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42篇
药学   28篇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 要目的:探讨豫北地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早期诊断情况与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豫北地区的脑卒中患者 160 例,根据早期诊断后是否伴随卒中后抑郁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 80 例,比较两组的相关指标(病灶位置、家庭支持、医患关系、吞咽功能、合并疾病)与神经功能缺损总分及各维度评 分(自理意识、认知功能、上肢肌力、下肢肌力),采用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卒中后抑郁危险因素。 结果:观察组患 者病灶位于双侧大脑半球、脑干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家庭支持不足率、医患关系差率、吞咽功能差率、合并疾病 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及自理意识、认知功能、上肢肌力、 下肢肌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神经功能缺损总分、自理意识、认知功能、肌力、医 患关系、家庭支持、吞咽功能、合并疾病均是卒中后抑郁危险因素。 结论:神经功能缺损总分、自理意识、认知功能、肌力、 医患关系、家庭支持、吞咽功能、合并疾病等均是造成脑卒中后抑郁的因素,对其进行早期诊断与危险因素分析,可及时 有效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卒中后抑郁防治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区域协同救治联合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的作用。方法入选2015年1月~2017年4月,由本院120院前急救团队和加入本院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8家乡镇卫生院转运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512例。体系建立前为对照组,64例;体系建立后为实验组,448例。比较2组STEMI患者在首次医疗接触(FMC)后救治护理的时间节点及救治效率。结果区域协同救治联合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体系建立后,本院120院前急救团队和非PCI医院的FMC至首份心电图时间从平均(31±13)min缩短至(9±5)min,10 min内完成首份心电图的患者比例达84.7%;FMC至服用负荷剂量阿司匹林的时间从平均(60±13)min缩短至(20±3)min;对于溶栓患者,FMC至开始溶栓时间从平均(74±38)min缩短至(30±2)min;对于转运PCI患者,FMC至开始转运时间从平均(123±59)min缩短至(52±28)min,门-球时间从平均(119.4±23.6)min缩短至(60.7±21.5)min,2组患者时间节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系建立后,平均住院时间有(11.9±3.2)d降至(8.4±2.8)d,人均住院费用减少(38582±9186)元降至(30479±8213)元,院内病死率从9.3%明显降低至0.7%,2组患者救治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协同救治联合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体系显著缩短了本院120院前急救团队和非PCI医院对STEMI患者的早期救治护理的时间,明显降低了病死率,是控制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影像学在诊断应力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保有影像学资料并诊断明确的应力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分析X线、CT、MRI对应力性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及漏诊的原因。结果:82例应力性骨折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9,平均年龄为49.77岁;病变多累及下肢骨及中轴骨,胫骨为最常见累及部位;X线、CT、MRI的诊断准确率依次升高,X线、CT的初诊漏诊与MRI分级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X线及CT图像中骨膜反应易被漏诊。结论:应力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应结合临床病史及好发部位,早期诊断应力性骨折首选MRI,注重X线及CT中骨膜反应及软组织情况以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6.
7.
正不孕症的患病率因地域、种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在我国的发病率约15%。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作为不孕症的重要治疗手段,在中国大陆已经实施了近30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IVF-ET的成功率不断提高,近年来累计成功率达可达40%,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反复种植失败(RIF)。因此,如何提高RIF患者临床妊娠率成为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紫杉醇、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联合治疗晚期胃癌89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观察组89例采用紫杉醇、奥沙利铂及氟尿嘧啶联合治疗晚期胃癌89例的疗效与对照组89例仅采用紫杉醇、氟尿嘧啶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观察组,显效53例(59.55%),总有效率91.01%;对照组,显效36例(40.45%),总有效率73.0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紫杉醇、奥沙利铂、氟尿嘧啶联合治疗晚期胃癌,可显著提高化疗治疗癌症的有效率,抑制肿瘤细胞合成,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以内分泌改变引起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是围绝经期妇女最常见的一种健康问题,大约2/3的妇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减少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使其症状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和治疗,从而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