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联合激光瞳孔成形术与传统降眼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于邯郸市眼科医院(邯郸市第三医院)就诊的62例(68只眼)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首次急性发作并未做降眼压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5例(17只眼),女性47例(51只眼),平均年龄(67.5±8.5)岁,所有患者眼压升高≥40 mmHg(1 mmHg=0.133 kPa)。将入选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激光组和药物组。激光组给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联合激光瞳孔成形术治疗,药物组给予传统降眼压药物治疗。采用TA03型Icare眼压计测量治疗前、治疗后1 h和2 h的眼压,记录两组角膜及前房情况。以治疗后2 h眼压降至30 mmHg及以下为抢救成功,反之则为治疗失败。激光组和药物组年龄、就诊时眼压和发作时间等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治疗成功率的描述采用眼数和百分比,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h和2 h眼压的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治疗后1 h激光组14只眼抢救成功,成功率为41.2%;药物组15只眼抢救成功,成功率为44.2%。治疗后2 h激光组18只眼抢救成功,成功率为52.9%;药物组20只眼抢救成功,成功率为58.2%。治疗后1 h与2 h两组间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 χ2=0.06,0.24;P>0.05)。激光组治疗前视力为光感至0.4,治疗后1 h视力为眼前手动至0.6,治疗后2 h视力为眼前手动至0.6。药物组治疗前视力为光感至0.4,治疗后1 h视力为光感至0.8,治疗后2 h视力为光感至0.8。两组主要并发症为前房内炎症反应和角膜内皮皱褶,无眼内感染和脉络膜下暴发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激光组治疗前、治疗后1 h和2 h平均眼压分别为(56.9±8.7)mmHg、(37.9±16.2)mmHg和(32.9±16.4)mmHg,治疗后眼压下降,与治疗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7.76;P<0.05)。药物组治疗前、治疗后1 h和2 h平均眼压分别为(55.8±9.5)mmHg、(37.6±17.7)mmHg和(30.6±18.2)mmHg,治疗后眼压下降,与治疗前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7.16;P<0.05)。但两组各时间点的眼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t=0.89,0.58,0.85;P>0.05)。 结论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联合激光瞳孔成形术和传统的降眼压药物治疗均能快速降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眼压,但激光治疗安全、有效,可避免药物治疗给机体带来的副作用,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重要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区局部微环境中髓鞘碱性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8周龄Wistar大鼠45只,雌雄不限、每只体重200~220g,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n=15)、对照组(n=15)、假手术组(n=15)。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建立脊髓全横断损伤动物模型。实验组造模后对脊髓横断处上下两端立即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对脊髓横断处上下两端注入磷酸盐缓冲液(PBS);假手术组不损伤脊髓,仅剪除T8~10棘突和椎板后逐层缝合。于细胞移植后的1d,5d,1w,2w,4w和6w分别行BBB大鼠后肢功能评估来判断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大鼠脊髓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结果:(1)BBB评分结果显示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均为正常范围,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值随时间均逐渐增加,且实验组较对照组高(P<0.05),但均未达到正常组水平,术后4周实验组BBB评分较对照组增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织染色结果显示各时间点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脊髓中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种异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能改变了局部的微环境并上调了脊髓内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重建法在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示指固有伸肌腱转移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固缝合示指固有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近侧断端,同时对拇短伸肌腱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远端进行环绕反折缝合。比较两组SEEM指标、拇指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主观满意度。结果:两组示指单独背伸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拇指屈曲丢失、拇指抬高丢失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AM分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主观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示指固有伸肌腱转移术,改良重建法对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治疗效果更好,可降低拇指屈曲和抬高丢失,改善拇指功能,提高患者主观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可疑性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PAC)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解剖结构的异同。方法:采用国际区域性流行病学眼科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eograph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Ophthalmology,ISGEO)的分类系统,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47例47眼)、PACS组(157例157眼),PAC组(96例96眼)及PACG组(86例86眼)。应用NIDEK Echoscan US-1800型A型超声测量系统对被测者眼部解剖结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晶状体相对位置)进行测量,各项均值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正常人、PACS和PAC与PACG的年龄、晶状体厚度依次增高(P<0.05),前房深度、晶状体相对位置依次递减(P<0.05);与正常人相比,PACS和PAC与PACG除眼轴外其余的参数都有差异(P<0.05);与PACG相比,正常人、PACS和PAC的解剖结构参数都存在差异(P<0.05);但PAC与PACG两组相比,除前房深度、晶状体相对位置外,其余的各项解剖参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正常人、PACS、PAC到PACG的前房深度变浅、眼轴变短、晶状体相对位置靠前。前房深度、晶状体相对位置对PACG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颅脑损伤是脑外科的常见病,一般多由于车祸、跌伤、斗殴等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因此类患者常常合并有其他脏器的损伤.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本文所述的是梨树县第二人民医院自2006~2011年收治的17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竟合并有其他脏器损伤的患者48例,现综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12在本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的PACG患者75例75眼的临床资料,统计其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前节参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ACG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术前比较,PACG患者术后眼压均下降,BCVA均改善(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500)、房角隐窝面积(ARA)较术前显著上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PACG、术前眼压是PACG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PACG疗效及安全性俱佳,但需重视术前眼压控制,对慢性PACG患者或应慎重考虑是否需行该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2018-10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7例113眼,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52例54眼采用小梁切除术,研究组55例59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内压、角膜内皮细胞变化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视力情况无差异(P>0.05),术后视力优于术前(P<0.05);术后研究组视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大于术前,眼内压低于术前(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前房深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眼内压无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平均细胞面积、角膜中心厚度高于术前(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术前(P<0.05);手术前后研究组患者上述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无差异(P>0.05),除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外,术后研究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和20.4%(P<0.05)。结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可以改善患者视力与眼内高压,保持角膜内皮细胞结构完整性,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区局部微环境中巢蛋白和突触素Ⅰ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120只清洁级Winstar大鼠(雌雄不拘)随机(随机数字法)取87只分为3组.假手术组29只:切除相应的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组29只:建立脊髓全横断模型;细胞移植组29只:建立脊髓全横断模型后,给予BMMNCs移植治疗.各组大鼠分别于5d、1周、2周、4周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RT-PCR检测脊髓组织中巢蛋白(nestin)与突触素Ⅰ (Synapsin Ⅰ)的表达变化及利用MIAS-2000图像处理系统分析观察nestin和Synapsin Ⅰ阳性产物在脊髓的分布,并测量阳性产物的吸光度值.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数据,组间比较,方差齐者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样本间的两两比较用q检验;方差不齐者用成组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样本间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Nemenyi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免疫组织染色、RT-PCR及图像处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在伤后约5d可见损伤区域附近nestin表达升高,2周达高峰,4周后nestin表达明显下调,细胞移植组在脊髓伤5d可见损伤区域附近nestin表达升高,1周达高峰,4周后nestin表达明显下调,且各时期与假手术组、模型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5d后,在损伤区域出现突触素Ⅰ的表达,但模型组、细胞移植组突触素Ⅰ的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假手术组,细胞移植组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同种异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能改变了局部的微环境并上调了脊髓内巢蛋白和突触素Ⅰ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纯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与LPI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存在粘连性房角关闭的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PAC)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术后5年周边虹膜前粘连(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e,PAS)的变化情况。设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河北省邯郸市第三医院眼科连续收治的存在PAS的PAC和PACG患者159例。方法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LPI术后3天内加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对照组仅行LPI。术前、术后3天、1年及5年进行静态及动态前房角镜检查。PAS定义为虹膜与前房角外壁的粘连≥0.5个钟点。每例患者仅1眼入组。主要指标PAS范围。结果 159例患者中术后1年及5年的随访率分别为79.25%(126/159)及57.86%(92/159)。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前、术后3天、1年及5年的PAS范围分别为5.00(3.00~9.25)及4.5(1.50~8.00)个钟点(Z=-1.3,P=0.19)、3.00(0.50~5.00)及2.00(1.50~8.00)个钟点(Z=-3.08,P<0.001)、2.50(0.75~6.00)及2.00(0.00~5.00)个钟点(Z=-0.72,P=0.47)、3.5(1.0~8.0)及3.0(0.00~5.25)个钟点(Z=-1.54,P=0.12)。两组之间PAS范围在术后3天有显著差异,而术后1年及5年差异并不显著。术后5年,试验组及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29(0.14~0.82)、0.16(0.02~0.36)(Z=-2.70,P=0.007),眼压控制率、视野MD值、杯盘比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5年与术前相比,试验组PAS范围、眼压、BCVA、MD值均有明显下降,而杯盘比无明显变化;对照组PAS范围、眼压、MD值均有明显下降,杯盘比及BCVA无明显变化。结论 LPI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存在PAS的PAC或PACG患者,术后PAS仍进展;术后5年时,PAS范围与接受单纯LPI的患者相比无显著差异。从长远看,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联合LPI不适宜单纯以松解PAS为目的用于PACG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8个月的眼压控制效果。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来自4个眼科中心40岁以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75例(175眼)。方法随机分为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88眼)和单纯小梁切除术组(87眼)。术后1天、7天、2周、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随访。LogMAR视力表检查视力,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眼压控制成功指在末次随访时未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 Hg;条件成功指在末次随访时在联合使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21 mm Hg。主要指标眼压,眼压控制成功率,并发症。结果 150例(85.7%)完成18个月随访,其中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74例,单纯小梁切除术组76例。术后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两组眼压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眼压控制成功率91.9%(68/74),单纯小梁切除术组84.2%(64/76)(P=0.148);条件成功率前者91.9%(68/74),后者88.2%(67/76)(P=0.448)。视力下降两行者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20.3%,单纯小梁切除术组14.5%(P=0.348)。后者暂时性低眼压发生率(19.7%)高于前者(9.6%),而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前房出血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18个月成功率略高于单纯小梁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当。联合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小梁切除术更适合于具有术后浅前房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