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2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近几年来国内高压氧联合药物综合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20082012年近五年来中国学术期刊、中国数字图书馆、维普信息资源系统、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关于高压氧联合药物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的评价,并用RevMan5.1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了20个随机对照研究,患者总数为2554例,其中有1347例接受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即治疗组,另外1207例接受药物单纯疗法,即对照组。通过Meta分析表明治疗组比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显著(P<0.00001),而且早期使用高压氧治疗比晚期使用的临床疗效显著(P<0.00001)。结论在突发性耳聋的治疗过程中,应用高压氧联合药物综合疗法比药物单纯疗法的效果要显著,而且引入高压氧治疗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建立不含动物细胞成分的人胚胎干细胞(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hESc)体外培养系统,本实验欲用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postnatal foreskin fibroblasts, hPFF)制备细胞饲养层并观察其对hESc体外生长的支持功能及生物学特性的维持作用。方法 利用儿童阴茎包皮环切术后遗弃包皮组织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纯化增殖细胞,采用35Gyγ射线照射灭活法制备成饲养层。将hESc(HS181细胞株)接种在该饲养层上,连续传代至20代,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测定其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类胚体形成实验及干细胞转录因子表达,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的小鼠(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cy mice, SCID)体内畸胎瘤形成及体内全能分化特性实验对hESc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 结果 hPFF体外培养过程中生长增殖旺盛,连续传20代以上能保持正常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经γ射线照射使其停止增殖,24h内能较好地保持细胞活力和形态学特征,具备饲养层细胞基本条件。HS181 hESc在hPFF上传到20代任能较好地保持未分化状态,细胞呈克隆性生长,高度表达碱性磷酸酶及Oct-4、Nanog等胚胎干细胞转录因子;悬浮法培养连续传20代的hESc可获得由3个胚层细胞所形成的类胚体(Embryoid bodies, EB)结构, 可检测到CD90、Flt-1、Nestin基因的表达,证明得到的类胚体中含了3个胚层细胞,说明hESc具有体外多能干性特征。体内全能分化实验显示:将第20代的hESc接种到SCID小鼠体内,6周后可形成畸胎瘤,组织学切片分析其包含了源于全部3个胚层的各种分化细胞,直接证明其具有体内多向分化的全能性。结论 hPFF可作为一种来源丰富,取材方便的人源化饲养层细胞,能有效地支持hESc体外生长。克服了目前hESc建系和体外培养过程中使用动物细胞饲养层带来的异种蛋白污染和致病微生物的危险,初步解决了hESc临床应用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脑震荡后2~4周听功能及耳蜗毛细胞的病理改变.方法 以豚鼠为研究对象,制成脑震荡模型.20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脑震荡后即刻组、2周组、4周组.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s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观察脑震荡后听功能变化;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耳蜗毛细胞的病理改变.结果 ABR Ⅰ、Ⅴ波潜伏期和Ⅱ~Ⅲ、Ⅱ~Ⅴ波间期均有变化;DPOAE于打击后在0.7、1.0 kHz频率其幅值有明显变化(P<0.05);扫描电镜下见耳蜗毛细胞的纤毛有排列紊乱和倒伏现象.结论 豚鼠脑震荡后2~4周听功能和耳蜗毛细胞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突聋的确切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其病因假说聚焦于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002年初Tran等提出内耳膜迷路积水(EH)与听力下降之间存在一定联系,Nagawama及Nakashima等提出的内耳膜迷路磁共振的3D-FLAIR成像推动了相关研究。本研究纳入单侧突聋患者,进行鼓室内注射钆内耳膜迷路MRI检查(3D-FLAIR序列),运用课题组提出的容积参考评分系统(VR评分)评估膜迷路积水程度,旨在探讨EH在四型单侧突聋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鼻咽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报道在我院就诊的1例以持续性耳闷胀感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鼻咽结核病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患者经鼻咽部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结核性肉芽肿伴干酪样坏死,抗酸检测阳性。经抗结核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鼻咽部形态基本正常。结论:对于伴有耳部症状的鼻咽部新生物的患者,原发性鼻咽结核应作为鉴别诊断之一,须通过鼻咽部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测加以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耳显微手术中电钻及吸引器产生的噪音对非手术耳听力的影响。方法采用ER-7c声级计记录中耳手术中不同规格的切割钻、金钢钻和吸引器噪声,比较非手术耳术前、术后2周、术后1月及术后3月的纯音测听骨导阈值。骨导听阈0.25~8.00kHz至少2个或2个以上频率减少≥10dB为术后骨导听阈下降阳性,增加≥10dB为术后骨导听阈提高阳性。结果手术中不同规格的电钻和不同大小吸引器头产生的噪声强度分别为107.5~113.7dBSPL和96.7~110.5dBSPL;20例手术患者随访中发现7例(35.0%)患者非手术耳术后2周或1个月骨导阈值提高阳性,术后3个月骨导阈值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耳显微手术中电钻和吸引器噪声可引起非手术耳听力短暂阈值漂移,三个月后听力基本恢复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7.
突发性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进行突发性聋(以下简称突聋)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2006年收治突聋患者332例的临床资料:对1980年至2006年我院耳鼻喉科突聋住院人数和耳鼻喉科总住院人数进行了统计。结果332例突聋中,男164例,占49.3%;女168例,占50.6%。发病年龄以41-50岁最多(89例)。右耳患病144例,左耳患病157例,双耳间隔50天至5年相继发生突聋者31例。听力下降前后出现耳鸣者295例,占88.9%,以低调、持续性耳鸣为主。有耳闷者111例,占33.4%。按职业分类:白领127例,蓝领101例,退休或无业居家者80例,学生22例,儿童2例。发病诱因:无明显诱因者78.3%,有感冒病史者10.5%,有劳累、压力大、情绪波动因素者9.3%,有其他因素者1.8%。根据突聋是否伴有头晕或眩晕将其分为三类:单纯表现为听力减退者179例(占53.9%),伴发头晕者59例(占17.8%),伴有眩晕者94例(占28.3%)。332例中伴发高血压病、冠心病和/或糖尿病者62人(占18.7%);其中160例检查了血脂,查出血脂异常者92人(占57.5%),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分析我院1980年至2006年突聋患者住院人数占耳鼻喉科总住院人数的构成比发现:80年代构成比为1.69%,90年代为3.31%,2000年后为4.6%,三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332例突聋中男女发病构成和左右耳患病构成基本相同。以中、青年为高发人群。男性患病与职业有明显相关性,即白领比蓝领和居家者更易患突聋;女性患病与职业无明显相关性。精神压力大、过于劳累的人员易患突聋。突聋中单纯表现为听力减退的病人数多于伴有眩晕者,伴有眩晕者又多于伴有头昏者。其最常见的伴发病症为血脂代谢紊乱,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近26年来我院突聋住院人数逐渐增多,提示突聋发病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8.
Peripheral sensitivity hearing loss is an inner ear disorder that is difficult to cure, and there may be two main reasons behind it.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两种用药途径治疗突发性耳聋耳鸣近期疗效的比较。方法将60例突发性耳聋耳鸣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30耳)和对照组(30例,30耳),每组在应用扩张血管、营养神经治疗药物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对照组加用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10 d,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患者耳鸣痊愈5例,显效7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患者耳鸣痊愈2例,显效3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36.7%。两组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Ρ<0.05)。治疗过程中无中耳炎、鼓膜穿孔、听力进一步下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局部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耳鸣的的疗效优于全身用药。  相似文献   
10.
突发性聋(突聋)为耳科常见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多数学者认为耳蜗微循环障碍是导致突聋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55例突聋患者的病史、血液流变学和血脂进行检测分析,以探讨其与突聋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