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可拆除巩膜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87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拆除巩膜缝线,术后观察前房、滤过泡形成情况,测量眼压、视力。结果术后Ⅰ度浅前房4只眼,Ⅱ度浅前房1只眼,其发生率是5.75%;术后随访3~16个月,眼压的控制率是97. 70%。结论术后加用可拆除巩膜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可降低术后前浅房的发生,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84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5例(41眼),单纯小梁切除术35例(43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其他手术操作步骤与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基本相同。比较分析2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等情况。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2眼(4.88%)在拆除可调节缝线后出现浅前房,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有12眼(27.91%)发生浅前房,2组浅前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眼压均控制在21mmHg(1kPa=7.5mmHg)以下;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眼压<21mmHg共38眼(92.68%),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共29眼(67.44%),2组眼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出院时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6个月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37眼(90.24%)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单纯小梁切除术组30眼(69·77%),2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控制远期眼压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方面疗效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光眼采用可调节缝线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患者眼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90例(90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各45例(45眼)。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可调节缝线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眼压变化情况、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率。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眼压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浅前房发生率低,功能性滤过泡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可调节缝线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可降低眼压,预防浅前房发生,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不同巩膜瓣缝线方法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在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5例随机分为2组。A组: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MMC),29例(29眼);B组: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MMC,26例(29眼)。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前房、眼压、早期并发症及滤过泡情况。结果术后3月、6月、1年2组间眼压差异及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小梁切除术+MMC与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MMC两种术式相比疗效相当。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147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闭角型青光眼辅助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47例(159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施行辅助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简称松解缝线组),同期162例(174眼)PACG行常规小梁切除法(对照组),术后观察两组视力、眼压、前房形成、结膜滤泡、眼内反应等,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结果术后早期前房形成时间(d),松解缝线组短于常规小梁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松解缝线组出院时眼压(11.77±3.37)mmHg与术前眼压(31.63±9.45)mmHg比较,差异显著(t=25.86,P=0.000)。术后长期随访眼压(14.74±2.71)mmHg低于常规小梁切除组(17.96±2.45)mmHg,差异显著(t=11.22,P=0.000)。随访中无眼部感染与恶性青光眼发生。结论辅助巩膜瓣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在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中能促进术后早期前房形成。增强长期眼压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可拆除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对预防早期并发症和提高长期降眼压的作用。方法将60例(60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随机入选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可拆除缝线并小梁切除术加丝裂霉素C(MMC),对照纽行小梁切除术加MMC。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两组浅前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绀间眼压除术后1d有显著差异外,余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可拆除缝线并未能瞳著减少小粱切除术术后早期浅前房发生率,对远期眼压控制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小梁切除术中丝裂霉素与调节缝线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MMC)与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49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MMC与调节缝线;随机对照42眼单纯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深浅.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第一天浅前房发生率联合组8.2%,明显低于对照组23.8%(P<0.05);一年后随访60眼(联合组34眼,对照组26眼),联合组弥散性滤过泡88.2%较对照组65.4%多(P<0.05).不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 mmHg手术成功标准,联合组一年后手术成功率94.1%较对照组73.1%高(P<0.01).结论MMC联合调节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合理应用,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成洪波  翁宏 《眼科研究》1999,17(4):265-267
目的 比较单纯小梁切除术与联合切除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 84例原发性青光眼随 成3组,第1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第2组行小梁切除联合可拆缝线术;第3组行小梁切除术中联合丝裂霉素。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4月。结果 手术成功率分别为:单纯小梁切除组,可拆除缝线组,丝裂霉素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后可调控眼压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小梁切除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及巩膜瓣可调缝线技术治疗1例(2眼)开角型青光眼,2例(3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例(1眼)难治性青光眼,52例(54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共56例病人(60眼)。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7个月,常规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一周的平均眼压在11.52mm Hg左右,术后3个月复查眼压平均在15.67mm Hg左右。结论术后可调控眼压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术后能够有效的调控眼压,减少术后并发症,滤过泡形成良好,明显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可调节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行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2组术后1个月视力改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周内眼压控制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眼压波动相对平稳,术后3个月时2组眼压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2组滤过泡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行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更好的控制患者术后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黄斑水肿及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