr)、尿酸(UA)、β2-微球蛋白(β2-MG)和胱抑素C(Cystatin C,Cys-C)五项肾功能指标在慢性肾脏病(CKD)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37例CKD患者和50例正常人血清中五项肾功能指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KD疾患组血清中Urea、Cr、UA、β2-MG和Cys-C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诊断CKD中,各单项指标敏感度以β2-MG和Cys-C为最高,为83.9%和91.2%,在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的诊断中阳性率达62.5%、69%和79.5%、86.5%。组合检测较单项指标敏感度和准确度高,各种组合检测中,以联合检测五项肾功能指标组敏感度和准确度最高,达100%和97.9%。结论:多指标联合检测CKD方法简便,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高,对CKD预报具有重要价值,适合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腺肽对社区老年稳定期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免疫功能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为老年稳定期重度COPD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两组,对照组18例:常规口服药治疗和间歇低流量吸氧;治疗组22例:在常规口服药治疗和间歇低流量吸氧的基础上肌肉或皮下注射胸腺五肽20 mg/次,每周2次,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FVC)、疗效和每年住院次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PaO2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aCO2和每年住院次数却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CD8+变化不明显;两组患者FEV1、FVC均降低,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较缓慢;治疗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22.2%;依从性为86.4%,不良反应少,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腺肽是提高社区老年稳定期重度COPD患者免疫功能、减少急性发作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方法,能明显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基层医院和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一氧化氮(NO)与肺功能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缓解期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检测血清CRP、IL-6、IL-8、NO水平,测定肺功能。结果血清CRP、IL-6、IL-8水平比较:急性加重期组明显高于缓解期组,缓解期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血清NO水平和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比较:急性加重期组明显低于缓解期组,缓解期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COPD急性加重期血清CRP、IL-6、IL-8水平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r=-0.812,P<0.05),血清NO水平与FEV1/预计值%呈正相关(r=0.437,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清CRP、IL-6、IL-8、NO的水平与肺功能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血清CRP、IL-6、IL-8、NO的变化可衡量COPD病情严重程度和判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CRP可作为COPD早期抗感染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ICU病房中不动杆菌的菌种类型及耐药状况,为临床有效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在不同标本中分离到的258株不动杆菌进行菌种鉴定,并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2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从呼吸道标本(痰液)检出的不动杆菌比例最高(76.7%);检出的不动杆菌菌种,以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最高;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B、米诺环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10.8%、10.2%、3.8%、2.9%、7.8%;而对其他类型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较高。结论:本院ICU病房中检出的不动杆菌以鲍曼不动杆菌最常见,这些不动杆菌呈现出多重耐药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D-试验在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诱导型耐药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性的发生率。方法:用双纸片扩散法对本院检验科采集923份痰液标本分离的132株对红霉素耐药而对克林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进行可诱导克林霉素耐药试验。结果:对红霉素耐药而对克林霉素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D-试验阳性即对克林霉素具有诱导型耐药的检出率分别为52.2%(24/46)、48.8%(42/86)。结论:D-试验阳性的发生率较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加强对红霉素耐药而对克林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D-试验的检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微生态制剂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的疗效及肝功能变化。方法 76例肝硬化患者行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检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选择GHBT阳性的肝硬化患者予微生态制剂联合莫沙必利治疗12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白细胞介素2(IL-2)、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经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与IL-2、IL-6、TNF-α的关系,观察肝功能变化。结果 76例肝硬化患者中,22例患者GHBT为阳性(28.9%)。肝硬化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者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分别为(0.735±0.214)EU/L、(0.384±0.227)EU/L(P<0.05);IL-2分别为(19.57±4.40)ng/L、(9.61±6.28)ng/L;IL-6分别为(94.37±26.12)ng/L、(52.83±27.95)ng/L;TNF-α分别为(43.15±16.27)ng/L、(26.41±17.67)ng/L(均P<0.05);肝硬化GHBT阳性患者血浆内毒素与IL-2、IL-6、TNF-α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0.846、0.827,均P<0.001。应用微生态制剂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后,血浆内毒素与IL-2、IL-6、TNF-α水平降低,肝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肝硬化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血浆内毒素、IL-2、IL-6、TNF-α水平均升高,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与IL-2、IL-6、TNF-α水平升高呈直线正相关。微生态制剂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及改善肝功能有显著疗效,并延缓肝功能衰竭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为应用于肝硬化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酶转换法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方法学特性,探讨适合常规和自动化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方法。方法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HCY浓度,通过精密度、回收试验、线性试验、干扰试验、参考范围并与FPIA法及HPLC法对比等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批内CV分别为2.5%、2.9%;日间CV分别为3.9%、4.5%,总CV分别为5.2%、5.6%;回收率为104.2%;线性范围2.0~40.0μmol/L;本法和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比较:Y=0.97X=0.22,R2=0.93,t=2.01,P>0.05;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比较:Y=0.91X+1.87,R2=0.97,t=1.95,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不同浓度的干扰物显示对结果无明显干扰;参考值范围分别为男性(11.74±4.08)μmol/L,女性参考值:(8.96±3.11)μmol/L;血清与血浆结果差异无显著意义(t=0.23,P>0.05)。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较好,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抗干扰因素强,结果准确,可以满足大批量标本的常规与自动化分析,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该院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及对1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情况和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938例患者中分离出的194例肺炎支原体对1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结果肺炎支原体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是:依托红霉素(74.74%)、米诺环素(91.24%)、多西环素(89.18%)、红霉素(71.65%)、阿奇霉素(81.44%)、交沙霉素(85.57%)、乙酰螺旋霉素(75.26%)、克林霉素(82.99%)、克拉霉素(78.87%)、罗红霉素(75.77%)、环丙沙星(79.38%)、莫西沙星(86.08%)、左氧氟沙星(83.51%),加替沙星(81.44%)。结论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者,目前比较理想的药物有: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等,其敏感性都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ST段回落与术前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80minST段回落情况,分为ST段回落组(A组,n=108)和ST段未回落组(B组,n=12)。分析PCI术前和术后180min血清NT-proBNP水平,以及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NT-proBNP水平[(854.3±70.2)pg/mL]低于术前[(1 064.3±173.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A组患者术后MACE发生率(14.8%)明显低于B组患者(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STR程度与MACE发生率呈负相关(r=-0.667,P=0.005)。△NT-proBNP与MACE呈负相关(r=-0.551,P=0.023),与STR呈正相关(r=0.629,P=0.009)。在MACE的预测方面,△NT-proBNP的AUC为0.838,95%CI:0.714~0.893,cut-off为65.4,敏感度88.4%,特异度83.7%;STR的AUC为0.903,95%CI:0.834~0.953,cut-off值为33.5,敏感度83.4%,特异度80.3%。结论 AMI患者急诊PCI术后180minSTR与NT-proBNP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两者均有助于预测M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