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外科学   5篇
药学   3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局部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71例,横断面分析,应用彩超测量自体动静脉内瘘瘘口直径,双侧上肢桡动脉、尺动脉、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量,分析动静脉内瘘对双侧上肢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动静脉内瘘手术后1-144个月,术侧头静脉内径(6.67±2.18)mm;术侧肱动脉内径(5.59±1.24)mm,对侧肱动脉内径(3.81±0.72)mm;术侧桡动脉吻合口近心端内径(4.12±1.13) mm,吻合口远心端(2.84±0.90)mm,对侧桡动脉内径(1.93±0.46)mm;术侧尺动脉内径(2.21±0.86)mm,对侧尺动脉内径(1.64±0.58)mm;术侧和对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侧肱动脉血流量(2164.18±1413.06)ml/min,对侧肱动脉血流量(538.90±326.90)ml/min;术侧桡动脉血流量(1172.75±718.20)ml/min,对侧桡动脉血流量(106.50±75.83)ml/min;术侧尺动脉血流量(245.95±184.09)ml/min,对侧尺动脉近心端血流量(81.34±68.80)ml/min;术侧和对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术侧肢体的肱动脉、尺动脉、桡动脉内径相应增粗,血流量增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引导下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判定皮下隧道长度的方法方法 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2例为实验组,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导管鞘,DSA引导下置入血管内造影导管,使导管头端位于右心房中上部,在体外标记造影导管出导管鞘位置,撤出造影导管,测量导管进入体内的长度。根据这个长度确定带CUFF透析导管皮下隧道长度。22例为对照组,粗略根据体表骨性标记物确定带CUFF透析导管皮下隧道长度。结果实验组22例患者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后导管尖端均位于右心房中部或者中上部,皮下隧道无过长或过短情况发生。对照组导管尖端14例位于心房中部或者中上部、7例位于心房下部,1例位于上腔静脉近心房处。所有患者术后当日或者次日透析,血流量均在250ml/min以上。术后6个月内,44例患者当中3例导管尖端明显上移,其中女性2例,男性1例。39例导管尖端轻度上移,2例无明显上移,对照组1例CUFF脱出更换导管。结论 DSA引导下预先置入血管内造影导管测量的方法可以较准确地确定左侧颈内静脉置管皮下隧道长度,左侧颈内静脉带CUFF导管置入术后多有管尖轻度上移现象。  相似文献   
3.
正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公认的首选血管通路形式,但部分患者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及人工血管内瘘,需要应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作为长期透析通路或者过渡通路。因左侧颈内静脉、左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走行中有两个生理弯曲,而且左侧头臂静脉的走行是先向右前下方,再向右后下方走行(图1),并不在一个平面~([1]),所以左侧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Cuff透析导管时如何确定皮下隧道长度一直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1岁。因"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Ⅴ期"于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3年,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 h,每2周行血液透析滤过、血液透析加灌流各1次,因"透析后乏力"予左卡尼汀注射液(可益能)1.0 g透析后缓慢静脉推注,每周3次,于用药12次后出现精神症状:夜间睡眠中躁动,四肢舞动,跌落至床下,症状发作时无意识丧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探讨血磷等因素对MHD患者FGF-23的影响。方法:MHD患者67例,对照组肾小球过滤率正常共28例,MHD患者根据血磷水平分为低磷组、血磷达标组和高磷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中FGF-23的水平,测定对照组及MHD患者血中碱性磷酸酶、钙、磷水平。结果:MHD组血清FGF-23高于对照组(P〈0.01);低磷组、血磷达标组和高磷组FGF-2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磷组甲状旁腺激素明显高于低磷组及血磷达标组(P〈0.01);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未见到血磷与FGF-23的相关性(r=0.018,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1,25(OH)2D3是MHD患者FGF-23的影响因素(β=0.521,P〈0.01)。结论:MHD患者血中FGF-23水平明显升高,血磷不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FGF-23升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猪血离体实验方法探讨红细胞压积(Hct)对血液透析尿素清除率的影响。方法采集新鲜猪血3000ml,加入适量尿素配成含一定尿素浓度的血样本,离心分离血浆与血球,然后按一定比例将血浆与血球重新混合成Hct分别为0、10%、20%、30%、40%、50%、60%、70%的8个全血样本,每份300ml。在相同的血液透析条件下每个血样透析3min,同时收集透析废液,分别测定透析前后血样本及透析废液中的尿素浓度,通过血尿素浓度计算尿素清除量及尿素下降率(URR);通过透析液尿素浓度计算其尿素含量,并与前者比较其一致性。结果随着Hct的增加,URR依次为97.7%、95.6%、90.5%、85.8%、84.1%、75.9%、62.5%、54.8%(相关系数r=-0.9654)(P<0.01);通过透析前后血及透析废液尿素浓度计算出的尿素清除量结果一致。结论随着Hct的增加,尿素的透析清除率将有较明显的下降。同时,该实验为多种血液透析相关研究建立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血液透析离体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7.
边疆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是近年来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危重患者安全有效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但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应用少有报道,我们对14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伴危重并发症的患者进行了泵辅助CVVH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静脉补充右旋糖酐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铁缺乏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治疗过程中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23例接受rHuEPO和口服铁剂治疗3个月以上,但疗效欠佳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血红蛋白(Hb)60~90g/L或红细胞压积(Hct)0.18~0.27,给予右旋糖酐铁静脉补铁治疗,共观察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检测血常规、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等指标,并记录rHuEPO的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右旋糖酐铁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Hb、Hct和SF、TSAT,同时可明显减少rHuEPO用量,并且临床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静脉补充右旋糖酐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铁缺乏、纠正贫血是安全、有效的,同时可以减少rHuEPO的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经左侧颈内静脉置入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早期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情况.方法:62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左侧颈内静脉置入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分为A组、B组,考察2组间相应参数的区别,观察透析早期泵控血流量与相应参数的相关性.结果:A、B组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61.5±21.6)、(235.2±44.5)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导管动静脉端所处位置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泵控血流量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存在相关性(r=0.302,P=0.017).结论:经左侧颈内静脉置入永久性导管的患者早期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较高,导管末端位置并不是早期导管功能的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可减少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上肢移植内瘘的建立方法,观察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12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经超声检查证实上肢无合适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且超声提示股部大隐静脉通畅。吻合动脉采用上肢肱动脉或桡动脉,静脉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J形或U形搭桥术式端侧吻合。观察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及移植静脉不同时段的内径,观察血液透析泵控血流量并计算透析充分性。结果所有患者内瘘术后全部即刻畅通,术后未见感染、血肿等并发症,1例患者于内瘘术后2.5月血栓形成并堵塞,1例于3月时堵塞。术后15d时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的内径分别为0.48±0.06cm、0.52±0.10cm(配对t检验,P=0.045);透析泵控血流量(内瘘使用1月)为270.8±32.0ml/min,尿素清除指数(Kt/V)为1.65±0.19,尿素清除率75.3%±3.3%。手术平均花费为人民币1807元。结论大隐静脉移植上肢内瘘术后并发症少,长期通畅率高,易于护理操作,透析充分性好,总体费用低,可作为难以建立透析通路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