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9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巴西圣保罗大学DePaula等用登革热感染恢复期血清样本接种C6/36细胞,比较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IFA)测定1型登革(DEN-1)病毒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对于控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和复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者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建立了含有高水平Env蛋白的HIV和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病毒样颗粒(VLP)生产系统。这些截短的Env蛋白能被高效地裂解为  相似文献   
3.
大肠杆菌志贺毒素1(Stx1)B亚单位(Stx1—B)及A亚单位发生双重氨基酸替代的无毒性双突变Stx1(mStx1)具有潜在的黏膜佐剂活性,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Ohmura-Hoshino等对mStx1和Stx—B与卵白蛋白(OVA)混合后鼻腔免疫小鼠所产生的黏膜佐剂活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Ledizet  M  Kar  K  Foellmer  HG  孟胜利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29(3):140-141
自1999年西尼罗(WN)病毒在北美出现以来,在美国己造成600多人死亡,22000多匹马感染。当前对wN病毒感染还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法。美国L2诊断制剂公司Ledizet等用病毒包膜(E)蛋白作为靶抗原开发出一种重组亚单位疫苗。将wN病毒2741株编码E蛋白的DNA重组,在果蝇S2细胞中表达,经离子交换柱层析和排阻层析得到纯度为95%的E蛋白,此重组E蛋白称为rWNV—Et,  相似文献   
5.
抗狂犬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在狂犬病街毒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测试抗狂犬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用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已确认的狂犬病阳性及狂犬病阴性的动物脑组织标本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 将巴斯德研究所狂犬病参考中心保存的来自不同国家的 6 2份狂犬病街毒动物脑组织标本以及 2 71份法国境内收集的正常动物脑组织标本 ,用上述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并以巴斯德研究所狂犬病参考中心提供的狂犬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组织细胞分离法及直接免疫荧光法等三个试验作确认试验 ,进行比较。结果 间接免疫荧光法可检测涵盖狂犬病毒 7个基因型在内的所有 6 2份街毒标本 ,对确认为狂犬病阴性的动物脑组织标本检测均为阴性 ,其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达到 10 0 %。结论 抗狂犬病毒核蛋白单抗作为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狂犬病毒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鼠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活性单克隆抗体(单抗)2C、5C,对狂犬病街毒暴露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3个街毒代表株CQ92、HN06、GX-4分别感染Balb/c小鼠腓肠肌,30rain后用2C、5C、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Hu-man Rabies Immunoglobulin,HRIG)进行治疗.结果 2C、5C、HRIG对狂犬病街毒暴露后小鼠具有相近的保护率.结论 鼠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活性单抗可用于狂犬病病毒暴露后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讨论了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产生突变株并逃避免疫应答的机理,提出了顾及病毒变异性的候选疫苗的设计和几种方法。理想的突变株含有包括B和T表位的多个突变,复合突变的可能性随感染细胞数增多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动物或人类的抗感染原的免疫接种仅能提供相对保护水平,并不能抵抗大剂量感染原的攻击,即使低剂量的攻击,保护力也可从完全保护到相对保护变化不等。入侵的病原体可在其增殖前被机体中和并清除掉,在此种情况下免疫接种可提供抗感染的保护作用。然而更多见的是感染原在入侵部位即开始增殖,并触发宿主的回忆性免疫应答,一般在明显的临床征状出现之前机体即产生对入侵物的排斥反应,在此种情况下免疫接种提供抗疾病的保护作用。抗感染的保护作用即指一预先存在的强大的免疫屏障;而抗疾病的保护作用多指免疫回忆反应及机体有可能产生的抗感染原的快速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