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咽癌颈静脉孔侵犯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初治和4例复发鼻咽癌伴颈静脉孔侵犯者的临床表现、CT及MRI特征。[结果]12例中,5例表现为Ⅸ ̄Ⅺ颅神经均麻痹的颈静脉孔综合征,7例仅表现为Ⅸ颅神经麻痹。12例,有10例合并舌下神经管受累,3例有一侧的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萎缩,2例有一侧舌肌萎缩。CT及MRI显示鼻咽癌颈静脉孔侵犯主要有3种途径,分别为:①鼻咽病变通过茎突后间隙直接蔓延(4例,包括1例茎突后间隙复发);②转移淋巴结直接侵犯(4例,其中2例为咽后淋巴结转移,2例为颈动脉鞘淋巴结复发);③颈静脉孔骨性结构直接破坏(4例,其中1例为单纯颈静脉孔复发)。[结论]鼻咽癌可通过直接蔓延、咽后和颈动脉鞘区转移淋巴结侵犯及骨质直接破坏侵犯颈静脉孔,临床上出现Ⅸ ̄Ⅺ颅神经一支或多支均麻痹。CT和MRI,尤其是MRI对于病变的诊断、病变范围的确定和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有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 探讨T1~2 期鼻咽癌IMRT后局部复发及临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15年连续收治IMRT初治T1~2期鼻咽癌患者198例,分析复发危险因素、挽救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 T1~2 期鼻咽癌IMRT后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9.5%、95.9%和94.6%,总生存率分别为 100.0%、96.4%和90.8%。共14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其中rT1~2 12例,复发部位包括咽隐窝7例(50.0%)、顶后壁5例(35.7%)、筛窦2例(14.3%);复发中位时间36个月(10~125个月)。挽救治疗中位随访36个月,其中7例行二程放疗,有3例再次复发;5例接受微创手术,均无再复发;2例行姑息化疗。6例患者病情进展死亡。[结论] T1~2 期鼻咽癌IMRT后局部复发率低,二程放疗疗效欠佳,放射后遗症较重。而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同时避免了放射性并发症。T1~2 期鼻咽癌也应定期随访,尽早发现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和多模态影像指导下,鼻咽癌中上颈临床靶区(CTV)剂量优化对保护喉咽、前环和后环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间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 298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以下方案进行个体化中上颈CTV剂量优化:A组:双侧完全优化,即双颈CTV剂量均50.4Gy;B组:单侧完全优化,即单侧CTV剂量50.4Gy、对侧60Gy;C组:双侧不完全优化,即双侧CTV剂量均50.4Gy,可疑阳性淋巴结选择性同步推量至60Gy;D组:单侧不完全优化,即单侧CTV剂量50.4Gy,其中可疑阳性淋巴结选择性同步推量至60Gy,对侧60Gy;E组:未优化,即双侧CTV剂量均60Gy。结果 298例患者中 215例行颈部CTV剂量优化,83例未行剂量优化。优化方案中A组 114例、B组 36例、C组 60例、D组 5例。随访时间 6.0~46.3个月,中位随访期28.5个月。全组总生存率为95.6%,无进展生存率为84.2%,颈部区域控制率为98.0%。6例颈部淋巴结复发,其中咽后外侧淋巴结复发 1例,Ⅱ区复发 4例,Ⅲ区复发 0例,Ⅳ区复发 1例。A、B、C、D与E组间喉咽平均剂量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16、0.001、0.572;前环平均剂量差异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11、<0.001、0.805;后环平均剂量差异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04、<0.001、0.252。结论 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结合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中上颈CTV剂量优化是安全的,可明显降低喉咽、前环和后环的剂量,从而为中上颈部CTV降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 分析合并腮腺可疑淋巴结的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合适的处理方法。[方法] 收集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病例,对合并有腮腺可疑淋巴结者,分析其表现形式;回顾比较对腮腺淋巴结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是否存在疗效差异。[结果] 384例初治鼻咽癌患者中,64例初治前MRI发现合并有腮腺可疑淋巴结,按拟定标准,其中17例临床诊断为腮腺淋巴结转移,均为Ⅲ~Ⅳa期,颈淋巴结分期大多达N2以上(70.6%),多伴有受累腮腺同侧颈部Ⅱ区大淋巴结(直径>3cm)或包膜外侵犯,及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88.2%)。全部64例患者中,34例患者不设腮腺靶区,其余30例予部分腮腺或全腮腺照射,均未发现腮腺或腮腺淋巴结复发/转移。[结论] 基于MRI检查发现腮腺淋巴结的鼻咽癌患者,如有上述高危因素,应高度怀疑腮腺淋巴结为鼻咽癌转移可能,宜给予放疗干预;不具备高危因素的患者,严密的影像学观察或可以较好地降低腮腺受量,改善调强放疗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王丽君  黄生富 《肿瘤学杂志》2015,21(11):917-921
摘 要: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调强放疗技术在提高鼻咽癌局部控制率方面的价值已得到肯定。在关注疗效的同时,也应关注放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鼻咽癌靶区定义的发展过程,探讨进一步优化鼻咽癌临床靶区设置,进一步减轻放射损伤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局部复发鼻咽癌(LRNPC)的MRI表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LRNPC患者的MRI资料,其中47例经病理确诊,39例无组织学证据.根据系列MRI及临床诊治确诊.结果:①复发部位:鼻咽部40例(46.5%),鼻咽部以外46例(53.5%).多部位受累67例(78%),39例(45.3%)完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仰卧位与俯卧位调强放疗的剂量,旨在改善乳腺剂量均匀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30例进行保乳术后放疗的早期左侧乳腺癌患者,均分别进行仰卧位与俯卧位的CT扫描,每例患者采用仰卧位与俯卧位进行切线2野照射,比较两种体位靶区剂量分布,右乳、心脏、左肺的受照体积及剂量,机器跳数。结果仰卧位与俯卧位所勾画的临床靶区体积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大体肿瘤靶区(CTV)V_(105%)和D_(mean)显示<俯卧位,D_(max)显示>俯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计划治疗靶区(PTV)V_(95%)、V_(105%)、D_(mean)、D_(min)和D_(max)显著优于俯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照射野最大切肺深度为(2.9±0.8)cm,显著高于俯卧位的(1.3±0.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的右侧乳腺V5显著低于俯卧位,心脏和左肺的照射剂量显著高于俯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的机器跳数为(582.4±117.9),仰卧位的机器跳数为(547.6±95.2),两种体位的机器跳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较大和乳腺下垂患者,俯卧位比仰卧位靶区剂量更为均匀,右乳、心脏和左肺的照射体积与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优化鼻咽癌调强放疗临床靶区中ⅡB区后对腮腺剂量的影响,为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81例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治疗计划保存完整的76例病例测算腮腺的放疗剂量参数,评估优化ⅡB区后对腮腺剂量的影响,并比较不同临床期别、T分期和N分期间腮腺放疗剂量参数。[结果]缩减临床靶区中C1横突或C2椎体以上水平ⅡB区可显著降低同侧腮腺的平均剂量及体积百分剂量V26(P〈0.05);将该区处方剂量降为50Gy亦可显著降低同侧腮腺的平均剂量及V26(P〈0.05)。Ⅳ期和T4期患者的腮腺平均剂量与V26显著高于相应的其它各期别,而N0期患者的腮腺平均剂量与V26则显著低于淋巴结阳性者。[结论]对早期患者尤其是N0患者可以更合理地设计靶区,优化临床靶区中C1横突或C2椎体以上水平ⅡB区,更好地保护腮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评价高危者腮腺放疗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1-2017年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44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腮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影像特点、治疗及预后。全组采用调强放疗技术,全腮腺或部分腮腺照射、选择性PLN照射,X线和(或)电子线补量,剂量45~60 Gy。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差异。结果 腮腺区影像学可见淋巴结者共230例。确诊腮腺转移11例(占2.5%,11/440),其中腮腺淋巴结最大径≥5 mm者占81.8%(9/11)。多因素分析显示Ⅱ区淋巴结包膜外侵为其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腮腺区淋巴结最大径≥5 mm、Ⅱ区淋巴结包膜外侵者筛选为腮腺淋巴结转移高危组,根据腮腺区是否放疗分为放疗组及未放疗组。生存分析发现,在230例患者中,高危组腮腺区放疗者与未放疗者无局部复发生存率不同(P<0.05),总生存、无远处转移生存、无进展生存均相近(P>0.05)。结论 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率低,Ⅱ区淋巴结包膜外侵为其独立高危因素。对于腮腺淋巴结最大径≥5 mm,或腮腺区存在影像学可见淋巴结,即使其最大径<5 mm,但若合并Ⅱ区淋巴结包膜外侵,建议行腮腺区放疗。  相似文献   
10.
116例鼻咽癌一体化照射野调强放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初诊时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应用一体化照射野调强放疗的远期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共116例初诊时无转移鼻咽癌患者,根据福州分期:Ⅰ期4例,Ⅱ期22例,Ⅲ期45例,ⅣA期4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咽和全颈部一体化照射野调强放疗,具体剂量为:GTVnx61.32~75Gy,GTVnd65~80Gy,中位剂量均为70Gy;CTV156~60Gy,CTV250~52Gy。21例单纯放疗,95例合并化疗,采用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结果 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期28个月(6~60个月)。3例局部复发,3例颈淋巴结复发,16例远处转移。1、2、3、4年总生存率及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6% 、92% 、92%、84%及91%、85%、80%、80%。12例死亡患者中6例死于鼻咽癌远处转移,其余6例死于其他疾病。预后因素分析,临床分期、T分期与3年无疾病生存率、3年无转移生存率明显相关(P<0.05)。随访满2年的65例患者中,6例出现3级以上口干(9.2%),4例出现放射性脑病(3.4%)。全组未发现后组颅神经损伤及张口困难病例。结论 采用一体化照射野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初诊时无转移鼻咽癌远期疗效较好,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分期、T分期是其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