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颈癌浸润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决定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有关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表明,这是一个多阶段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黏附、运动、酶解及血管新生等,每一阶段都受着不同因素的影响及相关基因的调控。如黏附分子CD44v6、整合素、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介绍近年来有关转移相关分子在宫颈癌浸润转移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16INK4A在宫颈癌发生中的表达变化,分析这种差异表达与甲基化的关系。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技术(RT.P(1R)检测30例宫颈癌组织标本、4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织(CIN Ⅰ12例、CINⅡ16例、CINⅢ20例)中p16INK4A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P16INK4A蛋白水平的表达。甲基化特异性的PCR技术(MSP)对p16INK4A DNA进行甲基化分析。以每例标本相应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70%(21/30)宫颈癌组织中p16INK4A表达下降或缺失,与正常宫颈组织、CIN Ⅰ和CINⅡ中的p16INK4A表达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IN Ⅲ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的表达检测也得到相似的结果。MsP检测发现宫颈癌组织中有9例p16INK4A外显子甲基化,甲基化率为30%,其中8例年龄小于40岁,提示甲基化易于出现在年轻患者。而CIN组织中仅CIN Ⅲ发现1例甲基化,说明甲基化随着宫颈病变的发展而增多。分析甲基化与p16INK4A表达的关系,发现42.86%(9/21)的宫颈癌组织中p16INK4A表达下降与甲基化有关,甲基化的宫颈癌组织中p16INK4A表达均下降。结论 p16INK4A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它的表达缺失或下降在宫颈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外显子甲基化是导致其表达缺陷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cDNA微阵列进行宫颈鳞癌的分子筛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cDNA微阵列筛选浸润性宫颈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方法应用包含18 432个基因的cDNA微阵列测定IB期宫颈鳞癌的全基因序列,包括已知功能的人类转录子和表达序列标签ESTs,分为正常组、淋巴转移组、无淋巴转移三组宫颈组织。为了证实不同的基因表达,选择3个基因进行了冰冻组织的RT-PCR检测和石蜡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与无淋巴转移浸润性宫颈鳞癌组织比较,有淋巴转移的癌组织有677个基因大于2倍差异,其中上调494个(72.97%),下调183个(27.03%),表达序列标签EST为61个(9.01%),这些基因涉及代谢、发育、信号传导、分化、DNA结合转录和离子通道等。6倍差异基因14个,其中只有nel(chicken)like-2下调,其余为上调基因。RT-PCR和免疫组化的结果与cDNA微阵列结果一致。结论利用cDNA微阵列检测基因的表达状态可以预测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和宫颈癌的预后情况。Cx43的低表达、ETV5和整合素alpha 2的高表达可能会成为评估浸润性宫颈鳞癌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些分子有利于预测浸润性宫颈鳞癌的预后及其相应的分子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D44v6与E-钙黏附素(E-cad)在早期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1例正常宫颈上皮、63例无淋巴结转移宫颈鳞癌、23例有淋巴结转移宫颈鳞癌标本中CD44v6、E-cad的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宫颈鳞癌组织中CD44v6mRNA的表达高,而在正常宫颈几乎不表达;E-cad的mRNA在正常宫颈组织表达高而在宫颈鳞癌表达低,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鳞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蛋白在宫颈鳞癌表达增高而E-cad蛋白表达降低,且在有转移和无转移的宫颈鳞癌组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44v6和E-cad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CD44v6、E-cad通过改变早期宫颈鳞癌细胞的黏附力而分别发挥了促进和抑制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作用,可作为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RNA干扰技术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对宫颈癌Caski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作用。方法通过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 Genesil-1-MIF si RNA,转染宫颈癌Caski细胞(Caski-p Genesil-MIF si RNA组),同时设空载体转染组(Caski-p Genesil-1组)和空白对照组(Caski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aski细胞中MIF m 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并检测转染前后Caski细胞中EMT相关指标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变化。结果 p Genesil-1-MIF si RNA转染Caski细胞后MIF m RNA的表达量减少,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A干扰抑制MIF基因表达后,与对照组相比,p Genesil-1-MIF si RNA组Caski细胞上皮标记物E-cadherin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间叶标记物Vimentin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抑制MIF基因表达可抑制宫颈癌Caski细胞发生EMT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早期宫颈鳞癌差异表达基因整合素d2、白细胞介素-8(IL-8)和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在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组织芯片进行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早期宫颈鳞癌组织中整合素d2、IL-8和Cx43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宫颈鳞癌组织中整合素d2和IL-8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转移组织(P〈0.05),CX43的表达则相反(P〈0.01)。且整合素d2和IL-8的表达呈正相关(r=0.241,P〈0.05)。结论整合素d2、IL-8和CX43与早期宫颈鳞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促进和抑制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在临床基础上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宫颈癌相关病因、诊断指标及愈后的同时,日益重视建立动物模型进行前瞻性研究.宫颈癌裸鼠模型的建立为其侵袭转移机制的研究、治疗药物的筛选、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研究工具,为进一步改善宫颈癌患者的预后直至治愈开辟了广泛的研究途径.通过对模型的种类、制作方法和应用进行综述,提出了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DNA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修饰的一种,是真核细胞DNA最普遍的修饰方式,可以通过影响基因突变、表达调控、细胞增殖等调节基因转录活性和表达.研究发现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基因的转录活性,并且呈负相关.由于肿瘤的形成从本质上讲就是细胞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所致,所以异常的DNA甲基化在致癌作用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MMP-2基因启动子区-735位点C/T多态性与山西地区宫颈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RFLP-PCR)检测外周血和宫颈组织中MMP-2启动子-735C/T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在早期外周血样本及宫颈组织中,对照组与早期宫颈癌组间-735C/T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组织样本中,早期宫颈癌组中MMP-2-735C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等位基因相比,C等位基因可使宫颈癌的发病风险增加约1.5倍(OR=1.542,95%CI=1.033-2.303)。结论在宫颈组织中MMP-2启动子-735C/T位点C等位基因携带者可能促进早期宫颈癌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吗啡的雌性大鼠骨密度 (BD)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性激素的关系。方法 选用 3 0只3月龄SD雌性大鼠 ,随机分为 2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 (14只 )和盐酸吗啡用药组 (16只 )。用药组大鼠按剂量递增的原则皮下注射盐酸吗啡 12周 ,吗啡用量控制在治疗量和极量之间 ,从 3mg/kg逐渐增至 44mg/kg。对照组大鼠皮下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12周。两组大鼠于 12周末经股动脉放血处死。分别测定股骨远侧干骺端、股骨干、腰椎及全身BD ,血清Ca、ALP、BGP、TPAP和尿Ca、HOP的值。结果 吗啡用药组大鼠E2 、PROG、LH较对照组减少 (P <0 .0 5 ) ,FSH无显著变化 ;股骨远侧干骺端及腰椎BD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5 ) ,而股骨干及全身BD与对照组相似 (P >0 .0 5 ) ;血清ALP、BGP较对照组虽有增加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血清Ca、TPAP和尿Ca、HOP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 .0 5 ) ,且血清TPAP和尿HOP的变化与E2 呈负相关 (r =- 0 .43、- 0 .3 8)。结论 长期应用吗啡后大鼠骨形成和骨吸收这一偶连失衡 ,骨吸收的作用远远超过了骨形成的作用 ,骨吸收代谢增强的变化与E2 呈负相关。提示可通过补充性激素来抑制骨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